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第三章.ppt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21707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工艺》第三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机械制造工艺》第三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工艺》第三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工艺》第三章.ppt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机械加工质量u3.1 机械加工精度u3.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精度1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及表面间的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而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差程度即为加工误差从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分析,允许有一定的加工误差;从加工的角度分析,加工后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绝对符合也是不可能的,也允许有一定的加工误差。只要加工误差不超过图样规定的偏差,即为合格品。分析和研究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保证和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主要措施。3.1.1 概述2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原始误差与工艺系统初始状态有关与切削过

2、程的物理因素变化有关工件相对于刀具在静止状态下已存在的误差机床传动误差工件的装夹误差机床主轴回转误差夹具误差调整误差刀具误差机床导轨导向误差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刀具磨损测量误差工件相对于刀具在运动状态下已存在的误差加工原理误差在切削加工中,各种原始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分析原始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的时候,应该找出对加工误差影响最大的方向(即误差的敏感方向)和对加工误差影响最小的方向(即误差的不敏感方向)。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有两种:单因素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一般先用统计分析法寻

3、找误差的出现规律,初步判断产生加工误差的可能原因,然后运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试验,以便很快地、有效地找出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因。3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机械加工精度1加工原理误差因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而产生的误差称为加工原理误差。2机床几何误差机床的几何误差主要是机床主轴回转误差、机床导轨导向误差和传动链传动误差。1)机床主轴回转误差(1)概念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的瞬时回转轴线对其理论回转轴线在规定测量平面内的变动量。3.1.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2)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轴回转误差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加工精度,如工件表面的几何形状精度、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主轴回转误差

4、有三种基本形式: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和角度摆动。如图3-2所示。图3-3 主轴纯径向圆跳动对车削圆度的影响如图3-3所示,主轴的径向圆跳动主要影响工件圆柱面的精度。车削时,假设主轴的径向圆跳动是在与其实际轴线垂直的y方向上作简谐直线运动,工件表面 在与车刀相固连的坐标系(Om;x,y,z)中的坐标为图3-2 主轴回转误差的基本形式(a)径向圆跳动(b)端面圆跳动(c)角度摆动图3-4 主轴纯径向圆跳动 所以有 ,略去二次误差 ,则有镗削时,如图3-4所示,刀尖切到a1处时,a1在与加工表面相固连的直角坐标系(Om;x,y,z)中的坐标为此式表明,镗刀镗出的孔是椭圆形的,圆度误差为A。图3-5

5、 主轴纯端面圆跳动 主轴的端面圆跳动对圆柱面的加工精度没有影响,但在加工端面时,它会影响端面形状和轴向尺寸精度。如图3-5所示。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误差随切削半径的减小而增大,其关系为 在加工螺纹时,主轴的端面圆跳动会使加工的螺纹产生螺距的周期性误差。(3)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主轴误差(如主轴支承轴颈的圆度误差、同轴度误差等)、轴承误差(如滑动轴承内孔或滚动轴承滚道的圆度误差、轴承的间隙、轴承配合的误差等)、主轴系统的径向不等刚度及热变形。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床,其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对工件回转类机床(如车床、外圆磨床等),因切削力的方向不变,主轴回转时,作用

6、在支承上的作用力方向也不变,因此轴承孔与主轴轴颈接触点的位置基本不变,因而,主轴的支承轴颈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大,而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小,如图3-6(a)所示;对于刀具回转类机床(如钻床、镗床等),刀具与主轴一起旋转,切削力方向随旋转方向而改变,此时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大,主轴承支承轴颈的圆度误差影响较小,如图3-6(b)所示。图3-6 两类主轴回转误差的影响(a)工件回转类机床(b)刀具回转类机床提高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使其消除间隙,甚至产生微量过盈。使主轴的回转误差不反映到工件上,如在外圆磨床上采用两固定顶尖支承,主轴只起传动作用,工件的回转精度完全由顶尖和顶尖孔的精

7、度决定,而不依赖于主轴的回转精度。这是保证工件形状精度的最简单又有效的方法。(4)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2)机床导轨误差 (1)导轨在水平面内直线度误差的影响,如图3-7所示。(2)导轨在垂直面内直线度误差的影响,如图3-8所示。(3)前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的影响,如图3-9所示。(4)导轨对主轴回转轴线平行度的影响图3-7 磨床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图3-8 磨床导轨在垂直面内直线度误差图3-9 车床前、后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3)机床传动链误差 (1)概念 所谓传动链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例如,在滚齿机上用单头滚刀加工直齿轮,这种工件与刀具间严格的运

