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 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开展,形成独具特 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 建筑体系。2、保持构架制原那么,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 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 递荷载的
2、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 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管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 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局部组成。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 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 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
3、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 得辉煌的成就。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那么,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 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 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外表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开展演变中,中国古 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
4、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 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宽 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内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 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楝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楝中线齐,檐椽即从 碗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才采用。假设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 为界划分室内外时,那么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
5、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 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楝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相同。 它位于橡中线外侧,里皮与楝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 1.5椽径或按实际定。(七)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 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其他构件一、蜀柱与叉手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称,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 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攀间,柱角处装木沓。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
6、脊木专。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 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木专,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 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二、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椎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 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拟少见。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 使用了半驼峰。三、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木专的构件。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四、替木替木设置于护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杨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 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最
7、早在汉代已出现这种构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 成了撩檐杨。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五、平座与滴珠板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局部。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拱组成。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 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 1/2,或按总面阔划定。翼脚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屋角的转角部位向上翘起,使两个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优美、轻灵、流畅的曲线, 宛似鸟翼,故称为“翼脚”。从平面上看,在两个方向各形成一条向45度(在矩形、方形平面建筑中)斜角
8、方向逐渐向外伸出的和缓曲线。翼角由老角梁、仔脚梁、翼角椽、翼角翘飞椽、大连檐、小连檐、檐头望板、枕头木等构件组成。一、角梁这里指外转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顶建筑中,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 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与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处。老 角梁的上皮做桁碗(宛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楝)o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并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点处。这是最 常用的做法。另一种做法叫“插金做法”(俗称“刀把做法”),用于重檐或多层檐的下层檐角梁,其后尾不和 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梯插入角柱。樟可做成半樟,也可将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樟,出樟局部做成方头或麻 叶云
9、头”。角梁的伸出和翘起有“冲三翘四”之说。“冲三”是指仔角梁梁头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 头 部至挑檐桁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的长度在加上3个椽径。老角梁的前端头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 尾刻做三岔头。所谓“翘四”是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大连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比正身飞椽椽头高出 4椽径。角梁的翘起有三个因素:、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压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而后尾却被压在金桁下 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翘起。、仔角梁头部探出老角梁以外局部,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长线又翘起一 个角度,使仔角梁头比老角梁头翘起更高。(3)、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飞椽。二、翼角椽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筑
10、物转角处的特殊形式。翼角椽无论是平面、立面及构造形式都与正身椽不同。紧靠角梁的翼角椽为第一根,紧靠正身椽的翼角椽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与角梁的夹角 为,而翼角椽从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与角梁的夹角那么逐渐减小。同时,从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 一根翼角椽,其外冲的长度也越来越大。第一根翼角椽冲出长度接近老角梁外冲长度,但翼角椽本身长度 约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约落在老角梁2/3长位置处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侧应从第一根翼 角椽后尾处开槽,以承搭翼角椽尾。从立面上看,翼角椽椽头从最末一根起逐渐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 接近老角梁头的高度。三、翘飞椽翘飞椽是正身飞椽在建筑物翼角局部
11、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飞椽的区别在于:(一)、翘飞椽随仔角 梁向外冲出,所以比正身飞椽长。(二)、翘飞椽需随仔角梁翘起,所以它的上皮线不是一条直线。(三)、翘 飞椽头随着起翘而逐渐翻转,呈不同角度的棱形,而与正身飞椽的方形椽头不同。(四)、翘飞椽随起 翘 而产生的扭脖(称翘飞母)的角度不断改变。斗拱一、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承重。它承受梁架传下来的荷载,并将其传到主子上,在通过柱础传至屋檐。它可以承托挑 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在室内还可以承托天花彷,构成室内天花。在设有平坐的多层 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撑构件,所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
12、中重要的结构构件。(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它 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屡次强烈的地 震而仍能巍然屹立。(三)、装饰。纵横交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使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上重 要的装饰构件。(四)、建筑等级的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 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此外,对我们来说,斗拱的形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二、斗拱的组成与分类(一)、斗拱的组成斗拱在结构上由
