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之文学类文本:小说—(八)主旨和标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之文学类文本:小说—(八)主旨和标题.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情简述】对小说主旨和标题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分析文章主旨、理解标题意蕴、分析标题作用。【概念阐述】1.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主题的深刻与浅显、新颖与陈旧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大小。2.主旨 本节所讲的主旨,是广义上的主题,除包含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其中,“思想意蕴”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价值取向,即作者
2、的情感态度或褒贬看法,重在理解作者的个人倾向性。【考查形式】题型一 分析主旨 (2018 江苏)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凌叔华)题型二 分析标题 1.理解标题意蕴 (1)(2019 浙江)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2)(2019 江苏)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林斤澜)2.分析标题作用 (2021 浙江)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麦子红柯)【解题思路】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1.分析主旨 (1)看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就是
3、“主题性人物”,其生活经历、命运归宿常常关联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凸显着小说的主题。在作品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因此,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人生经历,可以把握作品的主题。(2)看故事情节。小说的构思离不开情节,而情节的发展又通过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推动,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必然有矛盾冲突,因此,抓住其矛盾冲突,弄清故事情节便可以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3)看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分
4、析典型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看出人物性格,进而能揭示主题内涵。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揭示作品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4)看文章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深层含意,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题。(5)看作者倾向。要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分析作者对其有怎样的情感态度,在表达时作者会使用一些倾向性的语言,因此抓住这些语言可以很好地把握主题。2.分析、理解标题 (1)理解标题意蕴 明确标题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双关、反
5、讽(反语)、反问、引用等。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把标题在文中的浅层意思分析出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即联系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另外,还要联系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含意。(2)分析标题作用 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与人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否为小说的线索,以展开情节、贯穿全文;是否在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中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括。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
6、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深化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特点;分析标题是否新颖精妙,是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典型例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
7、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
8、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
9、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10、“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
11、,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帽子、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
12、,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B 发现了绿豆
13、般的灯火后,伍原流泪了,这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直接表露,有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C“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主人公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着急的心情。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写出了主人公周围环境的荒凉孤寂。B小说擅长心理描写,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伍原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的老邹的挂念。C“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
14、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传达丰富的意涵。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八路军的真心拥戴。3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小说为什么以“路标”为题?图片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项,“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内心也有过怀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2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 项,“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写出了主人公周围环境的荒凉孤寂”错误。“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不是景物描写,而是写伍原没有
15、找到路标。3小说开头写伍原寻找部队时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既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结尾处写斗转星移的世界和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传递出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发展,伍原心中始终跟随队伍前进的坚定信念。【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第一处环境描写用在了文章的开头,是伍原在寻找部队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象,这一景物描写用在了文章的开篇,后文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这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为后文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并且,这时候的伍原没有见到一点路标的痕迹,所以“灰蒙蒙”的环境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文章结尾的
16、景物描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结尾写到灯光,而这灯光是给伍原指明革命队伍前进方向的灯光,本处描写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象征着伍原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动摇。而夜空下的星斗,依然斗转星移,象征目前黑暗的社会定会发生改变,革命终会胜利,表达一种坚定的革命信念。4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小说开篇就写主人公对路标的寻找,在他绝望时,暗夜里微弱的灯光、荒野中遇见的老乡都成为他的路标,最后在老乡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行进的方向,路标贯穿始终,成为文章的线索。伍原把老乡视为希望,老乡确认伍原的身份后,马上为他指明了方向。以路标为题
17、,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八路军战士与老乡之间的军民鱼水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本文是围绕伍原寻找部队展开的,文章开篇写到“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可见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文章的最后写到伍原遇到老乡,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告诉伍原部队前进的方向,而当伍原走上大路时,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所以这灯光就像路标一样,指引伍原前进的方向,让他有了找到部队的希望,所以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从文章结构上来
18、看,文章开篇写到伍原寻找路标,但是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让伍原怀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这时候伍原发现贴在地上有那么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这时候伍原的内心有了力气,有了希望,这时,这一小点儿暗夜里微弱的灯光也成为处在绝望之中的伍原的路标。于是伍原找到了老乡的窝棚,最后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当伍原走上大路时,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暗夜里微弱的灯光、荒野中遇见的老乡都成为伍原的路标。所以路标贯穿了文章始终,成为文章的线索。伍原在绝望的时候看到了暗夜中的一小点儿微黄的光,于是伍原向着微光迅速地走去,当他在窝棚中看到老乡时,老乡却和他扭打起来,而当老乡确认伍原的身份之后
19、,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然后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为伍原指明了方向。所以以路标为题,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八路军战士与老乡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棉袄 孙 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
20、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地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
