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早读材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9203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早读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早读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早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档素材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早读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3战争与人道主义一、知识记忆1.关于战争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拟倪乐雄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拟,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 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 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 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 底释放。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那么,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 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

2、平衡所致。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 立地位的唯一手段。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安 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 相悖。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 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 精神。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 神。所以,古希腊民族的尚武精神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

3、,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古希腊民族尚 “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汉民族尚“德”导 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 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备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 凉鞋和三件旧衣服。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尊重人,尊重他或她的尊严和生来就有 的价值。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和快要死的人都得到她的同情,而这种同情不是以恩赐的态 度,

4、而是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通读全文,请回答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的?1 .第2自然段写到她帮助父母照顾弟妹、从不偷懒、善于思考、活泼、爱开玩笑、惹人喜爱、 有长进、常憧憬美好未来、有人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等等。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 图?试作简要分析。2 .德兰修女是人道主义的伟大代表,请结合文本说说德兰修女身上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哪些特 点,并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答案】.主观原因:(1)个性善良。客观原因:(2)方济各的影响;(3)家庭影响;(4)其他 宗教人士的影响。1 . (1)意在说明她走上普渡众生道路的性格基础(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等)(2

5、)意在突出其做出这种选择的巨大牺牲精神(活泼、有长进、她憧憬美好未来,能嫁给有 钱人,却甘愿做一名修女,普渡众生).(一)反映的人道主义的特点:(1)善良,(2)富有同情心,(3)有牺牲精神,(4) 平等博爱。(二)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1)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当 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群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2)从关心人 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社会依然存在贫富不均,老弱病残、灾难困苦 依然存在)。三、今日关注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何星亮“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

6、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宗教等方面,表达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著 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独特的学问, 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 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界

7、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人类社会也一样,阴 阳平衡那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那么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 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 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 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其四,不战而 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 战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 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

8、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 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 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 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是“和 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 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 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那么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 文明,西洋

9、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 “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 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 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 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 做出新的贡献。四、今日诵读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

10、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 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然 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 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开展壮大。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保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 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意剥夺,遑 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加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一一武器、战争都是不吉祥的东西,也不是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 它;“

11、假设美之,是乐杀人”一一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 可得意于天下”一一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方,孔子说过“志土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 的精神表达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那么愿战,不胜那么 愿降;必胜那么必战,必败那么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却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一一不打 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一一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 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

12、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虽然不推崇战争,但是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 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论述一一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 万 心”一一商纣王虽然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一一周 武王虽然只有三千臣民,却是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 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

13、执政者 能够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0日)一部史诗,世代传颂。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 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 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 “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那么。而汉民 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仁厚的结合。 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

14、杰出的战士。“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 的仁厚德性。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反观汉民族,所持的是一种 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 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 异。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伊利亚特那么不然,冲突双方 构成一种“对等性”

15、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2.关于悲悯有人说,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个性主义。那么,个性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尊 严意识。我们缺乏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根子就在于我们没有确立起人性尊严的意识。多 少年来,任何别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唯有人不但不重要,而且是肮脏的,所以必须用别的东西 来压倒人,讨伐人。有时也许是为了某个具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漠视人的态度,比方为了战 争的胜利,或社会的稳定,或家庭的延续等。可这样时间一长,竟然培养起一种“瘾”,对人 的恐惧成了我们的基本心态,摧毁人折磨人成了我们的嗜好。我们既然对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 怀有敌意,自然也会仇恨

16、这种属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于是,我们不但丧失了对于个人尊 严和个人价值的尊重,还形成一种反人道反人性的文化气质。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要谈什么 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似乎难免有点不着边际。可是,如果放弃了个性主义和人性尊严,人类还需要什么?还能拥有什么?我认为,个性 主义和人性尊严乃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财富。失去了这两者,人类的整个人文 文化就失去了根基的依据,社会就处于失去人文精神的非理性状态。张扬个性和捍卫尊严本来不应该成为思潮,因为它不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题,而是贯穿 于一切时代的文化精神。我期待这样的思潮,只是为了借思潮的声势,来扫清一切非人性反人 性的东西,为这种新的文化

17、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选自悲悯情怀,有删节)二、诵读记忆(一)关于战争的名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一老子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 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一一查埃利奥特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一一富兰克林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一一萨卢 斯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一一海约翰逊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一一马基雅弗利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一一韦格蒂乌斯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一一海塞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

18、和平。一一亚里士多德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一一西 塞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一一辛弃疾破阵子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一一乔斯威夫特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一一张藉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一一克劳塞维茨(二)对战争的看法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 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 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

19、,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 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开展壮大。 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保护别人为己任的 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 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 器,不得已而用之”一一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 用它;“假设美之,是乐杀人”一一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

20、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 不可得意于天下”一一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方,孔子说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 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在战争上,就是不 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那么愿战,不胜那么愿降;必胜那么必战,必败那么必降。 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一一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 在,必败亦必战一一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

21、仁、舍 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 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 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一一民心。尚书泰誓说, 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一一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 千,惟一心”一一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 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 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

22、与之死,可与之生”, 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一一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 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 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 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 能壮大,那么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分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 侵吞与兼并的

23、冲突加剧,战争那么不可防止。不管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 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局部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 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 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 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 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