8、动关系由刀具与工件间的传动链来保证。如图3-10所示,其传动关系可具体表示为图3-10 滚齿机传动链图 传动链传动误差一般可用传动链末端元件的转角误差来衡量。由于各传动件在传动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对工件加工精度(即末端件的转角误差)的影响也不同。设滚刀轴均匀旋转,若齿轮z1有转角误差,而其他各传动件无误差,则传到末端件(亦即第n个传动元件)上所产生的转角误差 为各传动件对工件精度影响的总和 为各传动元件所引起末端元件转角误差的迭加,即如果考虑到传动链中各传动元件的转角误差都是独立的随机变量,则传动链末端元件的总转角误差可用概率法估算,即(2)传动链误差的传递系数 (3)减少传动链误差的措施

9、 为了减少机床传动链传动误差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可以采取减少传动环节(即减少传动元件个数)以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副(特别是末端元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以减少传动间隙;在传动链中按降速比递增的原则分配各传动副的传动比;采用误差校正装置消除误差等措施。3其他几何误差 1)刀具误差机械加工中常用的刀具有三类:一般刀具、定尺寸刀具和成形刀具。夹具的误差主要指:定位元件、刀具导向元件、分度机构及夹具体等的制造误差;夹具上各元件的工作面间的相对尺寸误差;夹具在使用过程中工作表面的磨损。2)夹具误差 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要用各种量具、量仪进行测量,而量具本身的制造误差、测量时的接触力、示值读识的正确程度以及环境

10、温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加工误差。因此,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量具,以保证测量精度。3)测量误差机械加工精度 1基本概念 工艺系统是指在切削加工中由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组成的封闭系统。例如,车削细长轴时,在切削力作用下,工件产生弯曲变形,使加工后的轴出现中间粗两头细的圆柱度误差,如图3-11(a)所示。又如,在内圆磨床上用横向切入法磨孔时,磨头主轴弯曲变形会使磨出的孔出现带有锥度的圆柱度误差,如图3-11(b)所示。图3-11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a)(b)3.1.3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根据刚度的定义,机床刚度,夹具刚度,刀具刚度 及工件刚度 分别为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是加工中一项很重要的

11、原始误差,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通常是弹性变形。工艺系统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刚度k来描述。工艺系统在法向分力Fy上的位移量 是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切削力的结果,即代入式上式得 此式表明,当知道工艺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刚度,即可求出系统刚度。用刚度一般式来求解工艺系统刚度时,应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与简化,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小的可略去不计。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切削力作用点位置变化引起的形状误差(1)在车床两顶尖间车削短而粗的光轴图3-12 工艺系统变形随受力点变化而变化如图3-12所示,工艺系统总变形显然,当 时,;当 时,;当 时,。还可以求出当 时,工艺系统刚度最大,变形最小,即再求

12、得上述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就得到车削时圆柱度误差。其中x0(主轴箱处)L L L L(中点)LL L(尾座)yxt0.012 50.011 10.010 40.010 20.010 30.010 70.011 80.012 5 表3-1 沿工件长度的变形 mm【例】设 ,工件长 ,则沿工件长度上系统的位移如表3-1所示。工件的圆柱度误差为,根据表3-1中数据,可做出该零件加工的变形曲线,。变形大的地方,从工件上切去的金属层薄;变形小的地方,切去的金属层厚,因此机床受力变形后使加工出来的工件呈中间细、两端粗的鞍形,如图3-13所示。图3-13 工件在顶尖上车削后的形状(2)在车床两顶尖间

13、车削刚性差的细长轴 在切削力作用下,工件的变形大大超过机床、夹具和刀具的变形量,此时不考虑机床夹具与刀具的变形,工艺系统的变形完全取决于工件的变形。其变形量可由材料力学公式来计算,即 在分析切削力着力点对工艺系统的影响时,若要考虑机床和工件同时变形,则工艺系统的总变形为二者的叠加。工艺系统刚度随受力点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例证很多,如立式车床、龙门刨床、龙门铣床等的横梁及刀架,大型铣镗床滑枕内的轴等,其刚度均随刀架位置或滑枕伸出长度不同而不同,如图3-14所示,其分析方法与上例相同。显然,当 或 时,;当 时,工件刚度最小,变形最大,。因此,加工后工件呈鼓形,图3-14 工艺系统随受力点位置变化而变

