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212786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技术交底记录表技术交底记录表编号:交底项目交底人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时间地点交底内容:一、沉降观测:(一)沉降观测点布设及观测周期1、路基1.1 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1.1.1 采用沉降板对路基基底沉降进行观测,采用观测桩对路基面处的沉降进行观测,按照路堤、路堑不同结构形式和基底是否有压缩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4.3D2.02.04.3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路基本体沉降板填方地段:基底有压

2、缩层4.3D2.02.04.3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路基本体填方地段:基底无压缩层-1-4.3D4.31:m沉降监测桩2.02.0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挖除换填层1:m挖方地段:基底无压缩层4.3D4.31:m沉降监测桩2.02.0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沉降板挖除换填层基底存在压缩变形层m1:挖方地段:基底有压缩层1.1.2 对于地基深厚且地基处理未达非压缩层顶面的长大路基工点,在地表沉降板附近 5m 范围内,设置沉降磁环对对不同深度进行沉降观测。一般沿线纵向每300m 设一处,桥路过渡段设一处。孔深为附加应力为自重应力的 10处或非压缩层顶面。具体设置位置与技术要求由设计单位技术交底明

3、确。4.3D2.02.04.3沉降监测桩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沉降板-2-1.1.3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1.2 观测断面设置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1.2.1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

4、般不大于 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对于 CFG 桩加固至岩石的地段可放宽到 100m。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 30m 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1.2.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1.2.3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 2 个观测断面。1.3 观测要求、精度、频次1.3.1 沉降观测要求1.3.1.1 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板,预压土卸载后,再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

5、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面沉降。1.3.1.2 沉降板随着路基的填筑而接高,观测连续进行。1.3.1.3 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1.3.1.4 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1.3.1.5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6、。1.3.1.6 元件保护要求.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3-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1.3.2 观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 0.01mm。位移

7、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1.3.3 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加密观测频次。沉降速率较大,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 时;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一般填筑或堆载沉降量突变23 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8、 次3 天前 3 个月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3 个月以后第 1 个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 23 个月1 次月1 次2 周1 次2 周1 次/周观 测 频 次1 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 层时1 次/每填筑3 层-4-3 个月以后1 次3 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后观测:通过后第 1 天 1 次,隔 3 天 1 次,以后按上表正常进行。1.4 路基过渡段沉降观测1.4.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 510m、2030m 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1.4.2 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1.4.3 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

9、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2、桥涵2.1 墩台沉降观测2.1.1 观测断面布置对于柱桩或明挖基础,可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对于摩擦桩基础,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2.1.2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2.1.3 墩身观测标:2.1.3.1 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 2 处,位于墩身两侧;2.1.3.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1.0m 左右。当墩身较矮

10、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5-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2.1.4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6-承台观测标-350桥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4桥台观测标-1垫石顶 帽垫石桥台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垫石顶 帽承 台承 台桥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4垫 石桥台观测标-1顶 帽垫 石桥台观测标-2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2.2 梁体变形观测2.2.1 现浇梁观测现浇梁应

11、逐孔设置观测标。对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 6 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 10 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时,对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2.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 跨中附近设置,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7-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 6.1.5.2 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2.3 涵洞变形观测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

12、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 6 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涵轴断面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2左1中350右5箱身截面涵洞观测标3涵洞观测标1右2左1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8-2.4 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2.4.1 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0.01mm。2.4.2 观测频次(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墩台基础施工完成墩台混凝土施工架梁前预制梁桥预制梁架设制梁前桥位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观测频次观测期限/全程全程全程全程全程观

13、测周期/荷载变化前后各1 次或 1 次/周1 次/周前后各 1 次前后各 1 次备注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 次或 1 次/周荷载变化前后各1 次或 1 次/周荷载变化前后各1 次或 1 次/周前后各 1 次1 次/周1 次/周岩 石 地 基 的 桥梁,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附属设施施工全程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全程6 个月全程1 次/月2403 个月个412 个月1 次/3 个月月1324 个月1 次/6 个月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

14、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后观测:通过后第 1 天 1 次,隔 3 天 1 次,以后按上表正常进行。(2)梁体徐变变形观测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9-梁体徐变观测频次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预应力张拉期间桥梁附属设施安装观测周期张拉前、后各 1 次安装前、后各 1 次张拉完成后第 1 天预应力张拉完 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 3 天张拉完成后第 5 天张拉完成后 13 月,每 7 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 424 个月,每 3 个月为一测量周

