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九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九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初中段八年级语文九月月考试卷命题、校对:王高杰 试卷分值: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基础运用(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每年四月,北国草木萌发,鸿雁便翩然北飞。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它们喜欢群居,飞行时排行前进。 它们喜欢将巢筑在湖泊岸边、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等荒暨之地。在不同的环境中,鸿雁们都能构筑自己的 安乐窝,来繁衍后代。鸿雁们看上去 1。但它们警觉性高,一旦受到惊扰,便会张皇失()。清代词人纳兰容假设曾用“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一句写自己但急、孤苦、无助的处境,同鸿雁遇到惊吓 时的情态一样,惟妙惟()o每年九十月间,北国衰
2、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邕途的寒冬,鸿雁便南迁。鸿雁奋力归巢的景象,常使 异乡游子触目伤()。异乡琐度,往往触发他们的思乡之情。情郁于中,不能自区,游子便通过各种方式 排遣乡愁。鸿雁北飞南迁,周而复(),牵动着游子的心。因此,在中国诗词长廊中,2 oL文段中加横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西发(meng)惶急(huang)B.琐厘(xie)不能自旦(yi)C.繁衍(yan)翩然(pian)D.荒曜(bi)风雪载途(z加)2 .文段中加横线词语所填字形和对字义理解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惟妙惟()应填“肖”,字义为“肖像”B.触目伤()应填“怀”,字义为“心”C.张皇失()应填“错”,字义为“安
3、排,放置”D.周而()始应填“覆”,字义为“又”.为文段处补充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个个沉着镇定鸿雁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B.个个沉着镇定游子思乡之情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在鸿雁身上。C.彼此相安无事鸿雁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3. AD.彼此相安无事游子思乡之情作为一种特有的形象,寄托在鸿雁身上。【答案】l.D 2.B时间;那个男人那么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2次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 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
4、 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 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 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 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 就需要几千年时间少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 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有改动).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
5、,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贸然取下样本一获救离开雕像,因故中断研究一,一明白雕像实质,引发时 空感悟.第段米哈伊尔发现那两座雕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生物,前文对此其实早已有多处暗示,请简述 其中三处。17.第段中主人公的提问把读者引入沉思。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米哈伊尔提出的、值得深入思 考的问题,结合文意,说一说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由来。18.下面是对这篇科幻小说的阅读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甲】米哈伊尔是一位热爱科学、有执着研究精神的考古学家,他两度来到沙漠,都是为了探求两座雕像 的奥秘。【乙】文中几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沙漠落日的壮丽苍凉,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
6、种神秘的气氛,既 串联起情节的开展,又暗示了文章蕴含的深意。【丙】第段中用老鼠与蛇比照,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比照,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每种 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答案】15.(1).例如:沙漠偶遇雕像(2).重返寻到雕像(3).探究发现变化.要点:a.第段写两座雕像的相貌显得十分古怪。b.第段写米哈伊尔第一次看见雕像时的反常表现。C.第段写米哈伊尔的同伴从雕像女人脚上敲下的一块标本,那物质显然不同寻常。d.第段写米哈伊尔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因爆炸而身亡。16 .例如:所选问题: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问题由来: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这使
7、得人与外星生物间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今天向他们提 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17 .甲【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 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例如形式作答。此题依据时间顺序可从五年前的经历开始概括。文章 36段叙写的米哈伊尔发现那两座雕像,并从雕像身上贸然取下一块样本。文章7、8段叙写米哈伊尔获救 离开了雕像,因战争和实验爆炸而中断研究。文章918段叙写五年后,米哈伊尔再次来到沙漠寻找雕像, 并发现奇异的现象,引发了自己对雕像的探究。据此仿照例如概括作答。【16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
8、手法的理解。伏笔:指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 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 下文的暗示。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或 疑惑的感受。本文第16段米哈伊尔发现那两座雕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生物,在前文已屡次做了暗示 (伏笔)。如:文章第4段写两座雕像的相貌显得十分古怪。第5段写米哈伊尔第一次看见雕像时的“他呼 吸急促,呆假设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 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的反常表现。第6段写米哈伊尔的同伴从
9、雕像女人脚上敲下的一块标本,感觉那物质 不同寻常。第8段写米哈伊尔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爆炸等。【17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文章的第17、18两段中米哈伊尔提出了很多的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 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 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从以上的问题中选择一个,结合文意的内容,分析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即可。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18题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 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第3段中的“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辩论的米哈 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查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
10、和另一名考查队员因落伍而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可知,米哈伊尔第一次来不是为了探求两座雕像的 奥秘,而是因为迷路偶然遇到。故答案为甲。阅读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完成各题。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 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 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 寻找自己的那个家。起初总是
11、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 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 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 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 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早晨的炊烟,一 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