24、襄公派兵护送 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 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 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 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 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 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开展中并非个案。强盛 的

25、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 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 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抗和对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 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幅员,金 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一一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三)阅读训练【思考】1 .在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在统帅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大规

26、模进攻和“反扫荡” 战争的间隙,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那么你 认为,在战争中,是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还是对敌人开展政治宣传更重要?说说理由。【答案】观点一:军事上的对抗谋略更重要。没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就难以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战胜敌人。战争最直接地表达为 军事上的对抗和冲突,因此,运用过人的军事智慧和军事谋略,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是战争 的关键因素。比方,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一百团大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 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 意义。在军事谋略上处于优势,是开展对敌政治工

27、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军事上的胜利或局部 胜利,就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如果不能运用军事谋略在军事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或相对稳固 的地位,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观点二: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更重要。政治工作能使已方获得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工作是 争取更多道义支持的渠道,使战争向着有利于己方的目标开展。聂荣臻通过送还日本小女孩, 对日军展开政治工作,触动了当时日军士兵的内心,使他们回信表示感谢;在战后又引发日本 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这些作用都是军事谋略和军事手段难以产 生的。政治工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

28、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 屈人之兵”要好于“百战百胜”,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更多的在于带有政治工作色彩的“伐 谋”“伐交”,而不是在于表达军事谋略色彩的“伐兵”和“攻城”。2 .文章大战中的小插曲中,全文引述了 “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 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 完整性。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表达,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 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信中提到的“国际主

29、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 保存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 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了 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表达就会显得比拟突兀。3 .大战中的插曲中,作者在回忆故事的同时,第3段和第7段回忆了自己当时的一 些想法或思想活动,第8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对 比议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和好处?【答案】在回忆故事的同时,作者对自己当时想法或思想活动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

30、时的思想和感受,有利于表现文中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议论性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 透过故事表象深入故事实质,从更深层面揭示事件的意义,对深化主旨起到积极作用。4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 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赏析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这句话。【答案】细节描写,写大一点的小女孩对聂荣臻的亲近和依赖,从侧面表现聂荣臻对孩子 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发自内心的。5 . 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 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开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结合 大战中的插曲一文

31、中所表达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 200字左右。【答案】例文: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使是在战争年代,我们依然是以和为贵,与人为善。 比方大战中的插曲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中,我们的部队放下成见,拯救了日本小姑娘的感 人事迹。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开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忧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 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只是少数人的偏见。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 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开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 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己所不欲

32、、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 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表达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四)延伸阅读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德兰修女(MotherTeresa)于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叫史可比亚的城市。 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阿格蕾丝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人,而 她的母亲那么是个谦顺而快乐的农家主妇,家里除了务农外,还经营一间小药店,生活虽然不是 很富裕,但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家里总是充满着欢笑和祥和之声。阿格蕾丝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她虽然身材瘦弱,却一直帮助父母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阿格蕾丝在念小学的时候,从

33、不偷懒,并善于思考。她不但是个乖巧的孩子, 而且非常活泼,常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惹人喜爱。一到星期天便会去教堂礼拜。邻居和家 人的朋友都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嫁给有钱的人,是个有长进的姑娘,而阿格蕾丝也常常憧憬自己 美好的未来。她12岁那年的春天,为了庆祝复活节,阿格蕾丝的母亲送给她一本书,书名是亚西西 的圣方济各。这本书记表达的是12世纪时一位修士方济各的事迹。方济各是意大利亚西西 城一个商人的儿子,在一场战争中他被俘虏,患了一场重病,一年后才康复,自此之后他便追 随耶稣基督,作了一名修士,为穷人及病人服务。方济各在所不惜,义不容辞地为这些被人抛 弃的患者服务,甚至用嘴去清洗病人的伤口。读完这本

34、书,12岁的阿格蕾丝感动万分。有一天,她心里突然冒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 似乎是要指引她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她不由自主地自问:“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中,并不是单单 只为追求自身的幸福,而应做些特别的奉献。我是否能为主做些奉献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阿格蕾丝的这种想法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愈来愈强烈。她18岁时从高级女子中学毕业。有一 天,一位神父来她家拜访她的父母,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捐钱赞助罗特列修道院的修女们到印 度的加尔各答工作,阿格蕾丝的父母立即慷慨地容许。在一旁听着神父和父母谈话的阿格蕾丝 听了这些话心里暗想:“我要和她们一起到印度去。”1929年秋天,阿格蕾丝告别了家人和故乡,和其他修女一起

35、,踏上了去印度南部的漫长 旅程。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轮船终于到达印度西部的卧亚城。在卧亚城停留数日后,阿格蕾 丝她们继续乘船前进,沿着印度南部“突出的尖角”绕行,历时两周,终于到达东海岸边上的 加尔各答市。从此,阿格蕾丝便在加尔各答罗列特修道院开始了她修生的生活。不知不觉两年 过去了,有一天,在祈祷中阿格蕾丝仿佛听到了主的声音,主对她说:“阿格蕾丝,你应该做 一名修女,将福音传给世人。” 一心一意要成为修女的阿格蕾丝惊喜万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 院长,并提出首次誓愿的请求,所谓首次誓愿就是立志成为修女。她于1997年去世。(注)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她创立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