15、期(3)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 6.3.4.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涵洞基础施工完成涵洞主体施工完成洞顶填土施工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每天 1 次第 03 个月,每 1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观测频次观测期限/全程全程全程观测周期/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备注设置观测点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至少进行 2 次通过前后的观测工后沉降长期观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前后各 1 次6 个月全程1 次/周1 次/周1 次/月2403 个月个412 个月1 次/3 个

16、月月1324 个月1 次/6 个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通过后第 1 天 1 次,隔 3 天 1 次,以后按上表正常进行。3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3.1 观测断面设置3.1.1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 布设一个断面。-10-3.1.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 400m、级围岩每 300m、级围岩每 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1.3 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3.1.4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

17、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3.1.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3.1.6 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1.7 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3.2 观测标设置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隧道中线隧道观测标1内轨顶面隧道观测标2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3.3 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3.3.1 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0.1mm。3.3.2 观测频次(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

18、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11-(2)沉降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 3 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2)第二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期间。3)第三阶段为无砟轨道铺设后 3 个月。(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 1mm。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1 次/周1 次/天01 个月13 个月备 注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3 个月无砟轨道铺设

19、期间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全 程3 个月1 次/周1 次/2 周(二)数据传输与管理 1 传输流程1.1 准备阶段:(1)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附表 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要求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设计单位根据观测断面布设的位置,填写附表 15“沉降设计值表”中沉降设计值栏,同步提供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评估单位。(3)设计单位提交全线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1.2 测量阶段(1)组织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下节。(2)观

20、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 次。其中观测手簿文件还需提供纸介质文件,每 3 月提交 1 次。-12-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2)控制点文件3)观测手簿文件4)高差文件5)平差文件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7)平差计算文件(8)平差成果文件(3)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 次;提供纸介质文件,每 1 年提交 1 次,作为最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组成部分。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1)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2)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3)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4)沉降观测记录

21、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5)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6)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7)沉降观测记录表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8)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9)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10)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11)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12)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13)测点荷载时间沉降曲线与荷载时间沉降速率图(4)其它文件:1)断链表: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沉降设计值表:评估单位将观测值与设计值相差较大的观测点数据电子文件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设计值表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5)工作基点复测报告

22、:因牵涉区域沉降,问题复杂,报告的详细组成内容和要求在后面以补充规定形式另行下发。(6)特殊问题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观测过程中特殊问题报告。对观测过程中发生的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监理单位-13-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1.3 评估阶段(1)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报告内容详见 3.4 节;(2)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2.1 文件格式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 EXCEL(*.xls)格式,图形

23、文件采用 CAD(*.dwg)格式,报告采用 WORD(*.doc)格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2.2 文件管理:图 10.2.2 文件管理示意图(1)施工单位由测量队负责处理观测数据形成文件,逐级上报给工区和标段项目部,以标段为单位汇总后按时提供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执行以下命名规则: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全线共 N 个标段,则分别命名为:“一标段、二标段N标段”。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时间命名,如包含 08 年 10 月到 08 年 11 月的数据,则命名为“0810-0811”。三级文件夹以工区号命名,分别命名为:“一工区、二工区”。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

24、别命名为:“一测队、二测队”。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 2009 年 3 月 4 日观测则命名为 090304;如当天有 4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 090304(1)、090304(2)、090304(3)090304(4)命-14-名。五级文件夹内应包含电子水准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和控制点高程文件,以及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表文件、平差成果文件,说明文件。2.3 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以“标段号-工区号-测队号-观测日期.后缀名”的格式为准。例:一标段、2 工区、4 项目部在 08 年 10 月 11 日进行的观测文

25、件,文件名可命名为“1-2-4-081011.dat 或1-1-2-081011.gsi”。原始观测文件常见形式一种为 Leica DNA 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GSI 格式的文件,另一种为 Trimble Dini 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DAT 格式的文件,两种文件格式不同。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同由仪器自动生成,计算人员不得改变。2.4 控制点文件命名规则控制点文件名应与相应的观测文件名同,仅在后缀名上加以区分,控制点高程文件以.BM1 为其后缀名。例:观测文件名为 1-1-2-081011.dat 或 1-1-2-081011.gsi,其相应的控制点名应为 1-1-2-081011.