12、玉米糊糊, 再烦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 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 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最美的是黄昏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 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 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富些。如假设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 以示庆贺。乡下
13、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 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黄昏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 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那么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 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炊烟也能被沾湿么?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 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炊烟确实也能被沾湿,因为 O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
14、烟 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 随风,氤氤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 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18 .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黄昏的炊烟那么都和庄稼 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19 .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那么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 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20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请你结合这一背景, 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
15、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问题:回答:【答案】19.(1).急速(2),悠长.答案例如:母亲的比喻侧重于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 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我”的比喻那么侧重于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构成炊烟如 “水墨画”般的美感。21 . (1).问题:现代社会中,袅袅炊烟的逐渐消失,会使您感到失落吗? (2).作者的回答:例如一: 不会感到失落。每个游子都心系家乡,希望家乡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即使炊烟消失, 我也深感欣慰。例如二:会感到失落。因为一见到炊烟,所有关于故乡人、故乡事的深刻记忆都会被激活,如果炊烟消
16、失 了,所有美好的回忆将无可寄托。【解析】【1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分别写了早中晚三个时段的炊烟,“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 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 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黄昏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 降临”。据此概括作答。【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母亲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 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可见母亲把炊烟比作“花”,表现了母亲的期望,她希望日日有饭香,这才是 美好的日子。而“我”那么认为“更像是一幅黑
17、白交织的水墨画”,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因为“这幅画的 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炊烟了包含了浓浓的母爱。据此理解作答。21题详解】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炊烟的怀念,对母亲,对农村生活的怀念,所以结合 主题,再结合“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的现象,可以向作者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这种变化 有何感想”之类的问题,回答时不拘一格,只要结合主题即可。五、作文(40分)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作文。22 .题目一:岁月是一条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
18、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作文中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符合题意即可。范文:我们一起走过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桌子的照片上,反射到我刚刚睁开了惺松睡眼里。照片中有40来个笑容 灿烂的孩子,他们表情鲜活,明媚温暖。看着这些笑脸,我眨着眼睛,仿佛看到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那 些日子。小学一年级,童真的我们把双脚迈进了这个七彩的校园,看到了宽阔的操场,看到了环绕着操场的教 学楼,还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我从未见过的陌生的面孔。我怯生生的看着这些陌生的事物,好奇的打量那些 稚嫩的面孔,那时的我啊,怎么会知道这些孩子就是我相伴整整七十二个月的伙伴呢。那时,我们把名字写在
19、一张小卡纸,有些甚至是家长帮助写歪歪扭扭的字,方方正正的字形成鲜 明的比照。我们一起听课,一起交流,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过了有意义的一年级。小学三年级,我们开始学习英语,奥数,有时拿着成绩单相互比拟,互相打趣,但没有人不高兴,因 为其实大家都不在乎,只要聚在一起就很快乐。体育课,我们在大操场上奔跑,宽大的操场,对于我们是 太大了,跑累了,就随意的躺倒下来,享受着暖和的阳光的沐浴。时光悠悠,我们就这么不知不觉走过了三年。小学六年级,那大操场不再那么大,我们却更加快速的奔跑,我们要留恋校园里每一处景色。犹记得 原来小李摔伤,我和小赵送他去医务室,同学迟到,我们极力向老师说情我们
20、早就产生了最最深厚的 情谊。毕业那天,我们尽最大努力笑着拍下合照,即使眼圈发红,双目含泪。这张照片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 的小学生活。虽然我们现在都已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中学,小学时光一去再也不能复返。现在只能静静的看着那 发光的相片,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的时光。但这么深厚的情谊,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怎么能够忘 记呢?【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审题。题目“我们一起走过”中的“我们”不同于“我”,如果全文只见“我”而未见“我们”, 那就明显偏题了,“我们”可以指亲人、同学、老师、朋友但同学们的视野不妨开阔些,能与“我” 组成“我们”的还可以是物品、风景、书籍、兴趣只要陪伴“我”走过的,
21、具有回忆价值的人、事、 物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范围。“一起走过”也就是“同行”的意思,如果过你写“我”的兴趣是画画, 几年来它一直与自己同行,“我”几次想放弃,但它的魅力使自己选择坚持,走向成功,这样的文章也是 有个性的。选材时注意从自身经历写起,便于抒发真情实感,注意安排好详略和层次结构。23 .题目二:请你展开想象,以“一颗神奇的种子”为题,写一个故事。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作文中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 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符合题意即可。范文:一颗神奇的种子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样神奇的东西的话,我不需要什么雍容华
22、贵的物品,我只需要一颗神奇的种 子。这颗神奇的种子长大后会成为一朵七色花。不过,在它生长的这段时间里,不可以暴晒,不可以遇寒, 必须精心呵护哦!这颗神奇的种子长成了七色花,我会摘下红色的那片压成汁撒到孤儿院的每个地方。红色代表爱心, 孤儿们没有父母,而且可能会带有先天疾病,他们得到的最多的,不是别人的关怀,而是别人对他们另类 与歧视的眼光。但如果爱心多起来,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幸福。这颗神奇的种子长成了七色花,我会摘下黄色的那片压成汁,洒向所有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中。黄色代 表着温暖,所有沾到黄汁的家庭都会和和美美,那样到处就会充满欢声笑语。这颗神奇的种子长成了七色花,我会摘下绿色那片压成汁,洒到那些
