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 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运以别识心裁,盖 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 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 也肯定“其涉猎广博,贯穿经传”。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 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 荀悦的汉纪、袁宏的
2、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 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 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 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 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 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 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 首先,郑
3、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其 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 “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 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 “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潮流,杜佑的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末,“纵 通”的特点非常鲜明。“会通”是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 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即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 “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当我们
4、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 “会通”和“横通”会发现,文献资料 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 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 六、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以“, ”两句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 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3)离骚中,屈原以“, ”两句表明虽然身处浊世,但自己光明洁白的 本质不会有丝毫减损,表现他洁身自好的品格。七、简答题
5、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截至目前,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处。这些宝贵遗产承载着传统治水技术、 经验和智慧,镌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息、永续发展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博大精深的智慧力量。在治江理水的宏阔实践中,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应充分汲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 势而为、就地取材的治水理念以及系统治理的思路与方法,把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 中积累的“善治国者必善治水” “上善若水”等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传承好弘扬好。江 河安澜,才能保障民族永续发展。放眼中国,一座座水利设施居然屹立,一条条灌溉渠 道密布田野,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
6、南北、互济东西,“四横三纵”的新水网串联起 、云阔天高的自然画卷,书写着蓬勃浩瀚、举世瞩目的绿色传奇,映射了 的 美丽中国。当前,要做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编制实施保护利用 专项规划、立法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并通过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方式, 让其“扮靓”百姓幸福美好生活。1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 .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特点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桔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VC需求。同时,柑橘中还 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 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 。爱吃桔子的人应
7、该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如果在一 段时间桔子吃多了,全身甚至是手脚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甚至有些人会怀 疑,是不是桔子被染色了?其实跟染色没什么关系。吃了桔子皮肤会变黄,是因为柑桔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 经常吃很多橘子,如果无法及时代谢掉,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 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桔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 的甚至会全身的皮肤变黄。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 ,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其实,除了柑桔类之外,胡萝卜、南 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
8、“小黄人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桔子吃多了,人就成了“小黄人”,这一说法生动有趣,“小黄人” 原本是神偷奶爸系列动画中短胳膊短腿又爱吃香蕉的小萌宠。与此类似,“紧急出 口”的人形标识被称为“小绿人”。依据右图,请简述“小绿人”的构图要素及含义。(注:图中深色部分均为绿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八、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
9、,谋臣亡。一叶知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上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又体现了古人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 大启迪。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如何看待事物”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B 2. B 3. 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f班固、荀悦、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在班 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 之一”可知,不包括班固。故选Bo.本题
10、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错,原文第二段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 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说法错误。依据“司马迁的史记 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 撰述”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而梁武帝的通 史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B.“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归因不全。由原文