14、形的情况2)切削力大小变化引起的加工误差当毛坯误差较大,一次进给不能满足加工精度要求时,可增加走刀次数来减小工件的复映误差。设1,2,3,分别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走刀时的误差复映系数,则图3-15 零件形状误差的复映 在切削加工中,由于被加工表面的几何形状等原因,往往会引起切削力的变化,从而造成工件的加工误差。以车削为例,假设工件毛坯存在圆度误差(如椭圆),使切削时刀具的切削深度在ap1与ap2之间变化,如图3-15所示,现对其进行分析。由于毛坯形状误差或材料硬度不均匀而引起切削力变化,使工件产生相应误差的现象叫做“误差复映”。毛坯圆度的最大误差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毛坯有形状误差(如圆度

15、、圆柱度、直线度等)或相对位置误差(如偏心等)以及毛坯硬度或材质不均匀,加工后仍然会产生同类误差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多次走刀来提高加工精度。车削后工件的圆度误差3)其他力引起的加工误差 图3-17 惯性力引起的加工误差图3-16 着力点不当引起的加工误差 夹紧力引起的加工误差。如图3-16所示。惯性力引起的加工误差。高速切削时,工艺系统中的高速旋转的不均衡的零部件(包括刀具、夹具及工件等)将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在工件的每一转中不断变更方向,引起Fy的大小变化,使工艺系统的受力也随之变化而产生加工误差。如图3-17所示的加工将产生圆度误差。重力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中有关零部自身的重力也会引起相应

16、变形,如龙门铣床横梁变形、摇臂钻床的摇臂变形、镗床镗杆下垂变形等,都会造成加工误差。3机床部件刚度 1)机床部件刚度的测定 机床由许多零件组成,受力时各零件的弹性变形不相同,使机床整体受力变形变得复杂。测定方法有静态测定法和工件状态测定法两种。2)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 (1)连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 由于零件表面存在着宏观的几何形状误差与微观的表面粗糙度,因此,零件间实际接触状态为表面间相对凸起的峰点面接触,所以实际接触面积只是理论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当外力作用时,接触面上将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而引起接触变形,其中既有表面层的弹性变形,也有局部塑性变形。试验表明,接触表面间载荷增大,压强增大,接触

17、变形也增大,接触刚度也将随之增大。同时连接表面间的接触刚度受接触表面材料、硬度、表面的纹理方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部件中薄弱零件的变形部件中的薄弱零件受力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形,使整个部件的刚度降低。(2)零件间的摩擦力和接合面的间隙 机床部件受力变形时,零件接触表面间会发生相对错动,加载时摩擦力阻碍变形发生;卸载时摩擦力阻碍变形恢复。配合件受单向载荷后,间隙消除,表面相互接触刚度增大,对加工精度影响减小。4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措施1)提高连接表面的接触刚度 部件由零件连接而成,实体零件的刚度一般都大大高于部件接触面的接触刚度,所以,提高接触刚度是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关键。2)提高工件的刚度

18、加工中,切削力引起的加工误差,往往是由于工件本身刚度不足或其各部位刚度不均匀而产生的,特别是叉架类、细长轴等零件,其本身的刚度较低,非常容易变形。所以,如何提高工件的刚度是提高加工精度的关键。如图3-18所示。图3-18 增加支承提高工件刚度(a)采用跟刀架(b)采用中心架图3-19 提高部件刚度的装置3)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 在切削加工中,有时由于机床部件刚度低而产生变形和振动,影响加工精度。提高机床部件刚度的方法通常是采用一些辅助装置。如图3-19所示。图3-20 工件夹紧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4)合理装夹工件 在工件装夹时,要根据工件的结构特点,选择适合的装夹方法装夹工件,以减小夹紧变形。例如

19、,加工套类工件时,若装夹不当,夹紧时,套筒由于弹性变形而成为三棱形,如图3-20所示。又如磨削薄片工件,若毛坯翘曲,当磁力将工件夹紧时,工件产生弹性变形,磨完后松开工件,弹性恢复又使磨平的工件表面翘曲。改进的办法是在工件与磁力吸盘之间加垫薄橡皮垫。当工件被吸紧时,橡皮垫被压缩,使工件变形减小;再以磨好的表面定位,磨另一面。如图3-21所示。图3-21 薄片工件的磨削(a)毛坯翘曲(b)吸盘吸紧(c)磨后松开(f)磨后松开(d)磨削凸面(e)磨削凹面5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1)残余应力的产生图3-22 铸件残余应力的形成及变形(1)毛坯制造和热处理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图3-22所示为一个截面内厚外

