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方案友好等问题。平台需支持多用户并发业务处理,支持各类用户内外网协同业务 处理,平台支持多个城市的体检在线业务,且协同效率与单城市运行 基本持平。平台支持分布式部署,可以部署在不同操作系统之上。(三)系统安全要求系统满足等级保护三级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 系统安全体系应贯穿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需 要从各个层次确定本系统应实施的安全策略。(1)网络安全平台全站(包含APP移动端)应使用HTTPS协议,同时具有物理 级、网络级的安全措施。与其他关联系统的交互接口需要设计认证机 制,确保请求方是本系统可信任的外部系统。(2)数据安全
2、系统需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从数据的传输安全、数据 加密、数据分级、数据备份恢复等多个方面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从而 保证数据传输载体安全性、数据本身安全性及数据获取安全性。做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禁止因不相关人员的非法登录而造成 的数据丢失、损毁。设备故障、病毒以及其它故障均可能导致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重 要数据丢失,因此在数据安全方面还应该考虑数据的备份与恢复。(3)应用安全在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需设定严格的用户角色和访问权限,要求能 够做到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身份进行身份标识和鉴 别,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被冒用。 并且对于系统的安全而言,应该提供登录失
3、败的处理功能。在访问权限上,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 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有敏感标记的重要信息资 源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对于应用软件自身,应具有和好的软件容错性,提供数据的有效 性校验和自动保护功能。(四)符合国家密码管理有关规定各子系统的建设应落实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合理 确定本系统关键数据加密需求,并按照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密 码应用基本要求(GB/T 39786-2021 ),采用国密算法进行加密,保 障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 不可否认性。(五)系统监控按照统一运维管理平台及运维保障办法要求,各系统均
4、需按照统 一标准规范实现对接统一运维平台,完成监控服务器的内存、CPU、 10、网络流量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支持业务层面的异常监控,在系统 发生异常时能够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发送告警,以便运维人员快速 定位和恢复异常。(六)系统日志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管理规范办法要求, 各系统均需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实现对接数字中台统一日志管理,实现 系统日志统一归集管理能力,能够在线进行日志查询和统计分析。(七)灾难恢复各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数据灾备保障方案,包含实施技术体系设计 和灾备管理制度设计,确保系统灾难后,可利用在本地或远离灾难现 场的地方的备份系统重新组织系统运行和恢复业务的过程。保护数
5、据 的完整性,使数据损失最少,甚至没有数据损失,并快速恢复工作, 使业务停顿时间最短,甚至不中断业务。(八)系统备份通过建立备份系统,避免由于各种情况造成的网络、数据、系统 的不可用,给网络中运行的业务造成影响。一旦灾难发生,可以通过 该系统为网络的恢复提供有力的保证。备份措施要保证主要线路、关 键设备、重要数据、重要系统等要素的可用性,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 运行,提高其对各类事件的免疫能力。(九)系统建设技术规范遵循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 (2022年版)。(十)系统建设数据规范遵循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数据汇聚规范(2022年版)。一、项目概况3二、项目建
6、设内容3(一)数据资产平台3.数据对接管理31 .数据处理3.数据资产32 .数据共享4.运维管理43 .数据引擎和服务4(二)CIM基础平台4(三)城市数据资源治理服务5(四)GIS引擎6三、技术要求8(一)兼容性需求8(二)平台性能要求8(三)系统安全要求10(四)符合国家密码管理有关规定11(五)系统监控II(六)系统日志11(七)灾难恢复12(八)系统备份12(九)系统建设技术规范12(十)系统建设数据规范12 一、项目概况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 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的 基础平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