21、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我说:“是。”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
22、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
23、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
24、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顾林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
25、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C小说写“
26、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2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以“
27、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谁在窗外徘徊 夏艳平 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不,应该是感觉到窗外有响动。那响动,轻微,细碎,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但他还是感觉到了。童子介装着仍在看文件,目光却折向了窗外。从明亮的灯光里看出去,窗外的世界一片朦胧。童子介把两只耳朵竖了起来。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童子介有了警觉。童子介不能不警觉。他记起来,从他走进这间办公室的第一个晚上,窗外好像就有这响动。水城是个复杂的地方,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就是被人举报后落马的有人将他们收受贿赂时的录像,直接寄给了上级纪委。水
28、城出现塌方式腐败后,上级把童子介从邻县调来担任县委书记。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童子介轻轻地笑了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难道自己身上有了“缝”?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窗帘也只是一个装饰,不会闭合的。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感觉,那人应该就在
29、他窗外不远处,来回地踱着步。“不对呀,他要是来监视我的,见我起身,早跑得没影儿了,哪会还有响动?莫非是来反映情况的?”童子介凝眸一想,觉得有这种可能。前任领导虽然落马了,但案子并没有完全了结,有些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审理中。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童子介缓缓地走出了办公室。外面有淡淡的月光,但比室内还是暗了不少。童子介把眼睛微微地闭了一下,稍稍适应后才睁了眼往办公楼后面走去。办公楼后面是一块开阔的草坪。草坪与办公楼之间,有一道约半人高、修剪得齐齐整整的绿化带。童子介看到,从窗口处泄出来的灯光,漫过那道绿化带,落在了草坪上。这样,那块草坪上就有了一
30、块长方形的金色瀑布。童子介还看到,在那块金色瀑布的边缘,有一个人来回踱着步。他不由笑了起来,自己的感觉还真准呢。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那个人走得很投入,童子介怕吓着了他,就站在办公楼的拐角处,轻轻咳嗽了一声。听到咳嗽声,那个人停住脚步,朝童子介这边看了一下,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朝着另一端走去。“请留步。”童子介赶紧喊了一声,那个人就停了下来。童子介一惊,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老人。童子介愣怔半天才说:“老人家,您有事吗?来,跟我进屋吧
31、。”老人摇了摇头,说:“没事,睡不着,我随便走走。”童子介说:“正好,我也睡不着,我陪您。”老人说:“那哪儿行啊?你明天还有事,不像我这个老头子。”童子介说:“没事,反正睡不着。”童子介陪老人在草坪上慢慢走着。老人问童子介:“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儿怪,这夜半更深的,还在这里瞎转悠?”童子介说:“没事,老人多转转有好处。”童子介说完,听到老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沉默过后,老人告诉童子介,他是刘清明的父亲。童子介又是一惊,刘清明就是水城刚落马的县委书记啊!老人说,刘清明读书很聪明,中考考了个全校第一,上了县一中。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县一中,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把刘清明送到学校后,就去深圳打工,
32、他要为刘清明攒足上大学的学费。三年后,老人把学费攒足了,可刘清明落榜了。刘清明母亲去世得早,他去打工后,刘清明没人管教,整天跟几个坏孩子搅在一起,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老人无奈,就辞工回家,陪着刘清明复读。这一年,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说到这里,老人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我真是糊涂啊!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老人抬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我知道,现在后悔也迟了,可每天夜里,我还是忍不住要来这里。我真的希望,屋子里面坐着的,是他。”老人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5.下
33、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也写出了童子介耳力之强、警惕性高。B老人对身份的交代,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县委书记落马的内容;而对老人走路规律、所走线路的描述,照应了题目中的“在窗外徘徊”。C结尾时的“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透露出老人复杂的心理,同时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D小说的故事情节极简单:童子介夜晚工作时听到窗外有响声,出来遇一老人并与之进行了对话。但它以小见大,表达了深刻的主题。6.小说情节简单,却多设悬念,颇有引人入胜之功,试对此作简要分析。7.小说的主旨是
34、什么?本文是怎样表达这一主旨的?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项,“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误。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2D【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语段的把握能力。D 项,“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误。表现的是小姑娘对抗日的支持,对国家的热爱。3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第一处环境描写写到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倒在地
35、面上、砂石上,突出了风大。山坡上的草为“荒草”,树叶子是侵凌焦枯并且正一片片坠落,从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云虽然不厚,但是沉重的怕人,云的沉重突出了环境的压抑。“我”和顾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了,所以本处的环境描写为“我”和顾林的出场做了铺垫。第二处环境描写之前也写到“我”和顾林还穿着单军服,而久病初愈的顾林身体不能再支持下去,急需休息,在这样的情况下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天突然暗下来,从而通过恶劣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4“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红
36、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袄”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而“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本文写到“我”送小战士顾林回原部队,在路上顾林的身体支撑不住,又开始发烧,于是借宿到小姑娘家,当小
37、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时,小姑娘脱下自己的红色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所以“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本文写到“我”和顾林借宿到小姑娘家,今天家里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她转眼看了一下顾林,问了一句“他病得很严重吗”,于是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当顾林发起冷来的时候,“我”问小姑娘能不能用一下她家的棉被,小姑娘便爬上炕拉过棉被盖在了顾林身上,当他看到我用军服盖在顾林头上时又用自己的红色棉衣盖在了顾林的头上,所以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5A 【解析】本
38、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 项,“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错误,“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是童子介的主观感受,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窗外人并没有小心翼翼担心被发现的心态。6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以疑问引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小说开头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情节发展部分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反复描述老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老人是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特点的能力。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疑问句,到底是谁在徘徊?在谁
39、的窗外徘徊?为何徘徊?以疑问引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小说开头“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童子介有了警觉。”“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但不知是谁,不知身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发展部分,“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不是来监视他的,那是来干什么的?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40、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反复描述老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老人是谁,进一步引发读者探究的欲望。7.主旨: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表达:借对童子介的心理描写,揭示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借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旨及表现手法
41、的能力。小说以窗外的脚步声引出故事,童子介来当县委书记,发觉有人在窗外徘徊,疑似有人监督,“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童子介内心坦荡,主动接受老百姓监督。通过介绍童子介的心理及具体做法表明,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交待老人徘徊的前因后果,“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老人没有监督好儿子,致使儿子贪腐落马,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表明领导者是应该被监督着。在童子介和刘清明在水城为官的不同表现中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像童子介那样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无私无畏,坦荡为官做事,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