26、BM1。BM1 文件的格式如下:点号 1,高程 1点号 2,高程 2点号 3,高程 32.5 其余文件命名规则其余文件均根据原始观测文件与控制点文件进行计算得出,文件名均与观测文件名同名,根据不同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观测手簿文件:1-1-2-081011.xls高差文件:1-1-2-081011.hdf平差文件:1-1-2-20081011.in1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1-1-2-081011.gco平差计算文件:1-1-2-081011.ou1平差成果文件:1-1-2-081011.our2.6 其它说明测量时的天气情况,温度,另外对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超限重测、测点破坏后恢复等特殊情况

27、需要说明。要求以上文件以纯文本格式提供,详细要求见附件 3。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3.1 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为保证每个观测点的编号均为全线唯一的,同时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里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编号里程采用 7 位阿拉伯数字,前 4 位为公里标,后 3 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编码采用 1 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 1 位阿拉伯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 10.3.1。-15-测点类型英文字母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表测点类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及其

28、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沉降板L基底(1)、路基面(2)观测桩G左(1)、右(2)、中(3)分层沉降观测点F中(1)位移边桩W左(1)、右(2)剖面管P基底(1)、基床底层顶面(2)承台观测标C观测标 1(1)、观测标 2(2)墩身观测标D左(1)、右(2)桥台观测标T观测标 1(1)、观测标 2(2)、观测标 3(3)、观测标 4(4)梁体徐变观测标X左 1(1)、右2(2)、左3(3)、右4(4)、左5(5)、右6(6)涵洞观测标H左 1(1)、左2(2)、中3(3)、中4(4)、右5(5)、右6(6)隧道观测标S左(1)、右(2)例如,DK40+100.25 断面的路基面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

29、:0040100G1;DK500+315.23 的桥墩右侧观测标的测点编号为:0500315D2。10.3.2 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涵洞采用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3.2 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要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省略。3.3 转点输入所有转点均以“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10.3.5 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3.3.1 工程类型: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3.3.2 测点的类型有: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深层沉降仪、位移边桩、剖面管、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隧道观测标。3.

30、3.3 测点位置:按照下表输入:测点位置属性表说明观测标 1 指左侧小里程角处的观测标、观测承台观测标观测标 1、观测标 2标 2 指右侧大里程角处的观测标对于墩身:观测标 1 为左侧观测标,观测标 2为右侧观测标。对于桥台设置四个观测标,观测墩(台)观观测标 1、观测标 2、标 1 设置在小里程左侧,观测标 2 设置在小里程测标观测标 3、观测标 4右侧,观测标 3 设置在大里程左侧,观测标 4 设置在大里程右侧。-16-测点类型沉降板观测桩位移边桩可选的位置属性基底、路基面左、中、右左、右左 1 指小里程端左侧,右2 指小里程端右侧,左 1、右 2、左 3、右梁体观测标左 3 指中间断面左

31、侧,右 4 指中间断面右侧,左 54、左 5、右 6指大里程端左侧,右 6 指大里程端右侧左 1 指线路左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左 2 指线路左侧大里程的观测标,中 1 指线路中心小里程左 1、左 2、中 3、中涵洞观测标的观测标,中 2 指线路中心大里程的观测标,右 14、右 5、右 6指线路右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右 2 指线路右侧大里程的观测标;隧道观测标左、右其他情况根据实际位置输入如剖面管可输入“基底”、“基床底层顶面”。3.3.4 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 0。3.3.5 填挖高度:当观测点所在位置的工程类型为路基、涵洞、过渡段时,输入

32、该测点处路基面的填挖高度,单位为 m。3.3.6 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表 2.9 填入:基底处理类型表工程类型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强夯、换填、排水固结、搅拌桩、旋喷桩、路基CFG 桩网(板)、管桩网(板)桥梁明挖基础、嵌岩桩、摩擦桩其它根据实际的地基处理类型填写3.3.7 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 m。3.3.8 处理深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深度,对于换填输入换填厚度、路基桩基输入桩长、桥梁桩基输入桩长,单位为 m。3.3.9 工程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称,例如:XX 大桥,XX 隧道等。3.3.10 测点属性填写要求不同类型

33、的观测点需录入的属性信息有所不同,需要填写部分详见下表。二、监控量测(一)交底内容1.监控量测目的监控量测是“新奥法原理”施工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复合式衬砌设计、施工的核心技术,为保证施工价段结构安全,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量测数据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反馈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支护结构的验证,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确定合理二次衬砌施做时间。2.一般规定(1)施工中成立专门的监控量测小组,同设计、监理单位应紧密配合,及时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施工过程中。(2)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17-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