7、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 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实体性信息基础设施。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1S)、物联网(IoT) 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 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 有机综合体。二、项目建设内容-)数据资产平台L数据对接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汇聚功能,数据汇聚功能主要负责异构、异地的多 源数据的采集、融合、加工、清洗等处理,实现内外部系统的结构化 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不同类型、不同时效的数据的 同步、整合等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2 .数据处理对接入的多源数据进行质量检查、数据映射
8、,完成数据的整合。 提供通用数据计算和算法模型开发,数据分析及模拟的能力,提升数 据处理的效率。3 .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管理支持对平台所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和分析,包括数据 标准的管理和数据资源的管理两部分功能。4 .数据共享平台基于数据服务总线对外提供数据开放共享功能,提供业务服 务注册、发布、申请、管理等功能。5 .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运行支撑实现可视化配置、管理、运维、监控等操 作。主要包括基础运维、系统监控、运维监控等功能。6 .数据引擎和服务为CIM基础平台的提供数据云渲染、地理信息引擎等技术支撑能 力,为CIM+应用提供服务能力。(二)CIM基础平台建设自治区级CTM平台,整合自治区基础
9、空间数据与住建领域业 务数据,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施工图审查、 城市管理及运营、城市体检等提供基础支撑。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 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 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 有机综合体。利用现有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汇聚各级各类CIM 数据资源,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综合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等多领域 应用,具体建设包括数字资产平台、CIM基础平台和数据资源治理服 务。1、基础支撑子系统:基础支撑子系统包含CIM基础功能、CIM 一张图、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10、、专题分析、运维管理等功能。2、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数据管理子系统是针对厅级平台的需求, 开发的一套专业性强、具有高可扩展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平 台。从管理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角度出发, 开发一套包括空间数据管理、数据资源查询、服务管理条件过滤等功 能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对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转换与集 成管理,为智慧城市、CIM+应用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建设内容包括空 间数据管理、数据资源查询、服务管理条件过滤等功能。3、空间应用子系统:建设内容包含统一应用管理、空间数据服 务开发、行也应用指导等功能。4、服务管理子系统:系统块用于整个系统汇聚的数据内容进行 展示
11、、查询、申请、编辑等操作,用户在服务管理子系统,可以查看 到所有的系统服务内容,并可以对服务内容进行更新。5、运维中心子系统:平台提供统一运行支撑实现可视化配置、 管理、运维、监控等操作。6、个人中心子系统:查看应用、服务审批、申请应用等。(三)城市数据资源治理服务本项目提供的数据资源中心治理服务,通过汇聚各级各类数据资 源、经过对各类数据资源的治理、整合、编码,构建CTM数据库,并 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和提供数据更新服务,提供模型计算服务:1 .数据获取:收集汇聚自然本底的资源环境,城市实时运行等多 维动态数据,形成多来源、多尺度、多时相、多规融合的,能够全面 反映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