23、没有理想不思进取的青少年身上,绿色代表生机,那样我们的身边就会出现一群生机勃勃,意气发奋的年轻人,理想与抱负在他们的努力下 都会成为现实。这颗神奇的种子长成了七色花,我会摘下紫色的那片压成汁,洒到每个眉头紧锁的人身上,因为紫色 象征幸运,所有沾到它的人都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那样我们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写到这儿,大家应该都能想到我要种这颗神奇的种子干什么了吧,我希望世上所有的人都在积极进取 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解析】【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审题。题目“一颗神奇的种子”暗示我们这是一篇想象作文,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对这颗 种子的神奇之处进行描写。文中要通过描写来突出“种子
24、”的某种非同寻常的特点,同学们也可以借助这 颗种子来实现自己的某个相关的梦想,例如有这样一颗种子,它能长出一种果实,这种果实是癌症的克星, 它能长出一种巨大的叶子来吸收雾霾等等。同学们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让作文有所创新。成文时注意安排好层次结构,做到详略得当。【解析】【1题详解】D.应为:荒艇(Pi)o应选D。【2题详解】A.惟妙惟肖中“肖”是“相像”意思。C.张皇失措:“措”是“方法”之意。D.周而复始:“复”是又的意思。应选Bo【3题详解】“鸿雁们看上去立。但它们警觉性高,一旦受到惊扰,便会张皇失措。”联系后句可知前面应该是“个个 沉着镇定”。本文说明对象是鸿雁,最后一句是说明的
25、鸿雁的象征意义,所以应该是“鸿雁作为一种特有 的形象,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应选A。4 .下面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一项为哪一项中国文物报讯(记者徐秀丽)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北京市开展了如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修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传统村落调查研究、人 员培训。重点完成爨(cuGn)底下村保护修缮工程及焦庄户保护工程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到目前为止, 北京市已有16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抗战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已公布各类抗战文 物162处,其中
26、保存状况较好的有80处,目前对外开放的有96处(含自然开放)。A.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B. 2015年6月13日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C.北京市已有16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D.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新闻标题是要求写一个“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形式的句子,学生可按照主要第一段的内 容来提炼,因为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局部,包含了标题,即最后一句中的主谓语。提炼第一段内容,明确 事物是: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事件是:成果显著,因此题目可以是: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 显著。应选:Do5.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
27、。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 “全聚 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A.B.C.D.【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对联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知道这些老字号经营的商品,结合对联内容匹配。“一 得阁”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所以与“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匹配;“同仁堂”是对中医药传统的献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的见证,所以与“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 心仁术医国医人”匹配;“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著名商标
28、”,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著名 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所以与“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匹配;“张 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所以与“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匹配。应选B。6 .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消息一般有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以及何故、如何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 局部。B.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件,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 英勇善战,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C.“飞天”凌空是一篇通讯,描写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一连串精彩的跳水动作,表现了中国体育健儿
29、奋 力拼搏、为国增光的精神。D.一着惊海天一文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C. “通讯”【详解】C. “通讯”“新闻特写”。应选C。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默写(共3分). (1)树树皆秋色,o (王绩野望)(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o【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大漠孤烟直(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唯”、“晖”的书写。理解型默写(3)抓关键词“点明主 匕 日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30、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8 .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一景色,尾联一问一答, 抒发了诗人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9 .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O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答案】8.(1).明丽(2).(日暮)怀乡9.(1).例如:旦辞黄河去(2).暮至黑山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晴川历历
31、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I。”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 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明丽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 置了铺垫。尾联以一“愁叫攵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古诗的积累。结合要求“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从积累的古诗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连续 两句即可。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
32、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那么素湍绿
33、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10.以下选项中每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 B.素湍绿潭/调素琴 C.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 D.山川之美/春冬之时 11.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理解:一年四季这里都绚丽多彩生机勃勃。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