13、四种部件组成。1、拱。与建筑物外表平行的弓形构件。2、翘。与建筑物外表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3、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下降,常 常仅起装饰作用。其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4、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防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 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 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外表平行的拱或杨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那么
14、承托 相交的拱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二)、斗拱的分类及各局部名称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局部可以分为两大类。(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A、柱头斗拱。直接座于柱头上。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B、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材或平板材上。宋代叫做“补间铺作,清代称“平身科”。C、转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科”。D、溜金斗拱。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E、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2)、内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2、拱的分类及各局部名称(1)、按拱所处的
15、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介绍。A、正心拱。但凡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者B叫“正心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0.30.25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所以正心 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垫板的厚度。B、单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外拽拱”;在檐 柱中心线以内的单材拱又叫“里拽拱,(2)、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这是清 代的规定。瓜拱和万拱常相叠并用,瓜拱在下,万拱在上,瓜拱托着万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 拱”(宋代称泥道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万拱叫
16、做“正心万拱,位于单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万拱,分别叫 做,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外拽万拱”和“里拽瓜拱”、“里拽万拱”。厢拱总是安放在最上层翘或昂两端,外拽厢拱承托挑檐杨,里拽厢拱承托天花杨。在正心拱位置不会 出现厢拱,所以厢拱没有正心和单材之别。瓜拱、万拱、厢拱是清代的名称。在宋代瓜拱称“瓜子拱”,万拱称“慢拱”,厢拱称“令拱”。(3)、拱的各局部名称。在拱的中间部位有与翘、昂或要头相交的卯口。拱的两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与卯口之间,拱向下 弯曲的位置叫做“拱眼,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弯拱”。弯拱的曲度在清代营造法式里有瓜四”、“万三”、 “厢五”的规定,使拱弯分
17、成几小段直线,以便制作。3、翘、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1)、翘与昂的分类A、翘。但凡向内、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翘”,宋代称“华拱”。宋代把出跳叫做抄”,每出一跳叫做“一 抄”。例如“双抄”即出华拱两跳。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构件,只是形式与翘不同,昂头部伸出特别长。1)、下昂。下昂是向下倾斜的构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长度和华拱相同时,减低斗拱抬升 高度。这样可使屋檐伸出较深远时,斗拱不至于抬升过高。2)、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构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长度与华拱相同时,增加斗拱高度。(2)、斗拱出跳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
18、一铺工以正心 拱为中,每向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 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铺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铺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 清叫“十一踩”。宋代斗拱出跳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 (铺作数)=X (出跳数)+3 (长数项)。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数是指一攒斗拱中横拱的道数。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设有横拱,所以每攒斗拱里外拽 架数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杨,即为每攒的踩数。唐宋时期,里外拽斗拱上常有不设横拱的做法。这种做法 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设横拱的做法做“计