20、薄的铸件在浇铸后的冷却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情况。图3-23 冷校直引起的残余应力(2)冷校直引起的残余应力 如图3-23(a)所示,工件在反向外力F作用下,产生反向弯曲。这时工件上层受压应力,下层受拉应力,应力分布情况如图3-23(b)所示,表层为塑性变形区,里层为弹性变形区。除去外力后,弹性区开始恢复,使残余应力重新分布,如图3-23(c)所示。冷校直后虽然减小了弯曲,但工件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再次进行加工时,又会产生新的变形。(a)冷校直方法(b)加载时残余应力的分布(c)卸载后残余应力的分布2)减少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措施 合理设计零件结构。在零件结构设计中,尽量简化结构,缩小各部分厚薄差异,

21、增大零件刚度,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合理安排工艺过程。安排机械加工工艺时,把粗、精加工分开在不同的工序中进行,使粗加工后有一定的时间让工件的残余应力重新分布,减小对精加工的影响。加工大型工件时,粗、精加工往往在一个工序中完成,这时应在粗加工之后松开工件,让工件有自由变形的可能,再用较小的夹紧力夹紧工件进行精加工。采用消除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序。对铸、锻、焊接件进行退火或回火;对淬火件进行回火;对床身、丝杠、箱体、精密主轴等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粗加工后进行时效处理。(3)切削加工所引起的残余应力 工件在切削加工中,由于切削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工件表面层金属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残余应力。机械加工精度3.1

22、.4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内部热源 2)摩擦热 摩擦热主要是机床传动系统(包括液压传动系统)中运动部件产生的,如电动机、轴承、齿轮、丝杠副、导轨副、液压泵、液压阀等各运动部件产生的摩擦热1)切削热切削热是切削过程中切削层金属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以及刀具与工件、切屑间的摩擦所产生的,是切削过程中最主要的热源。切削热由切屑、工件、刀具、夹具、机床及周围介质传出。各部分传出的热量与切削条件及各部分材料的导热性能有关。2外部热源 工艺系统的外部热源主要是环境温度变化和热辐射对机床热变形的影响。它对大型精密工件的加工有较大影响。由于作用于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热源的发热量及位置不同,作用时间也不相同,而工艺

23、系统各部分的热容量与散热条件也不一样,因此,系统的各部分的温升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物体上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各点,在不同时间其温度也是不相同的。物体中各点温度的分布称为温度场。当物体未达到热平衡时,各点温度不仅是坐标位置的函数,也是时间的函数,这种温度场称为不稳态温度场。物体达到热平衡后,各点温度将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而是其坐标位置的函数,这种温度场则称为稳态温度场。处于稳态温度场时引起的加工误差是有规律的,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3减少工艺系统热变形的主要措施减少热源的发热及其影响。加强散热能力。均衡温度场。采用合理的机床部件结构。加速达到并保持热平衡状态。控制环境温度。机械加工精度3.1.

24、5 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如刚度差的细长轴类工件在加工时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和振动,为减小其受力弯曲而产生的加工误差,可采取下列措施:尾座顶尖用弹性顶尖,减少进给力和热应力导致的工件压弯;采用反向进给方式,工件在Fx力作用下,能向右伸长;使用跟刀架增加刚度;采用较大主偏角的车刀及较大的进给量,增大Fx,以抑制振动,使切削平稳,如图3-24所示。图3-24不同进给方向车削细长轴的比较1减少或消除原始误差 在切削加工中,提高机床、夹具、刀具的精度和刚度,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等,都可以直接减小原始误差。为了有效地提高加工精度,首先要查明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误差,再根据该项误差及加工的具体情况采

25、取相应的措施。2转移原始误差 转移原始误差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的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的非敏感方向上,这样在未减少原始误差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例如,转塔车床转塔刀架转位误差的转移,如图3-25所示。3补偿或抵消原始误差 补偿或抵消误差,是人为地造成一种新的原始误差,去抵消加工过程中原有的原始误差,从而达到减小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误差补偿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方法,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图3-25 转塔车床转塔刀架转位误差的转移机械加工精度3.1.6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1加工误差的性质 1)系统性误差 根据误差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