34、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理解:这句话既传达了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又隐含了自己愉情山水、归隐山泉的志趣。C.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理解:引用渔人的歌谣想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12.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佳作。它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动静结合、俯视仰视结合的写景方法。请你选择 一种方法,结合两那么材料进行赏析。【答案】10.D11.C12.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耸入云霄为静,清澈水流,直视水底为动;写出 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两岸石
35、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写 出了山川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写出山川秀美,盎然生机。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急流的 水,回旋的清波为动;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为静。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景色秀美的 特点。俯仰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耸入云霄为仰视;直视水底为俯视。写出了山 高水清、景色秀美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嵋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写水为俯视;写山(山、树、瀑布)为仰视。写出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清、
36、景色奇美的特点。【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如果/从。B.白色的/不加装饰的。C.连接/类似。D.都是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应选Do【1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C项“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理解有误,此处引用渔歌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 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应选C。【1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写作特点的分析。首先我们先分析动静结合:甲文中“高峰入云”是静景,“清流 见底”是动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景。“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是动 景。动静结合是描写生动形象。乙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绿潭” “
37、怪柏”等是静景,“素湍”、 “回旋的清波”“悬泉瀑布”的是动景。俯仰结合:甲文中“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乙文中“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是仰视,“回清倒影”是俯视,俯仰结合可以多角度展示景物的特点。译文: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峡在七百里的三峡中,
38、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 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 白帝城出发,黄昏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 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 确实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
39、猴在高处拉 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 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名著阅读(共6分)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以下题目。13.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国家)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14.,作为全国剿匪总部副司令,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侵略中国时,他在北京治疗伤寒,因为 他执行了 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失去了 O【答案】13.(1).西行漫记(2).美国 (3).斯诺(埃德加 斯诺)14.(1).张学良 (2).蒋介石 (3).满洲【解析】【13题详解】此
40、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 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 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14题详解】此题考查是对名著的理解。斯诺到西安不久,就去拜访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但是在先的大官还有全国 剿匪总部副司令张学良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作为全国剿匪总部副司令,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国时, 他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伤寒,以为他执行了蒋介石的“
41、不抵抗政策”,导致失去了满洲。四、阅读理解(共24分)阅读沙漠奇遇,完成以下小题。沙漠奇遇俄伊罗索霍瓦茨基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放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 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打量着巍巍耸 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辩论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查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 他和另一名考查队员因落伍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
42、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 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一对轮廓清楚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 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假设木鸡,无法把 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 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 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 同寻常它有着某种
43、涡形的纹路,外表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 这些雕像的志愿。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 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 织了一支新的考查队,向沙漠进发。考查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心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 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
44、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 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 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 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 不可能!不可能!沐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过失的,莫非是他的眼睛 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 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
45、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 那么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 有其他任何事物。-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 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 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 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 自己的生命期限。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 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 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 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响,这竟用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