《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 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 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 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 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2、。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 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 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一一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审美 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 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 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 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 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
3、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 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 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 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 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主体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 致。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 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
4、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 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 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 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 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日:“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日: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 向的要求。(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材料二:只有当“一个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其为他人谋幸福的行为不仅是出于道德上的应 该,而更主要的是受他所处的这种境界的自然的、直
5、接的驱使。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必 然能够做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德行的。”(张世英哲学导论)杜甫诗作 对时代的批判就是作者崇高的体现。但我们更应当知道,高尚的道德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 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能真正是伟大的道德行为。康德正是有这样的深刻论述:“理 想的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理性概念,理性概念就是人性的FI的,即人的道德观念如 慈祥、纯洁、刚强、宁静等等。凡能表现这些道德精神的人的形体,就是美的人的形体;只 有人才有理想的美,因为只有人才按照理性概念决定自己的目的,才有道德观念。”康德认 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杜甫之 适逢大军南
6、征,就留在长安。平定江陵后,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 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膘骑大 将军,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 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当时陈氏与朝廷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 里。陈氏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高祖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 不放。不久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都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至于赵王、滕王等人,更是恳切 应酬,好比平民之间的交情。公卿们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他撰写
7、。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 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的。庾信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常有思乡之情。于是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 文章写道:“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 事,作成此赋,姑且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大象初年,庾信因病退职。开皇元年去世。隋文帝深切悼念他,追赠他原来官职,加封荆、 淮二州刺史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堂前水竹湛清华。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
8、南应削瓜。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注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湛清 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艮鸣禽集,水木酒清华”。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连 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匹马,那匹马弩钝得好像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 “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
9、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 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答案】15. D 16.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白” 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 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民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 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 纪事记载,巧用武则天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 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
10、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D. 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表明诗 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说法错误,“寒食” “削瓜”是想象以后相别的场景,与此时的相会 时间无关,“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讲的是腊八节百花盛开 的奇景,所以相会应该是在冬天,不是春天。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写文章时借鉴古人的话也 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般的效果。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联系注释,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里白
11、区 分”(不能明辨善恶,使黑白分明),颔联的“道上风埃迷皂白”,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黑暗腐朽,善恶不分;联系注释“湛清华”出臼谢混游西池景戾鸣禽集,水木湛清 华”(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落口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 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可知颔联的“堂前水竹湛清华”,运用 了象征手法,借“堂前水竹”的秀美风姿,赞颂了进叔超凡脱俗的品质。颔联的前后两句形 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进叔的崇敬之情。尾联“端须连夜发园花”中“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 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贵为 皇帝,
12、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于是火速传诏 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作者却赋予此典故以新意, 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黄庭坚都能够真正的熔铸万物于一炉,引用古人的语句于自己的文字中,如一粒灵丹, 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 ”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 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鸵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
13、性, 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如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洲”“前”“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 、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
14、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卜.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 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需要指导科 学,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他拜专家为师,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杳设计, 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张连印又,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 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
15、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 半天。,张连印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 升到85%以上。四年多风餐露宿,四年多含辛茹苦,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 余亩。张家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观,黄鹏鸟招来了,杜鹃招来了,狼和黄羊也招来了。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20 .能否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招来了黄鹏、杜鹃、狼和黄羊”?为什么?请简
16、要说明。【答案】18.日复一日不辞辛劳痛定思痛19 .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20 .不能。原句是一组排比句,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句 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语境形容栽树日子久、时间长,可用“日复一日 R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 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处,语境形容张连印寻求支持和帮助时不怕艰辛,可用“不辞辛劳”。不辞辛劳:不 怕劳苦,努力做事。处,语境指张连印在栽树受挫折之后进行反思,可用“痛定
17、思痛”。痛定思痛:事后 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不合逻辑,语境是说改变生态环境比房前屋后栽儿 棵树要难得多,改为“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指导科学,整体规划”搭配不当,并列短语之间,应该保持相同的句式结构,改为“科 学指导,整体规划”。【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不能”,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与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画线句采用了 “招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
18、亩,“黄 鹏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 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使用排比,从节奏、表达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 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而改句“招来了黄鹏、杜鹃、狼和黄羊”采用单句句式,句式简单,内容直白,表达语 意不够丰富,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 法。,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
19、,饭后散步也有讲究。正确的做法是,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 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 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三对着李四,喊道:“我们去哪里?为什么走得这么急? ”B.作为医生,我们建议大家不要暴饮暴食。C.