26、系统性误差可分为常值系统性误差和变值系统性误差。2)随机性误差 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呈无规则变化的称为随机性误差。对于随机性误差,从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规律,但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找出一批工件加工时误差的总体规律,查出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然后在工艺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常用的误差统计分析方法有分布图分析法和点图分析法。2分布图分析法1)实际分布图直方图 直方图是以工件尺寸(组距为单位长)为横坐标,以频率密度为纵坐标的表示该工序加工尺寸的实际分布图。如图3-26所示。通过观察直方图图形,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估计生产过程的加工质量及产生废品的可能性,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7、误差与基本尺寸偏移的程度,找出解决的办法。要进一步分析该工序的加工精度问题,必须找出频率密度和加工尺寸间的关系,因此必须研究理论分布曲线。图3-26 直方图(1)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如图3-27所示,其概率密度的函数表达式为2)理论分布图正态分布曲线图图3-27正态分布曲线图3-28 正态分布曲线及其特征 (2)正态分布的特征参数 和 为正态分布曲线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参数。确定分布曲线的位置,和公差带中心的差值反映常值系统性误差的大小。决定了分布曲线的形状和分散范围。若保持不变,值越小则曲线形状越陡峭,尺寸分散范围越小,加工精度越高;反之曲线形状越平坦,尺寸分散范围越大,加工精度越低。的

28、大小反映了随机性误差对工件尺寸的影响。随机性误差越大,则 越大,如图3-28所示。曲线对称于直线 ,靠近的工件尺寸出现的概率较大,远离的工件尺寸出现的概率小。对的正偏差和负偏差,其概率相等。分布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代表了一批工件的全部(100%),其相对面积为1。当 (即 )时,曲线围成的面积为0.997 3,即99.73%的工件尺寸落在 范围内,仅有0.27%的工件在范围之外,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正态分布曲线的分散范围一般取为 。(或 )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加工误差时应用很广。的大小代表了某种加工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如毛坯余量、机床、夹具、刀具、切削用量等)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从正态分

29、布图上可以看出以下特征:(2)判别加工误差的性质 铸、锻、焊接件进行退火或回火;对淬火件进行回火;对床身、丝杠、箱体、精密主轴等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粗加工后进行时效处理。3)分布图分析法的应用 (1)确定工序加工方法的精度 对于给定的加工方法,由于其随机性因素影响下所得的加工尺寸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而,可以在多次统计的基础上,求得给定加工方法的标准偏差 值。然后,按 确定该加工方法的精度。(3)判断工序能力及其等级 工序能力等级可以用工序能力系数来表示,工序能力系数为根据工序能力系数Cp的大小,可将工序能力分为五个等级,如表3-2所示。一般情况下,工序能力不应低于二级,即Cp1。Cp Cp1.

30、671.67 Cp1.331.33 Cp1.01.0 Cp0.670.67 Cp工序能力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工序能力判断工序能力过高工序能力足够工序能力勉强工序能力明显不足工序能力很差表3-2 工序能力等级 (4)估算不合格品率 正态分布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代表一批工件的总数100%,如果尺寸分散范围超出工件的公差带T,肯定要产生废品。如图3-29(a)所示,在曲线下E,F两点间面积(阴影部分)代表合格品率,而两侧的空白部分则是不合格品率。当加工外圆表面时,图中E点左边空白部分为不可修复的废品率,F点右边的空白部分则为可修复的不合格品率;加工孔时,恰好相反。对于某一规定的x范围的曲线面

31、积,如图3-29(b)所示,可用下面的积分式求得 不能反映误差的变化趋势。分析加工误差时,没有考虑到工件加工的先后顺序,难把变值系统性误差与随机性误差的影响区分开来。4)分布图分析法的缺点 分布图分析法是要等到一批工件加工完成后才能进行的,它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精度的信息。图3-29 废品率的估算(a)两侧分布(b)单侧分布正态分布的总面积为 令 则机械加工表面质量3.2.1 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1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 1)表面几何形状特征 经任何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后得到的加工表面都不可能是绝对理想的表面,总有峰谷交替的小波纹,偏离理想的光滑表面而形成微小的几何形状误差。按加工表面特征,有如

32、下分类:表面粗糙度 表面波度 表面伤痕 2)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表面层加工硬化(冷作硬化)。加工后表面层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表面层金相组织改变。加工后表面层的金相组织发生改变,不同于基体组织。表面层产生的残余应力。加工后残存在工件表面层与基体间的应力。2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表面质量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一对摩擦表面的粗糙度通常存在一个最佳值。根据实验分析,表面粗糙度值Ra约为0.321.25 m。表面硬化的影响。零件加工表面的加工硬化,使两接触表面间的弹性与塑性变形减小,硬度提高从而提高耐磨性。金相组织变化的影响。在磨削时,由于切削温度的影