19、心造,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 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 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无论一攒斗拱出几跳,在最里、最外两跳上只有一层厢拱(令拱)。外拽厢拱上托着挑檐杨,挑檐杨 上座着挑檐桁;里拽厢拱上托着天花杨。其余各踩都只有两层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万拱之上,就是 杨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杨”,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杨”(宋称“罗汉杨”)。无论踩数多少,正心万拱以 上就用层层的材子叠上,一直到正心桁下。(3)、翘昂的构造做法以清式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
20、斗拱为例。翘与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昂向外伸出一端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翘,或者做成“菊花头”、“霸王拳”一类的雕饰。在最上层 翘昂的上面,还有两层与翘昂平行的构件。下面的叫“耍头”,上面的叫“撑头”。耍头里外两端均外露,外端往 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六分头”。撑头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杨;后尾露出刻座“麻叶头”。4、斗和升的分类及各分部名称(1)、斗和升的分类。A、大斗。汉代称“树,宋代叫护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座在柱头或 额杨、或平板杨(普拍彷)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 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散
21、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杨子。C、槽升子。宋代叫“齐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正心拱或正心防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2)、斗与升各分部名称。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斗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为 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单位。B、斗耳。斗口两侧突起的局部。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局部。宋代叫做“斗平”。D、斗底。斗腰下面的倾斜局部。宋代称“斗欹”。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4: 2: 4o三、斗拱的模数制(一)、宋代斗拱的模数制宋代营造法式中把建筑物的长、
22、宽、高各种构件,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都用“份数”订出标 准,称为“材份(宋写作分)制。这是中国古代的模数制。这种模数制的基本单位为分规定1材=15 分。另以“契”和“足材”作为辅助单位。一契= 2/5材=6分;一足材=1材+ 1契=21分。矩形构件均为高 15分度,宽10分度,即高:宽=3: 2o上下拱之间的距离为契,高6分度,宽4分度。单材拱断面也是 高15分度,宽10分度;足材拱高21分度,宽仍为10分度。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级将“材”分为 八等(二)、清代斗拱的模数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那么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叫做 “斗口,清代单材高度比为14
23、: 10,足材20: 10o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斗拱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 等。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减小。随着历史的开展,斗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四、平身科斗拱构造平身科斗拱位于两柱之间,座在额杨或平板榜上。它的结构作用远逊于柱头科斗拱。1、大斗。大斗是各类斗拱最下面一层构件。大斗的上面,沿进深和面阔两个方向的中部,刻有十字 形开口。其中,正面开口宽度为1斗口,即模数制中的“斗口,里面安设头翘(或头昂)。因为大斗顺面 阔方向的两侧需安设拱垫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垫板槽。2、正心瓜拱与头翘。这是第二层构件。顺面阔方向为正心瓜拱,沿进深方向为头翘。清式斗拱同一 层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构
24、件均为十字相交,并按“山面压檐面”的原那么构造既是用头翘压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 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装。3、正心万拱、单材瓜拱与昂。这是第三层构件。顺面阔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设正心万拱;而在头 翘的十八斗上安设单材瓜拱。正心万拱两端仍做出槽升子。单材瓜拱两端设三才生。4、正心杨、单材万拱、外拽厢拱与耍头。这是第四层构件。正心杨安置与正心万拱之上。单材万拱 安置在单材瓜拱之上,其两端也设三才生。在昂头的十八斗上,顺面阔方向安设外拽厢拱,两端各设三才 生;沿进深方向安设耍头,其外端刻做蚂蚱头,后尾为六分头。5、叠置正心杨、拽杨、挑檐杨、里拽厢拱、撑头木、斜斗板与盖斗板。这是第五层
25、构件。在第四层 构件正心榜的上面在叠置一层正心杨。单材万拱的上面安设里、外拽彷。在外拽厢拱上面安设挑檐杨。在 耍头后尾的六分头上安设里拽厢拱,其两端为三才生。在耍头上沿进深方向设撑头木,其外端抵住挑檐防 而不外露;后尾外露做成麻叶头。在挑檐杨和各拽柄上设钟斗板和盖斗板,以放鸟雀由斗拱上进入室内, 并可起到防寒保温作用。2、续叠正心杨、井口杨与桁碗。这是第六层构件。在第五层构件叠置正心榜上在续叠正心防,直至 正心桁下,其高度由举架要求而定。在里拽厢拱上设井口防,井口枕是为架构室内天花而设的构件。以上为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构造。当斗拱的踩数增加时,外檐蚂蚱头数量不变,只增加翘 或昂的数量;
