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5屈原列传(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5屈原列传(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2019-20202019-2020 年高中语文年高中语文 15 15 屈原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大纲人教版第六册人教版第六册一、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
2、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
3、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二、关于离骚的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 373 句,2490 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
4、;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
5、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
6、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修改可编辑修改“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春客(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关于屈传中的疑点和难点由于史料
7、的相对短缺、错简以及作者行文中的某些疏漏,屈传中有不少疑点和难点颇为费解。现辑录一部分供参考: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与”有“给与”“与同(赞同)”二义。根据当时情理和人物性格,“夺”应解为“夺易”,即“定其去取”,“与”应解为“赞同”,既与“夺”照应,又符合屈原不屈于强暴的性格。2.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去掉。3.劳苦倦极与上文“疾(疾病)”“痛(疼痛)”“惨(凄惨)”“但(惊恐)”为对文,“劳(操劳)”“苦(苦闷)”“倦(疲倦)
8、”“极(困惫)”。“极”与“倦是近义对举,如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与“倦”互文见义。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这五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出污泥而不染”,反复申说是为了强调,但句式、节奏、声韵俱不协调,属于原作文字上的瑕疵。也有人考证,这几句属于“异文窜入”,本属淮南子语。也有人认为“自疏”二字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死而不容自疏”更符合屈原正道直行的人品,而下文“濯淖”“蝉蜕”“浮游”几个动词并举,只不过“濯淖”“浮游”后省了介词“于”。此说似更有道理。5.“楚人既咎子兰顷襄王怒而迁之”几段的内容很不连贯,有
9、人认为可能是“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颠倒了次序)造成,建议作如下调整:“人君无愚此不知人之祸也”是评论怀王的,应调至第 7 自然段之后;“屈平既嫉之”之后全。何?无下文交代,“今尹子兰闻之”一段应插入这里;“系心怀王”与“怀王之终不悟”中的“怀王”可能是“襄王”之误,因“楚王既咎子兰”事在襄王七年,而怀王在襄王三年就客死在秦国了。此说文气尚通,但终无有力的佐证,且与屈原一生两次遭流放之说抵牾,故只能作为参考。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与上下文脱节。一篇究竟是哪一篇,林庚先生认为是指哀郢,姜亮夫先生认为是通承上文作离骚而言,晏炎吾先生推测屈原可能还有一篇像议的文字,已亡无可考。不少人指出,此处系古人文法未甚缜密,不必阿讳。7.今尹子兰闻之,大怒 此句中的“之”按理应承代上文,但上文却是一大段议论(“人君无愚此不知人之祸也”),这样,“之”就指代不明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