33、响会引起加工表面金属的金相组织改变,从而使表面层硬度下降,耐磨性降低。2)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表面粗糙度越大,微观轮廓凹谷的夹角和曲率半径一般就越小,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就越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引起疲劳破坏。加工硬化的影响。零件表面的硬化层能阻止疲劳裂纹的生长和扩大,有助于提高疲劳强度。但加工硬化程度也不能过大,否则容易产生裂纹。残余应力的影响。表面残余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较大。相互配合的零件间的配合关系是用间隙值或过盈量来表示的。对于间隙配合,若表面粗糙度过大,则初期磨损量较大,从而增大配合间隙,改变配合性质,降低配合精度;对于过盈配合,若表面粗糙度

34、过大,则两配合表面的凸峰容易被挤平,从而减少配合的实际过盈量,降低配合表面的结合强度。3表面质量对配合精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耐腐蚀性能有较大影响,表面粗糙度越大,其表面上的凹谷越深,与气体、液体接触的面积越大,越容易沉积腐蚀性介质而产生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所以零件的耐腐蚀性就越差。表面层残余应力的影响。零件表面存在残余压应力时,其组织较致密,能阻止表面裂纹的进一步扩张,腐蚀性介质不易渗入,有利于提高表面抗腐蚀能力。4表面质量对零件的耐腐蚀性的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3.2.2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控制措施1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 几何因素。磨削表面是由

35、砂轮上大量的磨粒挤压、刻划出的无数条压痕和沟槽形成的。物理因素。引起磨削表面粗糙度的物理因素即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2影响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砂轮粒度的影响 砂轮粒度号越大,磨粒的粒度就越细,砂轮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磨粒就越多,磨削表面刻痕就越细,表面粗糙度就越小。但砂轮粒度号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砂轮塞屑,使磨削性能降低,引起烧伤,增大表面粗糙度,如图3-30所示。图3-30 砂轮粒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2)砂轮硬度的影响砂轮的硬度是指磨粒在磨削力作用下,从砂轮上脱落下来的难易程度。4)磨削用量的影响 提高砂轮速度vs有利于减小磨削表面粗糙度。砂轮速度vs越大,单位时间内参与切

36、削的磨粒越多,残余面积减小;同时,会使工件表面金属来不及变形,表面粗糙度降低,如图3-31(a)所示。工件速度vw增大,塑性变形增大,同时会使单位时间内磨削工件表面的磨粒数减少,表面粗糙度增大,如图3-31(b)所示。横向进给量(背吃刀量ap)对表层金属塑性变形的影响很大。增大背吃刀量,单颗磨粒的磨屑厚度增大,磨削力增大,工件变形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大,如图3-31(c)所示。3)砂轮修整质量的影响砂轮的修整是恢复砂轮的正确形状与磨削能力。图3-31 磨削用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a)(b)(c)机械加工表面质量3.2.3 影响零件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措施1表面层的加工硬化 1)加

37、工硬化产生的原因 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层受切削力作用,产生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滑移,晶粒被拉长,形成纤维状组织,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2)加工硬化的表示方法 评定加工硬化的指标有三项:表面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硬化层深度h(m);硬化程度N,其计算公式为3)影响加工硬化的因素 刀具刃口半径(rn)和后刀面的磨损对表面层的加工硬化有决定性影响。刃口半径增大,切屑变形增大,径向切削分力增大,后刀面对工件的挤压、摩擦作用加剧,工件塑性变形增大,硬化程度增大,硬化层深度也增大。因此,增大刀具前角与减小刃口半径都能减小切屑变形,减小硬化程度。(1)

38、刀具几何形状的影响图3-32 切削用量对加工硬化的影响(2)切削用量的影响 切削用量中,对加工硬化影响最大的是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随着进给量增大,切削力也增大,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增大,硬化程度加剧。但当进给量过小(如为0.050.08 mm)时,可能使切削厚度小于刀具刃口半径,此时刀具与工件摩擦力加剧,使加工硬化现象反而增大。背吃刀量对表层金属加工硬化的影响不大,如图3-32所示。(3)被加工材料的影响 工件材料硬度越低,塑性越大,切削后硬化程度越严重。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熔点低,易回复,硬化现象较钢材轻很多。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和加工条件,采用合适的切削液,有助于减轻加工硬化现象。2表层残余应力

