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研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附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医药传承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科研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附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医药传承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药科研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500.00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图1 2011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表1中医药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概念编号中医药科技成果分类具体表现转化形式1基础研究论文、著作、报告、专利 及模型研究等传播、共享、普及并产生 社会效益等2临床研究诊疗技术、方法、方案 及方剂等应用与推广并产生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等3开发研究新药、新技术、新工艺、 加工设备、保健产品等应用或形成新产品
2、并产生 经济效益等摘要: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 医专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论治、助力疫情防控。但是,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 化率目前不足10%,与其他产业相比,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现状不容乐观。 中医药科技成果存在转化难、转化率低、中试环节薄弱、相关政策作用发挥不充 分、企业承接能力不强、各主体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阻碍中医药科 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出中医药科研产业化的短板和弱项,以期为中医 药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发展思路。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科研主体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
3、20年)中 桀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 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1-5等纲领性文件 和法律法规,系统谋划布局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2019年他在给全国中医药 大会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 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 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 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4、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当前政策环境下,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首要任务就是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此,笔者针对当前中医药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 名录,“中国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进一步提升了民族医药的知名度,为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提供了国际化交流 平台。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3-24,是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 的核心要素。民族医药理论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可从医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 产等角度切入,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成共同价值观。例如药浴疗法所涉及的民族 医很多,
5、比如蒙医药、哈萨克医药、瑶医药等,这三者药浴疗法均列入了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对于我们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 要的意义,还潜藏着很大的医疗、科研和市场价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 好、整理好和传承好,正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和体现。见 表3,图1。3.4人才教育是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少 数民族医医院共266所。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建立 了 97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研究室。开办少数民族医药专业教育的 院校43所,开设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医专业7个25,部分民族医药的人才培养 甚至涵盖专科-
6、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个层次,然而目前民族医药的发展仍然 处在不平衡的状态26。见表4o传承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根基,百年大计,教育 为本。将民族医药人才教育的重点落脚于以民族医药文化为引领,培养医学生坚 定文化自信27,多元协同,凝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学校教育,实施特色学科 建设工程,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开发民族医药特色鲜明、适合民族医药发展的教 材,建立网络共享资源;加强典籍研究利用,加强名老医家学术经验、老药工传 统技艺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28-29,挖掘和传承 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精华。3.5医药产业是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的经济支柱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 源,也是经
7、济资源。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貌特点和民族风情都有鲜明的特色, 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巨大,是我国特有的天然宝库30。民族医药产业集 健康保健、科研生产、民族文化、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为一体,创造了极大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苗医药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彝医药并称 为中国6大民族医药。苗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领跑中国民族医药,2017年全国 苗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380亿元人民币。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 在的基础是各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运用民族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和康复疗 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民族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一带一路”倡II中的积 极作用,打造集药材种植
8、、旅游观光、特色疗养和医疗保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健 康产业基地,不仅可以加速自身医药产业发展步伐,还可以推进老少边穷地区扶 贫进程,带动民族地区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见表5。上述内容从资源、价值及 历史记忆、民族政策、文化认同、人才教育、健康产业5个维度探讨构建中华民 族医药共同体。见图2。4讨论4.1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需要久久为功民族医药是多民族文化融 合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医药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民族医药承担着守护各民族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职责。民族医药共同体是实现中 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和具体内容,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保护 民族文化和致富奔
9、小康,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的民族医药需要一起同 频共振,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谋福祉。需要大家共同对民族医药有一个认同, 对民族医药有一个新的理解。坚持共同创造、共同开拓、共同缔造的信念去挖掘 整理、传承发展民族医药。4.2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需要多方协作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众志 成城,构筑疫情防线。中医药、民族医药、西药优势互补,为抗疫发挥了独特作 用。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族医药事业涉及面广、业务链条长,需要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部门企业 协同发力,整体推进。全方位共同搭建完善创
