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曹杨二中 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6 分)。(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4)诗经中常常“托物起兴”,比如关雎的开头为“关关雎鸠”,蒹葭的开头为“蒹葭苍苍”。这些“物”除了作为诗歌抒发情志的载体,还能帮助古代学诗 者认识广阔的自然世界。所以孔子说,学 诗 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按要求选择(4 分)。(1)小明调皮贪玩,成绩严重滑坡,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
2、是(D )。(2 分)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下面是小李作为公司员工,在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最正确得体的一句是(B )。(2 分)A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B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C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D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
3、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
4、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
5、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
6、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
7、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有删改)3第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
8、(2 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4第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 分)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B )。(3 分)A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B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C“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
9、学家都曾回答过的。D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6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C )。(3 分)A假如一个君王拥有仁德并能使之扩充推及天下,便能行王道仁政来安定天下,成为万民归心的圣王。B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C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行。D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
10、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2 题。(16 分)天 目 山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
11、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
12、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 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
13、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 27 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
14、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
15、,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 57 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
16、声。8(2 分)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9(3 分)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10(4 分)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三种手法中答对一种得 1 分,赏析 3 分)11(4 分)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B )(E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
17、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12(3 分)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5 题(8 分)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
18、8 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五言律诗。(1 分)1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3 分)A首联“落木”“鸿雁”“北风”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B颔联“遥隔”两字,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C颈联两句均为“借人映己”,将诗人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强烈。D本诗语言较少斧凿痕迹,句意平淡自然,细细咀嚼却余味无穷。15请赏析本诗“以景结情”的妙处。(4 分)本诗以景结情,末句描写了黄昏时分夕阳映照下茫茫无边的江面,营造出孤寂迷茫的氛围(1 分),寄寓着思归的哀情(1 分)和前途渺茫
19、的愁绪(1 分),意犹未尽,耐人咀嚼(1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吴育传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牛羊,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元昊僭号,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
20、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且已僭舆服,其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如育所议。时京师有告妖人千数聚确山者,诏遣中使往召捕者十人。至,则以巡检兵往索之,育曰:“使者欲得妖人还报邪?”曰:“然。”育曰:“育虽不敏,聚千人境内,毋容不知。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今以兵往,人相惊疑,请留毋往。”中使以为然。顷之,召十人者至,械送阙下,皆无罪释之,而告者伏辜。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卒年五十五
21、。赠吏部尚书,谥“正肃”。【注】宗子:宗室子弟。元昊:指李元昊,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常侵犯北宋领土。僭号:超越身份地使用上位者的名号或器物。拊:通“抚”。中使:指宦官。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毋容使者妄索(胡乱 )(2)而告者伏辜(罪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1)门下少年多易之(C )A.改变 B.容易 C.轻视 D.替换(2)以礼部侍郎致仕(D )A.赴任 B.罢官 C.调离 D.退休 18.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2 分)A.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B.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
22、之可致也。C.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D.此特乡民用浮图法相聚以利钱财尔一弓手召之可致也。19.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且已僭舆服,其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况且(元昊)已经超越本分使用车马服饰,这样的情形他下一定不能自行削减,应当援用建国之初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控制/收归他。(“舆服,势必,援,故事,易,顺拊而收之”。)20.分析第段画线句叙写“宗子”的作用。(4 分)宗室子弟在其他地方为所欲为,在吴育管辖的地方却十分收敛。(1 分)这一鲜明的对比,(1 分)充分表现了宗室子弟对吴
23、育的敬畏,(1 分)从侧面突显了吴育不畏权贵的品格。(1 分)21.文章第两段分别表现了吴育深谋远虑(智谋过人、有韬略、有远见等)、公正无私的特点。(2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进学斋记(宋)张耒 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
24、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注】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土苴:糟粕。22.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D )。(1 分)A.之 B.其 C.则 D.以 23.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2 分)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
25、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阖述。24.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2 分)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迴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25.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 分)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子饮食
26、、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评分说明:论证方法 2 分;分析 2 分。)26.分析第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第段划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评分说明:“点明进学斋命名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为 3 个点,一点 1 分。)三、写作(70 分)27.鹅与鹤一起在田野上觅食,突然猎人来了,轻盈的鹤很快飞走了,身体沉重的鹅几乎飞不起来,结果就被捉住了。猎人感慨地说:生命需要减轻沉重的负载。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