26、五、溜金斗拱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由平身科带下昂斗拱转化而来。它的特点是,沿进深的昂、翘、耍头、撑头等构 件,自正心何以内,按檐步举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头和撑头两个构件,或者其中之一,一直延伸 至下金步位置。溜金斗拱可分为落金溜金与挑金溜金两种做法。挑金溜金与落金溜金之不同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杆件没有花台科斗拱的支撑,纯属悬挑构件。这 种做法用于荷载小的(如亭子)建筑上。六、品子斗拱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内金柱上,承天花杨。这种斗拱正心杨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子。当 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杨上皮与挑檐榜上皮平。七、牌楼斗拱牌楼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构件的两侧完全对称。八、
27、攀间斗拱攀间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相当于明清时 代的金榜与脊杨。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杨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 拱”。九、隔架斗拱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十、藻井斗拱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它没有结构作用,而只起装饰作用。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防中心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半面做法”,后尾做燕尾梯交于藻井板上。多层木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中多层木建筑实际上是由假设干单层木构架相叠垒而成。在层间有使用暗层、斜称等加固 措施者。多层木建筑结构的关键是上下层柱子的连接构造,其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分层
28、设柱的连接宋营造法式上有两种做法:1、叉柱造。即将上层柱的脚底处做十字开口,插入平座柱的斗拱内;平座柱底脚处也做十字开口, 插入下层柱头上的斗拱内,但应向内退入半个柱径。这种做法便于施工,但因柱脚开十字口而降低了柱角 强度,并且柱收进少,立面外观不够稳定。中国古代多层木建筑大量使用这种叉柱造。2、缠柱造。即在下层柱顶端增设斜梁;上层柱座在斜梁上。二、通柱做法即一根柱直通多层,甚至直通到顶。第四章屋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且异于外国建筑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一、屋殿顶屋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如:宫殿、陵墓、陵 寝、太庙、宗教建筑,称为皇权与神权
29、的象征。民间是禁用的。特别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一)、屋殿顶的构造屋殿顶有前后左右四个坡,所以又称“四阿顶”。左右两坡即山面坡。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 与前后两坡相交处形成四条脊,叫做“垂脊”。整个屋顶共有五条脊,所以叫“五脊殿”。屋殿顶内部梁架主要由两局部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转角局部。正身梁架组成前后两坡,其 构造为抬梁式构架。构成屋殿顶的关键是山面梁架与转角做法。因为山面的桁楝与正身桁楝垂直放置,而 和正身梁架平行,所以需要解决支撑山面桁楝的梁。在屋殿顶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顺梁和顺趴梁以承托山面 桁楝。顺梁和顺趴梁与正身梁相垂直放置。(4-1)顺梁无论是标高、形式
30、和断面尺寸皆与相对应的正身梁相同。设置顺梁有个基本条件,即顺梁下面必 须有柱承接。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常见的顺梁为“桃间顺梁”。假设下面没有柱承接,那么只能用趴梁。顺趴梁的里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楝上,其上用瓜 柱或棺墩承托上一层桁樵(3-24)趴梁和顺梁的区别在于趴梁扣在桁橡上,靠桁楝支撑;顺梁在桁楝下, 两端承托桁楝。按位置不同,顺趴梁又有上金顺趴梁和下金顺趴梁之别。山面桁楝与正身桁楝在转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支撑。在转角部位的搭交桁楝间,放 置角梁和由侦,做为垂脊的骨架。(二)、屋殿顶推山做法所谓“推山”,即将正脊的两端向外延长,使山面屋面从正脊端向外推出。这样做
31、,山面屋面比正身屋面 更加陡峻。这种做法的关键意义在于使屋殿顶的四条垂脊由原来平面投影的与山面均成45度的直线改变为平面 投影呈折线形状(4-2),从立面、透视上看来,使四条垂脊变成更加优美的柔和曲线。因脊桁两端向外伸出,其端部下面需增设太平梁和雷公柱两种构件予以支撑,推山做法有两种情况:1、檐、金、脊各步架相等。推山做法一个重要原那么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证檐步的方正。所以,推山是从第二步,即下金步开始的,推 出尺寸为该步架的1/10,假设各步架为五尺,那么推出五寸,第二步架变成了四尺五寸(4-3) o第三步推出时, 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实际第三步架变成了四尺零五寸。依次类推。2、檐