10、新民族医药发展平台,推动民族医 药让社会更深层次地了解它的博大精深和社会价值,加强民族医药互译互通、相 互了解、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为用,挖掘其中经典的名医良方,让民族医 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的核心内涵N.中国民族报,2018-05-25 (005)朱维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唤起巨大凝聚力N.环球时报,2020-08-14 (014).3罗来军.G2()峰会精髓:中国向世界倡导“共生共享共治理念J.理论导报, 2016, 30 (9): 17-18.4梁爽,吴秀彩,朱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
11、持续发 展J.中国市场,2019, 26 (36): 32-34.5冯文林.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 学,2007.6聂曲,林艳芳,李盛旺.论傣医药文化与多种文化的关系C/传统医学与 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西双版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高振,董竞成.中国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 (12): 1505-1509.8罗达尚.对月王药诊的研究概论J.西藏研究,1985, 5 (4): 69-76.9陈强强.古代汉藏医药交流述略J,中医药文化,2020, 15 (4): 6
12、1-69.10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下)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7: 745.11钟以林,班秀文,黄瑾明,九针从南方来的实物例证广西武鸣出土青 铜针灸针初探J.广西中医药,1987, 11 (3): 33-36.12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II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413何蒙荟媛,魏金丽,我国民族医药保护国内研究现状综述J.贵州民族研 究,2020, 41 (9): 107-111.14高军,周新.为特色民族医药“松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雷菊 芳谈民族医药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 22 (7): 18.15王高合,杨绚,玉喃哈
13、,等,加速发展我国傣医药教育的路径探讨J.民 族教育研究,2018, 29 (1): 83-88.16仲格嘉.藏医疫病学综述J.中国藏学,2007, 20 (3): 124-128.17降贝却吉丹增赤列.藏医秘诀宝源(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 社,1997: 288.18刘淑云,罗威.满族“避痘”法与隔离预防传染病方法概述J,中国民族医 药杂志,2019, 25 (11): 49-5119阿茹娜,乌日古玛拉,图门乌力吉.经典著作蒙医金匮与传染病的预 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 22 (11): 65-68.20王文光,文卫霞.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儒家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 发展研
14、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 41 (10): 16-23.21斯热文,深化草原文化研究促进中华文化繁荣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7, 24 (5): 10-13.22苏泽宇.认同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J.学术研究,2020, 63 (9): 65-70.23姚明,赵建国,民族医药保护发展研究基于地方立法的视角J.内蒙 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6 (1): 117-124.24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40 (6): 1-1025郑东波.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
15、共同体意识N.内蒙古日报(汉), 2020-11-12 (002).26李维宇,李敬,杨建熔.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云南民族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5 (3): 195-199.27李莹,张吉仲,罗庆春,等.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 22 (7): 70-71.28张楠,范艳存,少数民族医药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 35 (9): 4712-4715.29胡海燕,梁治学.中医药文化在医药院校的传承教育途径探讨J.新西部, 2020, 21 (9): 142-14330崔箭.深化民族
16、医药教育改革加速民族医药事业发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 12 (4): 374-377.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难点进行把脉,以期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探索路径。一、中医药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状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促进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保障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丰富,关联领域与衍生产业众多,发 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医药研究已深入多个学科领 域,促进了相关应用和发展。(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发展中起着牵引和推动作用中医药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制约中 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
17、为中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近些年,国家级中医临 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顺 利开展,建立起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了一批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 心,建设了 25个各具特色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以独 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和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 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十二五”以来,中医药现代 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突破不断涌现。例如在中药新药发现、制剂、安全性 评价等瓶颈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中药新药
18、研制的技术方法不断进步,中药产品 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4种中药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fda)批准开展m期临床研究,一批中成药正在开展欧盟注册研究, 一批中药材品种纳入美国药典和欧盟药典。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革故鼎新、与科技同步发展的历史。(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常用中药材生产体系已基本建立,过亿元品种从数十个增加到500个, 培育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 2017年的8442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5增加到1/3,中医药大健康 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6
19、(见图1)。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又带动了中医 药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医药市场国际化日益明显 的今天,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容乐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熟度低、形式单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匮乏等 问题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7年,国家批准的创新中药数量依次为16、 14、9、6、2、1,中药新药研发举步维艰,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进 程缓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研发人员的总数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在3万件以上,而在3万余项国家级科技成果中, 只有不到