39、冷态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切削过程中,在切削力作用下,金属切削层产生剧烈的塑性变形,使金属表层的比容积增大,体积增大,但其变化受到与之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阻碍而在表面层产生残余压应力,里层产生残余拉应力。热态塑性变形引起的残余应力。切削过程中,在切削热的作用下,加工表面的表面层产生热膨胀,但金属基体温度较低,阻碍表层金属的热塑变形而使表层产生压应力。金相组织变化引起的残余应力。切削时,当工件表面温度高于金属相变温度,会引起金属表层金相组织变化。2)影响残余应力的因素(1)切削加工 在切削加工中,凡影响加工硬化、热塑性变形及金相组织变化的因素,都会引起表面残余应力。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工件材料、切削速

40、度、刀具前角等,且一种因素在不同的切削条件下,其影响是不相同的。(2)磨削加工 磨削加工中,塑性变形严重,且磨削热量大,工件表面温度高,因而,热因素与塑性变形对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都很大。首先,磨削深度ap对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性质、大小有很大影响。其次,工件材料及其热处理状态对残余应力的性质、磨削裂纹产生有很大关系。图3-33 磨削深度对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如图3-33所示。首先,磨削深度ap对工件表层残余应力的性质、大小有很大影响。其次,工件材料及其热处理状态对残余应力的性质、磨削裂纹产生有很大关系。1)表层金相组织变化与磨削烧伤的原因 机械加工过程中,当切削热的作用使工件表面层温度超

41、过工件材料的相变临界温度时,工件表层的金相组织就会发生变化。在一般的切削加工中,切屑能带走大部分的切削热。磨削淬火钢时,在工件表层形成的瞬时高温将使表层金属产生三种金相组织变化,即三种磨削烧伤:回火烧伤、淬火烧伤和退火烧伤。磨削烧伤时,因磨削热不同,其表面变质层深度不同,往往呈现黄、褐、紫、青等不同的烧伤颜色。这些不同的烧伤颜色即使在最后的光磨中被磨去,但实际上烧伤层并未被完全除去,将会给零件工作带来隐患。2表层金属金相组织变化与磨削烧伤(1)合理选择磨削用量 工件圆周进给速度增大,磨削区表面温度增高,由于热源的作用时间减短,烧伤减轻,但工件表面粗糙度会增大。一般采用提高砂轮磨削速度来弥补。因

42、此,为了减轻磨削烧伤又能得到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同时提高磨削速度和工件圆周进给速度。2)改善磨削烧伤的工艺措施(2)工件材料 工件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越高,韧性越大,热导率越小,磨削时的磨削热越多,相应的磨削区的温度越高。但工件材料的硬度过低,砂轮易堵塞,磨削的效果也不好。(3)正确选择砂轮 砂轮硬度太高,磨粒磨钝后不易脱落,易引起烧伤。所以,选用粒度大的、较软的砂轮能提高砂轮的磨削性能,又不易塞屑,有利于防止发生烧伤。砂轮结合剂最好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如树脂、橡胶等。(4)改善冷却条件 由于砂轮高速旋转而使其表面上产生强大的气流层,使切削液很难进入磨削区内,不能有效降低磨削区的温度。因而通

43、常用的冷却方法效果较差。改善措施有:采用特殊喷嘴并增大流量;采用内冷却式冷却法,切削液通过砂轮的孔隙洒向砂轮四周边缘,直接进入磨削区,发挥其有效的冷却作用;采用开槽砂轮,在砂轮的圆周上开上一些横槽,将冷却液带入磨削区,防止工件烧伤。零件表层的残余应力对零件或机器的工作性能有直接影响,而表层残余应力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零件最终加工工序的加工方法。因此,零件最终工序加工方法的选择,应考虑该零件的具体工作条件及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受交变应力作用的零件,从提高零件疲劳强度出发,应选择使零件产生残余压应力、避免产生残余拉应力的最终加工方法。4提高和改善零件表层物理力学性能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最终工序加工方法

44、图3-34 应力分布图(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 作相对滑动的两个零件,滑动面将逐渐产生磨损。引起滑动磨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滑动磨损的机械作用,也有黏结、扩散与氧化磨损等物理化学因素的综合作用。滑动磨损工作应力的分布,如图3-34(a)所示。作相对滚动的两个零件,其相对运动面也存在机械或滚动摩擦作用,也存在黏结、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因素的综合作用,滚动面同样将逐渐磨损,如图3-34(b)所示。表3-3 各种加工方法在工件表层产生残余内应力加工方法残余内应力分布残余内应力值/MPa残余内应力深度h/mm车削一般情况下,表面受拉,里层受压;磨削速度为10 m/s,表面受压,里层受拉200800,