34、和内容。(3)监控量测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以下信息:掌握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可靠性的信息;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4)各种量测项目量测手段应先进可靠,量测数据精度能满足施工要求,数据应有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各类量测仪器和工具的性能应准确可靠,长期稳定。(5)测点应在距离掌子面 2m 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在爆破后 24h 内或下一次爆破前取得初读数。测量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掌子面的距离确定。(6)协调好监控量测和其他工序间的衔接,明确各工班应该配合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妥善保护测点

35、和现场仪器,为监控量测创造良好工作条件。(7)整理量测资料要做到认真、及时、完整、准确。(8)各项监控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的 23 周。3.监测设备监控量测设备配备表序号1234仪器名称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显收敛计钢尺规格型号莱卡 1201+天宝 DiNi03WRM-350m单位台台台把数量1126备注4.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内容与方法4.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选择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表序号1234监测项目测量仪器测设精度0.1mm备注隧道浅埋段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地质罗盘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JSS30/10 型伸缩式数显收敛计 0.1mm水准仪、锢钢

36、尺或全站仪1mm具体量测项目的选择应该遵循“满足安全、经济适用、方便操作”的原则进行。根据-18-围岩条件、隧道工程规模、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来选择测试项目。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必测项目在隧道施工时必须进行;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它特殊要求,有选择地进行。本段隧道量测项目均为必测项目,见上表。现场监控量测测点布置、频率按照本方案实施,并参考设计及规范。5.量测测点的要求5.1 量测点埋设时间的要求量测布点要及时,地表沉降量测在开挖前取得初始读数;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量测要在复喷混凝土后取得初始读数,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1)地表

37、沉降测点在隧道边仰坡开挖前按规范要求布设。(2)拱顶下沉、净空变化测点在初喷混凝土之前布设。5.2 测点的构造加工及埋设要求(1)地表沉降测点预埋件采用20mm 的平圆头镙纹钢筋制成,长 25cm。测点埋设:在测点布置的位置挖长、宽、深均为 500mm 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沉降测点预埋件,测点四周用砼填实,砼固结后即可。(2)净空变化量测点预埋件采用6mm 的光圆钢筋加工成三角形焊于20mm 螺纹钢筋端头,三角形为 4cm 的等边三角形,20 螺纹钢筋长为 38cm。拱顶下沉量测点预埋件采用8mm 的光圆钢筋并且在钢筋的一端贴反光标志。测点埋设:开挖后采用手电钻,钻孔 10cm,然后将制作好的量

38、测点预埋件插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再施做初期支护 28cm,将测点预埋件包裹牢固。测点构造示意图-19-5.3 测点的标示与保护5.3.1测点布设在量测组的指导下,由开挖班协助完成,做到牢固可靠。为易于识别,并有利于保护测点,量测组在测点形成之后,立即用油漆标示出明显的红“”,并标有此测点断面的编号(YA001、YB001、YC001,ZA001、ZB002、ZC001,其中Y代表线右,Z代表线左,A代表拱顶点,B代表起拱线上1m的基点,C代表内轨顶面上1m的基点)。在布点时让量测桩露出初期支护面尽可能短,严防意外损坏。监控量测标志牌示意图围岩量测断面标识牌围岩量测断面标识牌编编号:号:里里程:程

39、:埋设日期:埋设日期:量测负责人:量测负责人:京福客专标中铁二局项目经理部注:1.示意牌长 30cm,宽 20cm;2.示意牌要求白底红边黑字;5.3.2 拱顶下沉和洞内水准基点建立联系。在正洞内,量测基点必须保证其稳固和不动性,为此要做到科学选位,在选定位置上用风钻竖直向下打 1m 深的眼,注入砂浆,插入一根 1m 长经过处理钢筋棍(顶端打磨成圆凸形,底端焊盘条成十字叉以利于稳固基点),并对量测基点作明显标志。6.洞内、外观察6.1 方法目测;使用罗盘仪、相机、手电筒等辅助工具。6.2 洞内观察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1)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围岩

40、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2)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并做好记录。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例如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撑是否压屈。-20-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照相,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设计地质资料进行对比。6.3 洞外观察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同时对地面建筑物进行观察。7.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7.1 测点