20、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一定不要被困难吓到。D.既然你认为我们的忠告亳无意义,那就请你走吧。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 C22.饭后适当散散步饭后不要马上散步如果饭后匆忙离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我们”是泛指,指任何人。A. “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B. “我们”是说话者。C. “我们”是泛指,指任何人。D. “我们”指说话者。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面“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知,这是在说饭后散
21、步的益处,所以一直被 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的应该就是饭后适当散步,可填“饭后适当散散步”。此处为照应句,与“如果饭后马上散步”构成对应;再结合本处提到“正确的做法是” “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则可以看出这是在说饭后不宜马上散步,可 填“饭后不要马上散步”。前面点明是冬季,并且点明是在温暖的餐厅进餐,导致出现疾病的原因是饭后匆匆离 开来到室外,所以可填“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困境、贫境之时,他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 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一位忧国忧民
22、的大诗人就是 崇高的生动再现。崇高不仅是对时代的道德审判,也是对他所处环境的审视。古希腊美学家朗杰努斯在描 写崇高的风格时认为,“崇高的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 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这就把作者的全副力量在一一闪耀知足中完全呈现出来”,同时还 说“我们赞赏的不是小溪小河,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杜甫的诗歌 虽然没赞赏海洋的波涛汹涌与辽阔浩瀚,但他对泰山、长江的赞美也是崇高的体现。“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巍峨绝伦、险要高悬,足以让人感受和审视大自然的妙手神工 之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
23、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对长江的气象的描述、感慨,诗人把自己生命体验与 对长江的气象结合起来,给人以言外之意的想象魅力。(摘编自刘义军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一一杜甫诗歌的现代阐群)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i项是()A.一般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审美价值则并非 如此。B.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组成了期待视野,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了其 道德理念。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 信息。D.杜诗中对名山大川的赞美是他对所处环境的审视,他的诗作大体符合古希腊美学家朗 杰努斯所描述的崇
24、高的风格。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实践为主体带来偷悦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体验方式和理性判断密 切相关。8 .在审美活动中,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审 美价值。C.杜甫时刻牵挂着国家和人民,却对自己不幸的境遇不以为意,并表现在他的诗作中, 故而他的诗作体现了他的崇高。D.康德认为,理性概念是理想的美所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人才能践行理性概念,所以只 有人才有理想的美。9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杜甫对时代的批判的一项是()A.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10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C
25、.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D.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审美与道德,但两者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 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 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 D2. B 3. B4 .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高层次的审美彰 显德性。材料二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
26、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 杜甫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5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 众中去,深入生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理想的美,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 拥有魅力的作品。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 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才能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激发道 德层面的崇高感。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 美需求,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
27、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而审美价值则并非如此”理解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 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 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显而易见,审美价值也是如此。B. “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其道德理念”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个体的道 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FI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 了审美价值取向”,道德理念是其中一个因素。C. ”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 的信息”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
28、社会的信息,因而高 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故选D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辨析、推断的能力。B.”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审美价值”错误, 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 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 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是写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 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写出了贺知章的
29、洒脱不羁。这句诗不包含对时代的 批判。故选B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 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高层次的审美彰 显德性。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缢,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可 以归纳,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高层次的审美彰 显德性。根据原文“高尚的道德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能真正是 伟大的道德行为。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 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
30、。杜甫之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困境、贫境之时, 他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 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是崇高的生动再现”可知,材料二提到审美与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论 证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杜甫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 然合一。【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原文“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 人就不能谈审美”可以得知作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有道德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 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
31、,拥有崇高的道德品 质,才能拥有理想的美,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拥有魅力的作品。根据原文“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 “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 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等可以归纳欣赏文艺作品应该使 审美主体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所以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 德、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过程中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根据原文“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
32、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 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 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 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 取向”可以得知,文艺作品需要符合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价值 取向。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 美需求,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跑警报施
33、蛰存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 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 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 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 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 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 响起来,