20、20%的成果实现转化并批量生产,其中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o近5年来,我国每年通过鉴定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大约有600项,获奖成果约 占20%25%,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已转化为产品,并在生产应用中获得了较好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总体存在利用率 低和转化周期长的问题。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和难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 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 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 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
21、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 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环节工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尚无统一定义。笔者在 研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中科技成果概 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研究特点,将“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概念定义如下: 运用中医药理论、技术方法,在生命、健康和疾病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所取得的 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成果(见表1)。目前中医药领域有三大科技创 新实体,分别为大中型中药企业、中医药科研院所和中医药高等院校。我国中医 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2、,与科技创新实体息息相关。(-)中医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短板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主要的中医药科技力量,每年承担大量的研究课 题,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备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产出中医药科 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虽然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 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足10%,这无疑是对科技资源的一种 巨大浪费。关于中医药高校成果转化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重科研、轻市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相比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拥有更多的科技成果,每年 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论文,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技术转让和专利 售
23、出的比例较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因是其多数成果仍停留在理论方面和实 验室小试中,没有与现实生产力接轨。中医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即开展科研侧重点并未转向服 务实体经济上,大多数科研人员关注点仅为了职称评价、项目申报以及论文发表 等,相关选题脱离中医药发展的实际需求,以致科研人员不明确该做什么样的学 术研究。即使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横向课题,也普遍存在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程 度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成果无法推广应用。2 .重小试、轻中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薄弱一般来说,一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让,需经历由立项实验室研制获 取小试结果,再将小试结果扩大进行工业化实验完善中间试验以获
24、取完整的工艺 技术,最后将中试结果推向企业、实现商品化或产业化这三个阶段。中医药高校 因条件所限,缺乏中试基地,难以独立完成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成果。科技成果 未经过中试基地批量生产,直接投入大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可靠性不强,与大 生产脱节,导致转化成果不理想。为此若在中试过程中对工艺进行改进,使成果 达到成熟化,可为其产业化提供可靠依据。3,重制定、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中医药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由于 缺乏专业领域的相关配套规定,使得相关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科技成果的 转化实效。在中医药高校层面,缺少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成果转化
25、相 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果转化。在内部用人制度、 分配制度和奖罚制度等方面,存在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倾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了解中医药类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对转化绩效的影响,周丹丹等对413名科技人员 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对职称晋升或职务晋升的 影响。(-)中医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接能力不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收方,企业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重要一环,在接 受高校成果的过程中存在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发展规模、风险承担能力、 体制等原因,中医药科研队伍大多数集中在高等院校
26、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水 平有限,多数中医药企业处于产业下游,依靠中药材原材料或二次加工作为生产 和创收的主要模式,未能将中医药成果转化成符合大众需求的养生保健等衍生产 品,产品创新能力差,识别运用高校技术的能力较弱,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少, 对原有产品进行梯度研发的能力不足,在引进和消化科技成果的问题上更是力不 从心,造成企业经济来源单一。即使受让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成产品推向社会 也较难。这一现状导致企业难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科 技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无法实现成功转化。(三)产学研深度融合存在障碍,三大创新主体联系不紧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中医药成果转化活
27、动中的联系不紧密, 影响了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供需仍存在脱节。长期以来,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创 新主体,客观上受到体制藩篱的制约,往往只能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合作, 强调“企业出钱、学校和科研院所出力、采取“点对点”的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和 联合开发,多以“短、平、快”的合作项目为主,以局部的、阶段性的合作方式为 主,以解决一般性、临时性的技术问题为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各方合作机 构、项目、经费等都不稳定,无法有效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重大技 术难题。据了解,三大创新主体都反映双方人员缺乏共同语言,一些合作项目基 本上是“开始积极、后面消极、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制约
28、 中医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某些改革途径,将“企业-高校 -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中医药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思路和建议(-)提高中医药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中医药科研主体应着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增强市场意识。由于中医药科技 成果转化链条尚不完善,成果产出与转化动力不足,要以成果转化目标为导向, 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市场机制,积极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要加强 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及时推向市场。在此基础上加 快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成熟化,不断提升中医药的临床治疗价值,以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形成科研产业化良性循