41、布置里程及位置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和地表沉降量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点断面布设表围岩级别级级级级断面间距(m)5030105每断面测点数据净空变化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开挖1 条基线2 条基线2 条基线2 条基线拱顶下沉1 个测点1 个测点1 个测点1 个测点地表沉降量测点布设间距按下表进行。地表沉降量测点布设间距表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2Bh2.5BBh2BHB注:h 为隧道埋深,B 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量测点横向布置图见下图。隧道中线纵向测点间距(m)20501020510基准点-21-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净空变化量测点见下图:内轨顶面隧道中

42、线约米隧道中线3.62.5约米内轨顶面约米2.5三台阶七步开挖法量测点布置双侧壁导坑法量测点布置约内轨顶面隧道中线隧道中线约米3.5米全断面法量测点布置2.5内轨顶面法量测点布置-22-7.2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初期支护复喷砼凝结后,使用全站仪对准反光标志的十字丝进行量测,即得该拱顶下沉测点的初始读数并记录。拱顶下沉量测频率见下表,量测方法相同。净空变化量测,使用检验合格的收敛计。初期支护复喷砼凝结后,先将收敛计钢尺的起端挂入一侧的净空变化量测点中;另一人将收敛计的钢尺拉直;使用水准仪检查是否水平、钢尺跨中是否存在大的下沉;检查水平后并读出钢尺的拉力并记录,然后读出钢尺的读数

43、,既得该断面净空变化量测的初始读数并记录。拱顶下沉量测频率见下表,量测方法相同。监控量测频率表变形速度(mm/d)5150.510.20.50.2量测断面距离开挖面距离(m)(01)B(12)B(25)B5B注:B 表示隧道开挖宽度。量测频率2 次/天1 次/天1 次/23 天1 次/3 天1 次/7 天8.监控量测流程监控量测工作现场量测资料分析及上报工区技术主管项目部工程部复核提供决策依据指导现场施工总工程师审核-23-监理机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9.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9.1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监控量测数据取得后,及时进行校对和整理,要求如下:(1)每次观测后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

44、异常及时补测。(2)每次观测后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9.2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9.2.1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隧道设计监控量测实施细则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现场调查与资料调研经验类比判定基准理论分析特殊要求环境及工程安全性评价 环境及安全是否满足要求否 调整设计参数,-24-9.2.2 工程安全性评价及工程对策1、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 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级管理是否监控量测结果 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级管理是否继续施工安全 综合评价设计施工不安全措施,加强监控量测

45、工程对策位移(应力)达到 级管理暂停施工 2、工程安全性评价 (1)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净空变化()0.100.300.200.50拱顶下沉()0.060.100.080.16注:净空变化指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距离之比,拱顶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2)监控量测控制基准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 5.0/d 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25-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d,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根据围岩回归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表示围岩趋于 稳定状态,当位移速度保持不变

46、时表示围岩不稳定,当位移速度不断上升时,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位移控制基准类别允许值距开挖面 1B(U1B)65U0距开挖面 1B(U2B)90U0距开挖面较远100U0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U0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根据监控量测结果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3)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面 1BU U1B/3U1B/3U2U1B/3U2U1B/3距开挖面 2BU U2B/3U2B/3U2U2B/3U2U2B/3注:U实测位移值;U0最大允许位移值;(4)施工状态安全性评价管理等级应对措施正常施工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暂停施工,采取相

47、应工程对策(5)双线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50埋深(m)503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300500-26-0.200.600.100.500.200.700.301.000.400.700.502.600.803.50拱顶相对下沉0.601.502.403.503.005.000.010.040.030.070.060.120.010.050.030.110.060.150.100.600.040.080.100.250.100.600.501.20注注:.硬岩取表中最小值,软岩取较大值。.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水平净空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

48、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拱墙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21.3后采用。(6)二次衬砌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 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3、工程对策(1)一般措施:稳定开挖工作面措施;调整开挖方法;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降低爆破振动影响;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2)辅助施工措施:地层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冻结等方法;超前支护,包括超前锚杆、管棚等。10.报告提交及资料验收10.1 报告提

49、交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1)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2)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27-量测的数据记录在专用的表格上(见附表),原始记录表格存档以供需要时查用,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监控量测负责人负责每天出监测日报,每周周日出监测周报,每月月末出监测月报,必要时出专门分析简报。监测月报表提交给监理。监控量测负责人参加工程现场会,汇报最近一段时期的监测情况,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10.2 资料验收监控量测验收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监控量测设计;(2)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批复;(3)监控量测结果及周(月)报;(4)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及观察资料;(5)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10.3 监控量测具体要求按京福闽赣铁路客运专线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进行实施。-28-接收人员:(签字)记录人:复核人:-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