32、、金、脊各步架不相等假设金步与脊步各步架相等,仅檐步架不等的,应视为各步架相等。所以,所谓“檐、金、脊”各步架不 相等”,主要是指金步与脊步的各步架不相等。此种情况推山时,仍保持檐步不动,第二步推出其本身步架长度的1/10假设其原步长为五尺,那么应推 出五寸。以后各步推出时都应首先减去前面各步已推出的尺寸,在推出剩余长度的1/10设第三步架原长四尺, 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后,剩余三尺五寸,应在推出三寸五分,实际第三步变成了三尺一寸五分。假设 第四 步架原长为三尺,那么应首先减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和第三步推出的三寸五分,在推出二寸一分五厘。一次 类推。二、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组成,左右两侧用山墙
33、封死,正脊、楝木等均不挑出的屋顶形式称作“硬山顶”。在 常用的屋顶形式中排在屋殿、歇山、悬山之后,属于地位最低的屋顶形式。因此,常用在各类次要或附属 建筑物上,也大量用于普通民居中。硬山建筑也有大式和小式之分。最常见的为小式硬山顶建筑。如:常用于民居中正房或过厅的七楝前 后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或配房的六楝前出廊式硬山建筑;常用于民居中厢房、倒座或后罩房 的五楝无廊式硬山建筑等(4-9) o大式硬山建筑常用作宫殿、苑囿、陵寝、寺庙等建筑群中的附属建筑 或配房、大多不用斗拱。假设使用斗拱,也只做简单的一斗三升成一斗二升交麻叶等不出踩的斗拱硬山建筑的正身梁架为普通的抬梁式构架。硬山建筑中有
34、特色的构架为贴山墙处的“排山梁架,排山 梁架中常使用山柱(4-10) o山柱立于台基之上,柱顶承托脊楝。山柱将排山梁架分为左右梁局部,使 各梁架分别变为由上至下的单步梁、双步梁等(4-11) o排山梁架全部包在山墙内,室外看不到。但室 内常将山墙与柱相交处做“八字门”露出柱体。大式硬山建筑常用园椽,而小式硬山建筑有使用方椽者。普通民居常常只用檐椽,不用飞椽,称为老檐 出”做法。三、悬山顶悬山顶建筑的正身梁架和硬山顶建筑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悬山建筑左右两山处的均向外挑出。所以称 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梢楝向外挑出长度有两种做法。其一,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的长度等于檐 出尺寸;其二,由山
35、面柱向外挑出四椽四档(4-12) o为了保护挑出的楝头,在各楝头的外面需钉上一块叫做“博缝板的木板。为了增加建筑的美观,博缝 板的端头常做成“霸王拳”状(4-13) o悬山建筑的山墙有三种做法:其一,象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一样直砌到顶,仅把挑出的楝木和燕尾板露 在外面。其二,将山墙砌至各层梁下皮,并沿瓜柱向上折砌,使山墙呈阶梯状,把梁架局部露出。这种做 法称“五花山墙”(414)。其三,山墙只砌至大棺下皮,梁架上三角形空挡处用“象眼板”封起来。四、歇山顶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中的地位仅次于屋殿顶,所以在宫殿、陵墓、寺庙、园林、贵族府邸等建 筑中被大量使用。从外观看,歇山顶好像时悬山顶和屋殿顶结合
36、而成。其上部有前后两面坡和山花、博缝, 宛如悬山顶;其下部前后左右四面坡,又如同屋殿顶。所以歇山定即庄重又轻盈。(一)、两山破面做法歇山收山1、檐椽的承接歇山顶前后两坡面的檐椽承接做法与尻殿顶相同。其两山坡面的檐椽前端搭在檐楝(或正心桁)上, 后尾插入采步金梁的预留椽碗中。采步金梁这个构件在宋代建筑中已有雏形,叫做“系头椎”在明代常以桁楝 的 形式使用,叫做“采步楝”;直到清代才形成了“身似梁,端头似楝”的“采步金梁”。2、采步金梁的承接采步金梁的承接有两种方法,即顺梁法(4-15)和趴梁法(4-16) o趴梁中的趴梁,既是承接采步 金的梁架,又是梢间的金杨(又称老檐杨),所以改称“金榜带趴梁
37、”。(二)、两山山花、博缝做法清代规定:歇山顶山花板外皮位于山面檐楝(或正心桁)的楝中向内一楝径处(4-17) o由此确定了脊楝(脊桁)向外挑出的长度。山花板外面,沿前后两坡屋面举折安装博缝板。山花板装订在里面由草 架柱和穿构成的木架上。草架柱外面承托山花板,上端顶托悬挑出来的楝(桁),每根楝桁下设一根草架柱。草架柱在水平方向由穿(又称“横穿”或“穿梁”)连接起来。草架柱和穿构为方形断面。草架柱的下端立在踏 钉或铁件固叁,两端与下金楝相交。假设檐步步架较大,脚踏木可从下金楝下皮穿过,直达角梁侧面。脚木上I踏脚木放在山面檐椽上,其1面按檐椽举度做成坡面,所以断面为直角梯形。踏脚木与檐椽用铁山花板
38、由木板拼成,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博缝板用以遮盖外露的梢楝,并有美化作用。以上这种做 法称作“收山”。五、攒尖顶攒尖顶是一种屋顶各面向中间交汇,形成中央尖顶的屋顶形式。这种屋顶形式在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相 当广泛,其大量使用在园林建筑中的亭子上。其平面形式眼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 屋面可以做成单檐、重檐、三重檐等。(-)单檐方亭:单眼方亭的下部构架柱子,额杨等与一般建筑相同,唯柱头上设角云,用以承接檐楝。角云又叫 做“花梁头”。上部构架有两种做法:1、趴梁法。即“井字梁”法。一般沿进深方向放置两根长趴梁,梁两端趴在檐楝上,平面位置在金橡平 面的中轴线处。在面阔方向设短趴梁,趴梁两端
39、在长趴梁上,组成“井”字形的上部构架,其上再放金榜,金 楝等构件。2、抹角梁法。抹角梁放置在与面阔和进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梁两端搁置在檐楝上,梁轴线必须穿 过交金楝的交点(4-18) o 4根抹角梁组成上部构架,以承金榜、金楝、角梁、由俵、雷公柱等。(二)、重檐方亭重檐方亭的柱网有所谓单圈柱和双圈柱之分。1、双圈柱双圈柱重檐方亭相当于在单檐方亭外面再加上一圈围廊檐。内圈的金柱支撑上层檐,外圈的檐柱支撑 下层檐。金柱与檐柱间用抱头梁、穿插防等拉结。上层檐做法同单檐方亭(4-19) o2、单圈柱单圈柱的重檐方亭仅有外围的檐柱,而无内圈的金柱。显然室内的有效使用空间得以扩大,但是上层 檐构架的支撑
40、需特殊处理。通常采用井字梁法或抹角梁法。(1)、井字梁法井字梁法是先在方亭每边明间两柱间沿面阔和进深方向各架设两根梁,形成井字构架。在井字梁交接 的节点处立童柱,以承上层檐构件。为加强井字梁,在两下常设井字随梁。随梁断面常与檐杨同高。井字 梁梁头做桁碗,以承檐檄(4-20) o上层构架可采用抹角梁法。(2)、抹角梁法这里所说的抹角梁法是以抹角梁下层檐角梁的交点为支点,以下层檐角梁为桃梁,将整个上层檐构件 做在下层檐角梁悬挑出的后尾上。下层檐角梁后尾做透梯,插入上层构件4棵悬空的柱子上。垂柱头可做成 雕饰(4-21) o下层抹角梁的平面位置应设在下层檐步架2/3处,使下层檐角梁的后尾不致挑出过长