34、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 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 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 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 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 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 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
35、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 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 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 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 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 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裹,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 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
36、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 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 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卜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 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阕救亡歌曲,女学生 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 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 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
37、。小贩既然也得跑 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 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 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 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乂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 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 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 没有
38、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 知不来,何必跑! ”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 ”但立即扭过头 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及“前年(1938年)九月二十八日被空袭的惨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与后文写人们跑警报的情况形成反差。B.在日军空袭前,派出所门口会挂出白色的尖角旗作为预报,人们看到预报可以从容不 迫地跑警报,不必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C. “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运用比喻的
39、手法,描绘了人 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D.“我”在荒坟前遐想人们所携带的宝贵物品时,把“一束信札,一本日记,一册照片” 放在前面,这反映出“我”的诗意情怀。7 .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预警响起写到警报解除,末段写警报解除后人们的反应,收束全文,流畅自然。8 .人们在跑警报时担心敌机来得快,是因为担心来不及躲进防空壕而遭到敌机轰炸。C. “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示了跑警报人的心情。D.跑警报的人自述明天不再跑警报,同伴却不以为然,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8 .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
40、本简要分析。9 .本文在描述昆明居民跑警报时,做了较多的分析,富有理趣,请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 式等角度,评述本文的“理趣”。【答案】6.C7. D8 .第二人称“你”在文中多次出现,使读者仿佛听作者亲身诉说,或自己亲身参与跑 警报的历程,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通过第二人称“你”对跑警报的想象,与实际上人们超乎想象的异常举动、状态,引 发读者对于这一异常表象下人们对待灾难从容态度的思考。9 .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跑警报中的生活
41、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口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 其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描绘了人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预报之后至多 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 奔窜着呼嗥”“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 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知,人们并没有惊恐,狂吼是形容警报的声音。故选Co【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 ”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
42、”说法有误。“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 还得跑”是说明,人们在警报响起时依然会逃跑,这是为了展现人们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 牺牲。故选D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事人称的能力。原文“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 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 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 警报行李”这两处,都是采用第二人称“你”向读者介绍跑警报的人们的真实行动。因此, 这时候用“你”,就仿佛读者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跑警报的过程,看见人们的状态,增强了
43、文 章的可信度。原文中“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 没有看见张惊慌的脸”“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 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等,通过第二人称“你”认为的人们跑警报时应有 的惊慌态度,和实际上作者所见的人们的从容态度形成对比。这一强烈反差,不由得引发读 者思考:对待灾难,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会是这样的反应?而在读者的思考中,也就更容易对 文章所赞美的国人的从容精神产生理解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 局门口都
44、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 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可见人们对 于怎么跑有技巧,对于预报表现得很理智,从容面对预报,镇定抉择跑警报的时间。由后来有了经验后,“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 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 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得 出跑警报的理趣在于地点选择灵活,由i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由原文“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于是人们从各
45、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 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 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 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以看出人们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 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由“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 尊贵、最精选的行李”得出携带随身物品精选尊贵,总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虽然有足够 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 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
46、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 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 里掏出一本书来读”得出跑警报中的生活也很悠游自在,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这是跑警报 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闲适自得的。由“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 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 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得出有人实现了双嬴, 小商贩既躲避了危机也赚了钱,还服务了大众。由此可知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的“理趣”: 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由“跑警报的时候唯
47、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 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 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 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同伴也不 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可看出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 成生活日常,垣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 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 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摘为左卫率。 摘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闹,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 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 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 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 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