12、理运行现状的数据资源体系。2 .数据治理服务:利用多源数据整合技术,将多源异构的描述城 市信息的不同类型数据汇聚到CIM平台中,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 时空基础数据,为城市整体规划及建设运营提供信息化支撑。3 .数据编码服务:对CIM平台各物体进行唯一编码标识。物体全 域标识是数字城市中各物理城市及新建的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在城市 信息模型平台中的唯一身份标识。通过物体全域标识,实现数字挛生 城市资产数据库的物体快速索引、定位及关联信息加载。4 .数据更新服务:建立跨业务、跨行业的横向协同的数据更新维 护机制,同时建立自治区、市、县各级纵向协同联动的数据更新维护 服务。5 .模型计算:通过智能标签
13、、数据探索、画像分析、数据DNA和 全景监控实现智能化数据应用,决策指标模型库,支撑城市全过程智 能决策评估。本项目需要治理的数据类型包括基础空间数据(矢量数据、DEM、 遥感影像)、三维模型数据(BIM、倾斜摄影数据等)、业务空间数据 等数据。需通过数据治理工具及服务工作对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导入、 数据检查、模型轻量化、坐标转换、数据配图、多源数据融合处理等。(四)GIS引擎以Web为中心的全功能制图和分析平台,可部署在企业级或云计 算架构的环境中。支持接入高级版云GIS服务器软件产品服务及能力, 能够将数据、分析功能等地理资源发布为服务,并在门户组件中集中 组织与管理,然后在组织内外进行分享
14、,同时提供丰富的即拿即用的 应用及配置型应用,可随时、随地、在各种终端(桌面、Web、移动 设备)上获取地图、地理信息及分析能力,支持空间分析、三维分析、 网络分析、Web处理自动化、分布式分析服务(支持包括空间统计分 析如聚合分析、区域汇总分析、属性汇总分析,常规的空间分析如叠 加分析、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要素连接分析、拓扑检查、0D分 析、轨迹重建、矢量裁剪以及数据处理如、创建网格索引等多种分布 式功能)等高级分析能力。其中Web处理自动化服务(WebUI),支持 多种数据处理、类型转换、空间分析、地统计分析、分布式处理自动 化工具,通过处理自动化工具构建处理自动化模型并运行,可实现空
15、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的自动化,也可以通过使用自定义工具构建模 型进行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支持面向Web的处理自动化和面向PC 的处理自动化模型文件相互复用。能够将数据、分析功能等地理资源 发布为服务,并在门户组件中集中组织与管理,支持对注册的服务进 行代理,隐臧原始服务地址,从而在门户级别实现对注册服务的访问 控制,然后在组织内外进行分享。提供丰富的即拿即用的应用及配置型应用,提供数据接入,交互 式数据可视化等能力,预设多套开箱即用的行.业应用模板,基于模板 可快速创建CTM大屏,创建的大屏可随时、随地适配多尺寸屏幕,支 持移动端浏览,支持三端(PC、平板、移动)的独立编辑布局,一次 制作,随
16、处使用。包含200个查看者类型用户和50个注册用户,用 于登录门户使用平台能力,查看者类型用户只能浏览数据和应用,注 册用户能够创建内容及其他任务。支持管理员为用户可创建的资源成 果数量设置配额,在各类WebAPP中均支持细粒度配额,管理员可按 需灵活配额。含一年软件升级服务。三、技术要求平台应遵循统一兼容、切实可行、准确实用、前瞻性强、易于扩 展等原则进行设计建设,采用松耦合架构,支持高可用、高并发,同 时支撑业务敏捷快速迭代。(-)兼容性需求系统需兼容国产化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运行环境满 足壮美广西政务云/XC云各项要求,具体需要兼容的适配产品统一 按照要求执行,范围包含但不限于
17、:L操作系统:麒麟、统信;2 .数据库:人大金仓、达梦、瀚高、南大通用;3 .中间件:金蝶、东方通、宝兰德、普元。(-)平台性能要求平台整体要遵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灵活性、高可操作性等特 点,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实现。总体上 来说,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支持并发多进程、多用户基于Internet的三层B/S架构接口平台采用JSON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采用SOA技术进行 信息包的封装和数据路由。平台具备标准的软件体系结构、内部和外部接口,保证系统各项 功能应用在网络云端访问要流畅,从开始查询到结果显示时间应不超 过3秒,支持数据永久的记录保存能力,能
18、够支持用户快速访问空间 数据、文档、视频等影像、资料,管理用户可按需调用各类BTM、GIS 等空间数据资源。平台在容量、性能、用户数量等方面具有扩展性, 在管理对象的类型和管理规模及管理项目数量扩大时,平台能够在本 次采购的基础上随之扩展应用。在当前政务外网环境下进行增、册k改业务(不含大对象数据类 型)响应时间:3秒以内;在正常的互联网环境下查询操作的响应时 间要求:一般查询3秒以内,大范围多数据量复杂查询5秒以内;系 统支持的并发用户数:50;在稳定性上,系统应该可以全年稳定连续 运行,故障时间不超过千分之一,导致业务连续停止时间不超过3小 时。一个月内不需要重启服务器不间断访问系统,系统的运行效率不 会明显降低;对于专业的分析功能,提供单次访问时一般地图操作3 秒以内,大范围多数据量(多个区)复杂操作5秒以内的响应性能。 地图操作时,需要平滑流畅,不能出现明显的等待时间和露白现象, 以方便用户操作充分考虑现有的网络与硬件资源和扩展及系统二次开发的需要, 能与其它系统进行快速、顺利的信息交换,便于系统扩展和升级,支 持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业务的需要。系统应有完善灵活的权限管理机制,支持多级管理模式,支持分 布式应用管理模式。界面设计必须考虑到易于操作、易于使用、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