29、环。(二)强化中试在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桥梁作用建立中试基地是提高中医药及其复方研发水平,以及加快中医药研发速度和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力措施。具体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中试基地,经中试放 大,取得生产规模的技术参数,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生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 为商品的周期。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中试环节是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 第一,应肯定中试环节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加强中试环节的组 织与管理工作,即对中试环节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系统科学的运筹、指挥和 调控,解决各种难题;第三,大幅增加中试环节的经费投入,我国中医药领域每 年有不少科技成果长期滞留在实验室,未能
30、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开发,这与我国 科研经费投入重视科研、不重视中试密切相关,中医药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有经 费,企渠产品有投资,唯独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试环节,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经费 投入;第四,积极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企业创办或联合创办中试基地; 第五,中试科研人员的短缺严重制约中试发展,因此,应鼓励科研人员从事中试 环节的科技开发。(三)完善相关政策及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主要包括:完善规范技术市场;落 实科技成果转让法;与时俱进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科技成 果的技术交易平台;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等级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中医药科技成
31、果等级管理办法,构建统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与管理的网络平台;推进产学 研一体化,构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中医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各类中医政策执行监测指标体系和 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将中医药科技政策制定、政策行动和政策绩效评价作 为考核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指标8。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重点产 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网络建设,引导创新主体合作共 赢,优化整合各类专业技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 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以市场为纽带联结形成“政府一企业 高校一科研机构一个人”多重力量相互交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螺旋
32、前进 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机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作用, 有怎样的评价体系就有怎样的科研活动。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 动规律的评价制度/体系,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 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起能沉下心 来、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让各类科研人才心无旁鹫地投身科研。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加快建立自上而下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免责 制度和政策,激励领导干部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主动担当作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 “重要贡献人员”作出
33、明确界定,依据贡献度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各转化主体 的积极性。(四)切实发挥中医药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具备将技术优 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并通过市场使之效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让企业既扮演科研项 目的“出题人、又能成为合作项目的管理者,负责决定研究方向和参与成员,有 效组织开展创新活动。推广实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政策,把决策权交给企 业,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和创新。中医药企业应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 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 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要保证科
34、技成果转化取得实效,必须在 转化过程中有科研人员及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如邀请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 到企业创新中,形成以市场利益为纽带的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机制。要继续发挥 产学研优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中试基地,开发中医药科技产品,缩短科技 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例如赣江新区围绕中药种植、检测、研发、装备制造全 产业链条,从国内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团队三个维度,布局了 11家 中医药创新平台。(五)以良好的市场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产学研合作问题,需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着 手,通过利益驱动把产学研各方拧成一股绳,关键就在于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 担、互惠互利、共
35、同发展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政府需要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严格调控虚拟经济 和垄断行业的盈利空间,引导更多要素资源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来。同时要加大知 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样才会吸引企业投资和促进创新创业。此外要将产学研合作 中的人员交流、兼职及从业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引入到人才评价体系 中,通过广泛的人员交流和良性互动,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内部因素来看, 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和软硬件设施,并能自主地敏锐地确定 研发目标,及时对接或引导市场需求。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中药材
36、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5-11) 2021-07-08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EB/OL. (2017-01-04) 2021-07-0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全文EB/OL. (2016-12-26) 2021-07-08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EB/OL. (2019-10-26) 2021-07-08.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EB/OL. (2021-02-09) 2021-07-0
37、8.科技部: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中药现代化二十年硕果累累EB/OL. (2016-11-11) 2021-07-08.周丹丹,宋宝香,祝嫦娥,等,医药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对转化 绩效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 38 (04): 298-301+304.网马进疆,邱鸿钟,梁瑞琼.中医药科技政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33 (10): 4622-4626.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涉及少数民族的原文、方位及例证原文地理位置例证内蒙古区域(蒙古族)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汜载蒙医灸疗