45、刀具磨损后达1 000 一般情况下,h为0.050.10;当 用大负前角)车刀、vc很大时,h可达0.65磨削一般,表面受压,里层受拉2001 0000.050.30铣削同车削6001 500碳钢淬硬表面受压,里层受拉400750钢珠滚压钢件表面受压,里层受拉700800喷丸强化钢件表面受压,里层受拉1 0001 200渗碳淬火表面受压,里层受拉1 0001 100镀铬表面受拉,里层受压400镀钢表面受拉,里层受压200(2)滚压加工 滚压加工是利用具有较高硬度的滚轮或滚珠,在常温状态下对工件表面进行挤压,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经过滚压,使工件表面上原有的凸峰填充到相邻的凹谷中去,减小表面粗糙度值

46、,并且由于表层金属晶格发生畸变而产生冷硬层和残余压应力,提高了零件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强度。(3)喷丸强化 喷丸强化是利用大量高速运动的珠丸(直径为0.44 mm)打击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产生冷硬层和残余压应力,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机械加工表面质量3.2.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1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 1)强迫振动产生的原因 高速旋转零件的质量不平衡引起的振动,如齿轮、带轮、砂轮、轴、联轴器、离合器、电动机转子等。往复运动件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如刨削运动、拉削运动等,往复运动部件在改变运动方向时所产生的惯性冲击往往是最强烈的振源。断续切削的周期性冲击引起的振动,如在铣削、拉削等加工中,刀齿

47、在切入或切出工件时,都会产生较大冲击而引起振动。传动机构的缺陷引起的振动,如平带接头连接不良、轴承滚动体大小不一、液压传动中的冲击现象都会引起强烈振动。系统外部的周期性激振力引起的振动,如附近机床的振动的影响。2)强迫振动的特性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与一般机械振动中的强迫振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简化工艺系统的强迫振动,使之成为一个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且不考虑很快衰减的自由阻尼振动部分,则进入稳定状态的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式为强迫振动的特性如下 强迫振动是由周期性激振力引起的,不会被阻尼衰减掉。振动本身也不能改变激振力。强迫振动的频率与激振力的频率相同。强迫振动的振幅不但与激振力的振幅有关,还与工艺系

48、统的动态特性有关。强迫振动的位移总是比激振力滞后一定的相位角,若 (或系统阻尼为零),则 ,此时位移与激振力同相;若 ,则 ,说明共振时位移较激振力滞后90;若 ,则 在90180间变化。3)减小或消除强迫振动的措施 消除或减小激振力 调整振源频率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隔振对高速转动的零件进行静、动平衡;提高齿轮传动、带传动等传动的平稳性;提高传动件的制造与装配精度都能减小激振力。选择工艺系统中的旋转件转速时,应尽量远离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避开共振区。提高机床各接触面的接触精度;车细长轴时采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提高工件刚度;缩短刀具的伸出量等,都是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方法。将振源与工艺系统用隔振材料隔

49、开,避免工艺系统的转动件受振源的影响,如使电动机、液压泵与机床分离,在机床安装基础上装置隔振件等。1)自激振动的概念 机械加工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由系统本身引起交变力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振动称为自激振动,又称颤振。颤振是由外界或系统某些瞬时的偶发干扰力引起的,如外圆车削时,毛坯余量不均匀或材质不均匀等,都会引起切削力变化,而可能引发系统瞬时的微弱振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颤振。但颤振的维持不是靠外界振源的激振力,而是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的。颤振的原理可用图3-35来说明。2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 自激振动的频率接近或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即完全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的参数,这是与强迫振动的本质区别

50、。自激振动不因阻尼而衰减,是一种不衰减的振动。自激振动能通过振动过程获取能量补充,维持振动过程。如获得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则振幅增大,振动加剧;如获得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则不能够产生自激振动。自激振动的产生是由于切削过程中的偶然的干扰力诱发的,其维持是靠系统内交变力与反馈作用。当切削过程停止,动态交变力消失,自激振动也随之消失。2)自激振动的特点图3-35 自激振动原理框图3)切削颤振原理 金属切削过程中,为减小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确定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后,当刀具开始切削第二圈时,刀刃必须与已切削过的第一圈表面接触而产生重叠切削。如图3-36所示。切削中,当前一圈因偶然因素(如材料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