11、“史学家强调 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 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可知,选项归因不全,遗漏了信息。C.“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说法错误。由原文“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 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可知,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 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故选D。2 . A 5. C 6.意义:发现了新的研究视角,促使更多科学家探索冰的奥秘,这种研究推 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启示:前人预言但尚未证实的问题,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运用创新思维,通过改 变实验条件,会有新的科学发现。【解析】4.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三约5c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 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在高于约7c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尖端向上的 冰柱,其表面是光滑,没有起伏。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 状的图案。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 “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错,根据材料一,古代冰块的作用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 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用冰做成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我国最早的藏 冰从西周时期开始”错,材料一“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
13、朝代是西 周”。B. “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错,根据材料二“温度也升高升至几千摄氏度! X射线瞬间穿越水滴”“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可知,液态水在温度升高 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化为气态,温度足够高也会凝固、结晶成冰。D.“所以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错,材料一只是说“古人一般会储存多少冰呢? 一般来说, 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这是因为古代条件有限,无论密封有多好,最终都免不了有一部 分冰会融化,冰块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被用来各种冰镇食 物,或者直接饮用“,
14、可见,选项中说的前后无因果关系。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1)根据“研究证实了具有奇异性质的水的新相位,超离子冰,(superionic ice)的存在”“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 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在自然水城中,冰通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融化, 大约是0到10,这也是团队主要希望探索的温度区间。他们惊讶地发现,冰在不同温度 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可知,科学家发现了新的研究视角,促使更多科学家探 索冰的奥秘,这种研究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通过计算机模型,首次预言水或许有一个超离
15、子冰的相位”“研究证实了具有奇异性质 的水的新相位,超离子冰(superionic ice)的存在。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冰,超离子冰是 黑色的、温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密度也是普通冰的4倍”可知,前人预言但尚未 证实的问题,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根据“科学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之一对准了一滴水。激光发射,形成的冲击波让水滴的 压力达到了大气压的数百万倍,温度也升高至几千摄氏度。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 结晶成冰“可知,运用创新思维,通过改变实验条件,会有新的科学发现。5 . B 8.抓住人物形象特点,在人
16、物对话、事件叙述中穿插描写,层层推进,给读者留 下深刻印象。赞扬宁国钢的精神,虽然身有残疾,却不甘居人后,以超常的毅力、极大的 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9.运用比喻的手法。宁国钢是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 设中奋斗者的典范代表。人民的奋斗及奉献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牢固“基石”。【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心理描写”说法有误。原文中并没有过多使用心理描写,而且为数不多的几处“我的心头 一热,,“一个强烈的感想在脑海中形成,等都是“我”的心理,并非主人公宁国钢的。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首先,作者在发现宁国钢时,“在他那张皱纹
17、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 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睛,深深地陷进眼眶内”,正是这样的特点让作者“不觉一 怔”,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从而凸显了人物的特点。而后文中,正是“谁能想到,这活路 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啊! ”使得“我想很快知道这个人物的一切“,也勾 起读者的探索欲望。由此可知,作者对“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的描写抓住人物形象特点, 在人物对话、事件叙述中穿插描写,层层推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整个事件发生的场景是备战桥梁修建工程,是一个需要强健劳动力的工作场景,但是修建基 石的重要工作却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而且从后文中我们知
18、道“他 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眼,在解放战争中,左手失去了两根指头。解放后来到 大队水库工地,练成了顶呱呱的石匠。听说修备战路,第一个来公社集合“,由此我们可知 宁国钢独眼所产生的残疾与他“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热情形成了 鲜明对比,展现了他虽然身有残疾,却不甘居人后,以超常的毅力、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 主义建设中去的形象。8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的能力。根据原文您打的这块石头是桥上哪个部位?“基石。,”可知,“基石”本是指宁国钢参与修 建并亲自打造的桥梁基石,基石为桥梁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者在这里说宁国钢是 革命大道长桥上的基石,是运用了比
19、喻手法,把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比作修桥搭路,把宁国钢 这个积极参与建设的奋斗者代表比作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基石。但一座大桥的基石并不只一块,革命建设也不可能只有宁国钢这一个建设者,所以宁国钢是 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中奋斗者的典范代表。而正是这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奋斗者像宁国钢一样“听说修备战路,第一个来公社集合”“到关 键工程长流河桥梁准备基石去了。甘当祖国建设的“基石”,我们的祖国才一步步走向富强。所以这句话也是在说人民的奋斗及奉献是国家走向富强的牢固“基石. B 11. C 12. D 13.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奔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 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您侍奉了将近十位主上,都是靠当面
20、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忍心替您办这种 事。【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 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 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传警,作“百官”的谓语,后面断开;“引”的主语为“百官”,此处省略,前面断开,排除AD。“振恐肃敬”并列短语,作“自诸侯王以下”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第一句中为“渐渐。第二句中为“更加”,两者含义不同。句意:叔孙通知道皇帝渐渐讨厌
21、这类事。/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B.第一句为“介词,和,跟二第二句为“动词,赞成、赞许”,两者含义不同。句意:我愿意 略用古代礼节和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我赞同曾皙的理想啊。C.“含义相同”错误,第一句为“动词,做,制定”,第二句为“介词,被,两者含义不同。句 意: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去制定。/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D.两句中的“鄙啷是“见识浅陋”的意思。句意: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啊。/身居高位、俸 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故选C。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高祖视察后觉得不错,对他大加奖赏错误,原文为“乃令群臣习肄”,是“高祖视察后觉 得不错”然