38、 的准确位置在蒙古地区10广西、广东等区域 (壮族)广西武鸣出土我国最早的忏钢针灸 针育海、西藏等西北区域(藏族)臧药中矿物药品种最多,多达14()种.矿 物药由于成分特殊,具有定的毒性口北方者.天地所闭或之域也共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 故灸嫡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行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上弱,雾随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 者,亦从南方来西方渚.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 刚强,其民不衣而福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 内,其治宜库药 故推药者亦从西方来
39、类别项目数H民族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三级民族医医院民族医币:点G科民族医门诊部、诊所使用本民族医药的次院的民族253所17所69个55()个藏、蒙准、作、壮 ,朝鲜、苗 .瑶、回湃,土家,布依、侗 ,羌,哈萨克等民族医医师国医大师被纳入国家医师考试的民族医药 取得民族医医师资格证7名藏、蒙古、维吾尔、傣、壮、朝鲜、哈萨克2万余人民族药列入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民族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被批准非处方民族药品种建立全国民族医学术流派的民族戴、蒙、维吾尔族等共7种47个200个藏、蒙古、回、壮族表2民族医药成就7%7%7%7%7% A13%13% I6%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侗族羌族黎族赫
40、哲族柯尔克孜族 多民族图1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少数民族项目摘要民族医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民族医药是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之间共同交流后形成的。近年来,“中国藏医药浴 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 献”藏医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民族医药知识得到保护, 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但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现以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为导向,从历史记忆、民族政策、文化认同、人才教育、健康产业5 个维度探讨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路径。旨在强化各民族医药文化的交互作 用,创造互惠均衡的民族医药发展环境,为
41、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重要载体贡献力量。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医药;途径;传承;发展;创新;健康中国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民族医药是在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民族医药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为中华民 族繁衍昌盛做出卓越贡献,成为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促进了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占边境线的70%左右。“一带一路”倡议的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是倡议发展的前沿和纽带。健康是人民的幸福之源,人人享 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民族 医药充分发挥其文化的纽带作用,对外阐释、传播好
42、中国文化,不仅是民族医药 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之一。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背景及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是历史的必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根 本保证。1.1 各民族医药间的交流源远流长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 因3。民族医药亦然,其理论和基本概念决定了它是包含医药科学属性、民族 文化属性和地域性的一门特殊学科。其医药科学属性在现代临床研究下得到了疗 效认证,其文化属性又决定了每一个民族医药的基本概
43、念并非一个单独的固有名 词,而是包含了医药知识、文化内涵和地理空间属性。医疗、文化和地缘交流成 为各民族间非常重要的沟通渠道。各民族医药相互影响、借鉴,进而促进自身发 展。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就记载壮族地区的许多动物药、植物药、矿 物药4。说苑辨物记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者也,行医于 乡里。”在史记中有关于苗父的记述,称之为“上古医者5。在彝族古籍宇 宙人文论中记载了阴阳、五行与人类的关系,阐述了彝医药的原始理论。公元 5世纪,中医学的脉诊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形成蒙医学的诊断方法之 -o在唐代就出现了傣族首领与汉族首领相互交换名贵药材,如鹿茸、人参,故 在傣医经书中出
44、现了人参及其他外来药材的配方6。成书于8世纪的藏医学著 作四部医典中有“蒙古灸”的记载,这是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灸来自北方 且一步一步发展的有力证据。16世纪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苗药、蒙药、藏药 等民族用药。18世纪的东医寿世保元在其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 医学理论,结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经验,逐步发展形成了四象医学。综上所述,民族医药的发展得益于各兄弟民族医药之间的交流,医药交流也 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相互发展和充实了 彼此的文化。1.2 民族医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密不可分民族医药学的形成是我国各地区、 各民族医药学术和经验的总和。从中医学的发展和一些经典著作中
45、可以看出少数 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历史痕迹。见表1。各民族相互交流促进,彼此依存,构 建了互惠互补的族际联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基础。民族医学、药学 是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在相互学习、借鉴、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 变的。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源自同根。从多元一 体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辩证统一。正是源于对健康生 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古代医家,既把本民族的医药无私地对外传播,又善于吸收 其他的医药文化,使之相互影响,不断提高。不同地域间交流和互鉴的需要7, 各民族共创共享医药知识,在医药典籍、医学理论、诊治技术和临床药物等方面 都有广泛而
46、深入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民族和谐交往之道。以藏医药为例,如在医药典籍方面,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 著名藏医学家罗达尚网指出:“据其(月王药诊)内容分析,它是以中医药学 为蓝本把藏医的经验和藏医药的理论增编进去,同时又吸收了天竺医药的内容和 理论。”在医学理论方面,如成书于8世纪的藏医学著作四部医典是藏医药 学奠基著作,吸收中医学、古印度医药学等思想编著而成,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 藏医药学的五源学说有相似之处,又如中医将疾病分为“寒”和“热”2类的观点在 四部医典中描述为“热症灼烈过极限,寒症冷损致沉痛:在诊治技术方面, 藏医学对中医学的脉诊也有一定的吸收和借鉴,四部医典有“切诊朗症脉空
47、虚, 时而跳来时而阻;赤巴脉搏急数洪,培根沉细迟缓濡”,而脉经亦有类似描述 “脉浮大而洪不已”又如“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在临床药物方面,月 王药诊和四部医典中,都可以见到中药材和中药方,如月王药诊中的 “秦皮”“辛夷云蛇床子”等;再如四部医典中的“檀香”“沉香云当归”等。这些药 物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都有记载9。2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的现实意义2.1 时代性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促进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 体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3。新时代围绕“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健康中国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更 加凸显,传承发展民族医药是响应新时代号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 模式,助力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 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支持、引醇各民族医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领域、 全方位地加强交流,促进医药互鉴、文化相通、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医 药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2.2 必要性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