41、,并 应用铁件加固下层檐角梁与上层悬柱交接的节点。瓦作一、概述瓦作系指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工程作业。中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琉璃瓦最早出 现在北魏时期。瓦作在型制上也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大类。大式瓦作用筒瓦骑缝,脊上装有的脊瓦,吻兽等构件, 材料使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在宫殿、陵寝、庙宇等建筑上,但不一定限于大木作上。小式瓦作上不设吻 兽,多用板瓦,个别也用筒瓦的,材料只用板瓦。向上略作凹曲的板状瓦口微瓦”,板瓦在屋面上每一列形 成一条排水沟,叫做“一陇”。每陇最下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叫做“滴水”。半圆状的瓦叫“筒瓦”。“筒瓦”用于覆 盖陇缝。最下一块筒瓦带有圆形的瓦头,称作“
42、勾头”或“瓦当”。二、大式屋脊瓦作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 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楝。楝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 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 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 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橡,在柱与柱之 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
43、,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杨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 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楝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 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 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 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三)、井干式结构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 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楝。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
44、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 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型制(一)、基本单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工两根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 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间的组合方式 而 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 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二)、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
45、构件和斜 向支撑。(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样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 “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 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 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 O因屋顶形式不同,大式建筑的屋脊有几种不同的做法。(一)、屋殿顶屋殿顶有四坡五脊,正脊的骨架是脊桁与扶脊木,垂脊的骨架是由俵和角梁
46、。正脊两端安设“正吻, 清式做法的正吻是一种龙头形的装饰,张开大口咬着正脊。吻下山面设吻座,承托正吻。吻背上有扇形的 剑把,吻背后有小型背兽(4-22) o正吻常由假设干块预制件拼垒而成。两个正吻之间即为正脊。这些瓦件在大式建筑中通通使用琉璃瓦。琉璃瓦的等级还用色彩加以区别:以黄色为最高,成为皇帝 所使用的宫殿、陵寝、苑囿,以及局部寺庙主要建筑中琉璃瓦的专用色彩。其次为绿色,王公们使用的建 筑和局部寺庙建筑中用之。以下有兰、紫、黑、白等色。当一种屋面上使用两种色彩不同的琉璃瓦,而其 中一种色彩为主,另一种色彩的琉璃瓦沿屋脊、檐口等处布置,这种做法叫做“剪边”。单色的琉璃瓦屋面的 型制又高于剪边
47、做法。垂脊做法分为两段,以“垂兽”为界。垂兽前为“兽前段”;垂兽后边为“兽后段”。兽前段从最下端起,在 仔角梁头的套兽樟上安放一个“套兽”,用以保护仔角梁头。其上安设“扒头窜头”作为“仙人”的座。在垂脊下 部排列着一系列的特殊瓦件:“仙人走兽”。“仙人”总是排在最前面。其后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麒 麟、天马、海马、鱼、懈、吼、猴。这些走兽数量的多寡依屋面坡身大小和柱子高矮而定,但是走兽的数 目应为单数。最后一个走兽后面放一块筒瓦,接着便是垂兽(4-23) o垂兽必须正好安设在正心桁的中线上,或正面与山面正心桁的交点上。兽后段垂脊做法和正脊大概相 同。(二)、硬山顶与悬山顶这两种屋顶在大式
48、做法中垂脊上的垂兽位于檐桁楝中心线之上。垂兽前也安放仙人走兽等瓦件,但仙 人在安设时应与垂脊坐45度角斜放。垂脊外面的两山顶部,将勾头和滴水与垂脊成正角排列在博缝之上, 称作“排山勾滴,假设建筑物有正脊,那么排山勾滴位于正脊中线处的在山面上使用勾头;假设建筑物不做正脊, 譬如卷棚式做法,那么在正脊中线位置上的山面上使用滴水(4-23)(三)、歇山顶歇山顶是由悬山顶与屋殿顶合成的。其垂兽由正吻至垂兽间的做法与悬山顶相同。其垂兽以下局部的 做法和屋殿顶相同,只是这时由垂脊斜伸向屋角的脊称为“能脊工(四)、悬鱼、惹草“悬鱼”装设在悬山顶或歇山顶山墙两坡博缝的相交处,花样很多,极富装饰性。最初这个构件雕做鱼 形,意为避火。一般木博缝处用木悬鱼,砖博缝处用成悬鱼。在大式建筑中,于木博缝板外面,在桁头分 位处常钉上一些钉子,成梅花或其他样式,重要建筑用金色的钉子。一方面可固定博缝板,另一方面可起 装饰作用。而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