22、后命令群臣都来学习;”对他大加奖赏是在长乐官建成后诸侯朝拜皇帝典礼以后。 故选D。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及”,等;“从”,跟随,投奔;第一个“之、至U,第二个“之”,代词,他;“败于定陶”, 状语后置。“事 侍奉;且 将近;“面谀”,当面阿谀奉承。参考译文: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奔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 就跟随了楚怀王。怀王被项羽奉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 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候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于是 最终投靠了汉王。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
23、。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 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 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 知道皇帝渐渐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 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 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 ”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 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侍奉了将 近十位主上
24、,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忍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 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见识浅 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 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 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汉高帝七年,长 乐官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 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候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殷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 兵
25、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 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 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区传呼鳖缸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 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 送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包 再摆设酒宴。诸候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 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 0最后 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
26、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 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 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五百斤金。12 . C 15.耿介孤高,鄙弃功名富贵。诸将谈论立功封侯,诗人却独倚高楼,沉浸在音 乐中。对比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开朗豁达,热爱生活不服老。诗人举杯劝酒,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设想花该笑他年纪大 还要簪花自娱。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表现了开朗豁达的胸襟。【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全词抒发了人生无常、万事皆休的悲慨”错误,词的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 酒:“
27、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 秋光和杯中酿。“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表达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 和开朗豁达的胸襟。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诸将谈论立功封侯,词人却独倚高楼,沉浸在音乐中。塑 造了词人耿介孤高,鄙弃功名富贵的形象。一是热衷于名利的诸将,一是特立独行不慕名利 的词人,运用了对比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快快畅饮不要 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诗人举杯劝酒,兴致勃发,插花于
28、头,设想花该笑他年纪大还要簪花 自娱。塑造了开朗豁达,热爱生活不服老的词人形象。将“花”比拟成人,有人的行为“笑”, 这里词人借花来自嘲,表现了开朗豁达的胸襟。14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沧”“博”“铲昭.源远流长 山清水秀 日新月异18.运用排比句式,由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组成。形式上,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文章气势。内容上,语意连贯,突出了我国 水利建设在水利设施、灌溉渠道、水源工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处
29、和“博大精深”并列使用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 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此处说新水网串联其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云阔天高”并列使用,可填“山清水秀”。山清水 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此处说美丽中国因水利设施的进步而发展变化快,有新气象,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 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一座座.”“一条条.”“一个个.“三组句子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为排比句式。形式上,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气势。内容上,“水利设施指然屹立”“灌溉渠道密布田野”“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
30、东西”三组主谓 短语语意连贯,突出了我国水利建设在水利设施、灌溉渠道、水源工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 凸显祖国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16 .吃起来也要有个度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暂时停吃桔子20.绿色代表安全门代表在室内奔跑的人表明逃生 整体构图 表示赶快从这里跑出去是安全的。21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吃了过多的桔子,手脚甚至是全 身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如果在一段时间桔子吃多了,全身甚至是手 脚的皮肤就会变黄,推断处是说饮食要适量要有限度,可以填入“吃起来也要有个度之 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
31、上下文“因为柑桔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经常吃很多橘子”“如果无法及时代 答案第7页,共9页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可见, “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 “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 至公,庶几笔削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 “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梧”,也只有在通史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 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
32、 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笔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 今的变化。B.虽然班固、荀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 述的宗旨。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 留传后世。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 公允合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
33、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 话作为印证。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 关注现实。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 通史精神。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 心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 通史撰述。B.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谢掉,就会导致皮肤变黄”,推断处是说人体会吸收过量的胡萝
34、卜素,可以填入“人体就会 摄入太多胡萝卜素”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推断 处是假设停止吃桔子的情况,可以填入“暂时停吃桔子”之类的内容。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作为疏散指示标志,“小绿人”的画面主体是一个绿色的人从门里奔跑逃出。首先,画面正中 奔跑的人表明他在逃生;而从门里奔跑逃出,说明逃生的位置在室内;人体的颜色是绿色, 绿色通常代表安全,所以“小绿人”整体构图表示赶快从这里跑出去是安全的。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成分残缺,要把“如果在一段时间改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二、不合逻
35、辑,要把“桔子吃多了”改为“吃了过多的桔子三、语序不当,要把“全身甚至是手脚的皮肤”改成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肤”。22 .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二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里借雪梅 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也就是后半句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要辩证看待事物,不可偏颇,另一方面也是说明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善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材料第二段的意思是飞鸟被射尽,弓就不被需要了,因此被藏了起来;兔子死了,用来打猎 的猎狗就会被杀了吃;敌国被攻破的之后,出谋的臣子就被杀了(不再需要,
36、位高权重,怕 篡位)。这都说明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顾当下,而不考虑长远的情况与可能的变故。材料第三段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一个受损害,其他都受损害;一个 繁荣,其他都繁荣,比喻在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环节,胜败荣辱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 缺乏对事物发展趋势和结果的预见,近期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这三者都启示我们要用联系 发展的观点、从整体和长远分角度看问题,根据事物的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对此,可以总结出材料对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的启示是要用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视角和态 度去看待事物。对此,可以考虑采用并列对比式的结构,论述片面与全面、短视与远虑等看 答案第8页,共9页待问题各自会
37、有怎样的结果,然后以此得出怎样看待问题才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个体本 身的发展、个体与全面的角度逐层深入,谈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看待自我、看待自己与他人。立意:1 .看待事物应高瞻远瞩,居安思危。2 .全面看待事物,避免以偏概全。3 .立足当下,活在未来。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 认可。D.从史学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有长 久的生命力。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西周设有“凌人这 么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掌冰”。诗经曾经有
38、这么一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个凌阴”其实 就是古人挖的冰窖。上世纪70年代,河南滑县就发掘出了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冰窖。据 史书记载,曹操修的“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 十五丈,藏冰及石墨”。古人一般会储存多少冰呢? 一般来说,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这是因为古代条 件有限,无论密封有多好,最终都免不了有一部分冰会融化,冰块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 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被用来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摘编自华夏收藏网生活中的化学)材料二:198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皮耶尔弗兰科德蒙蒂斯(Pierfranco Demontis)领导的 一项研
39、究通过计算机模型,首次预言水或许有一个超离子冰的相位。30年之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力学能实验室,科学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 之一对准了一滴水。激光发射,形成的冲击波让水滴的压力达到了大气压的数百万倍, 温度也升高至几千摄氏度。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 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研究证实了 具有奇异性质的水的新相位 “超离子冰” (superionic ice)的存在。不同于我们见过 的冰,超离子冰是黑色的、温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密度也是普通冰的4倍。(摘编自环球科学两千多度时,冰变成了黑色)材料三:在自然水城中,冰
40、通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融化,大约是0到10,这也是团队 主要希望探索的温度区间。他们惊讶地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 的形状。具体来说,在非常寒冷的温度下,也就是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 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 类似的基本形状,但上下颠倒,尖端向上。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 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流痕,在自然的冰山和其他冰面上都能找到它 们。科学家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差异是水 流的变化造成的,而水流的变化则取决于温度。我们都知道,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它
41、们的密度都会随着温度下降而上升。但水还有 一个独一无二之处,和其他液体都不一样的是,液态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 值,随后它的密度反而会降低,直到冻结。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摘编自雷夫里斯特罗普等异常对流在融化的冰中会诱导切割出尖顶和扇贝形 状的冰型)照片显示了在不同环境水温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冰(图片来源:NYU s Applied Mathematies Laboratory)4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A. B.C. 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西周的“凌人”专门负责“掌冰”,我国最早的藏冰从 西周
42、时期开始。B.水的形态有三类液态、固态、气态,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C.水的密度在大约4c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D.古人在冰窖里存冰是为了夏天给皇帝、后妃及贵族们用,所以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 三倍。6 .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力学能实验室超离子冰的发现,给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请简 要说明。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基石路遥青刚山的高峡深谷中,锤声、钎声混合着巨火的爆炸声,日日夜夜地喧吼着。公路, 像一条游龙,在陡峭峻险的峰仞间伸展盘奔。中午,我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红岗公社民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检查工程进 展的情况。盛
43、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我迎着一股股刺鼻的沥青味,在软颤颤的公路上 艰难地跋涉着。汗水把衣服全粘贴在身上,刺痒痒地难受。望着沟里清湛湛的流水,真 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但是,听见前面那一片火爆爆的锤钎声,我反而走得更快 了。等我赶到建桥工地时,民工们已去吃午饭。河边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料石。 刚锂打过的新石茬子上,不知一些什么颗粒闪耀着银灿灿的光芒。我望了望架桥的地方: 桥基全部挖好,第一层基石已铺设一大半了。我不禁啧啧称赘:“老虎营真是名不 虚传啊! ”正想迈步去营指挥所,突然被一阵“叮叮既既”的锤钎声拉住了。我四下搜寻, 连个人影也不见,不觉纳闷:是谁连午饭都不吃,在敲打什么?
44、我撵着传来的声音,走向一个小坡下。现在看见了:在远远的小河边,那棵乱石缝 里长出的老柳树下,一个光着上身的人正在铿打一块石头。他聚精会神,连树阴移开了 他一丈多远,都好像没有发觉似的,一股欢实地抡着锤儿。背上一串串的汗珠,就像新 石茬上那些颗粒一样,在闪闪发光。站在离他十来步的地方不打扰他的工作。看清了:这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 稍有点驼背,被太阳晒卷起一层层皮鳞、黑薰薰的,花白的头发,让汗水浸拧成一些小 绳捻。那握钎的胳膊肘上,亮晶晶的汗珠一滴一滴滚落下来,浸湿了地上一小摊石末末, 随着锤钎的起落,他面前的石头上,冒起了一股股白烟不一会儿,他放下锤钎,拿 起铁方尺子仔细量了量那块石头,然后,
45、又挺起腰板左顾右盼地看了一又一遍。那神态 呀,就像绣花姑娘端详着自己的刺绣品一样,完全陶醉在无比的甜蜜中。我的心头一热, 不由自主地走近他。老人发现了他面前出现的倒影,蓦地一回头!我不觉一怔:在他那 张皱纹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 睛,深深地陷进眼眶内。他用右手摸了一把汗渍渍的脸,侧着身子问:“哪里来的?”“工程指挥部。”“哦,小伙子,过来树下歇会儿。”他漫不经心地说完后,仍回过头去,操起锤钎“叮 叮啖/光”地敲起来。我踌躇了一下,绕过去蹲在了他的对面。啊,刹那间,我吃惊得几乎要跳起来 老头握钎的左手,只有三个指头!那无名指和小拇指处,只有一块红纷
46、纷的疤。三个提 钎的指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显得格外粗糙、壮实。“大伯”我忍不住叫出声来。“什么事?”他用那只深邃的眼睛看着我。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结巴地问:“这叫什么石头?这石头硬吗?”“碇石,石头硬。”“您打的这块石头是桥上哪个部位? ”“基石。”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旱烟锅,点着“吧嗒”起来。我细细地观察了那 块基石:它有两尺见方,蓝里透黑的切面上,锂刻下整齐美观的几何图案,每一条锂纹 都像墨线打过去一样笔直谁能想到,这活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 里啊!我想很快知道这个人物的一切,便问他:“大伯,您什么时候成了残废的?”“受伤吗?早啦。”说完这句话,他又拿起锤钎“叮叮吭
47、啖地打了起来,一锤子一股 白烟。“喂,小同志,以后不准你说我是残废!”看来这是一个不爱表白自己的人,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他的工作上。然而正是 这一点,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对他说:“大伯,咱们一块回去吃午饭吧!”他抬起头来,手里还摇晃着锤钎,对我说:“我的饭一会儿有人带来,你快去吃吧!” 从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在指挥部,我问起那个老头的情况,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峰告诉我,老人叫宁国钢, 从小失去父母。他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眼,在解放战争中,左手失去了 两根指头。解放后来到大队水库工地,练成了顶呱呱的石匠。听说修备战路,第一个来 公社集合。一个
48、月后,十六号桥梁胜利竣工了,我跟随指挥部祝贺团参加通车典礼。人群里, 我找到副书记高峰,问:“宁大伯呢? ”他说:“到关键工程长流河桥梁准备基石去了。”我伫立在大桥上,向着东方极目远眺青山无边沿,大路望不断。一个强烈的感 想在脑海中形成:宁国钢,不正是革命大道上的长桥上,一块比钢铁还坚硬的基石吗? 而这样的革命基石,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何止千千万万!(原载于1973年5月23日延川山花第15期,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盛夏炎热的天气,锤钎声混着爆炸声,通过环境描写,交待故事背景,为 情节发展奠定基础,铺叙了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