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共8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207595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共8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共8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共8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共85页).doc(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组胚重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组织学研究内容和意义一 组织学定义: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细胞群 组织 器官 系统细胞外基质 四大组织: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第二节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一光镜技术:(0.2um)i. 石蜡切片术:取材 固定 脱水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 片HE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苏木素是蓝色碱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如细胞质染为蓝紫色。伊红是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如细胞核染为粉红色。ii. 涂片、铺片、磨片术。 二 电镜技术:iii. 透射电镜术 (0.2

2、nm 内部 切片 )iv. 扫描电镜术 (5-7nm 表面 不制片)PAS(过碘希夫酸):是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组织化学反应,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醛复合物(希夫试剂)反应,形成的中产物为紫红色沉淀。第二章 上皮组织组织 :由大量形态、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组成。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与极少量细胞外基质所组成。 (二)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多、间质少。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4、神经末梢丰富。 5、细胞排列紧密,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细胞。(三)上皮组织功能:保

3、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 (四)上皮组织根据细胞排列层数和垂直切面表皮细胞的形态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间皮和其他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被覆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上皮 变移上皮复层柱状上皮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 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二、上皮组织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感觉上皮 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一)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垂直观: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

4、分布: 1)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endothelium) 2)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间皮(mesothelium) 3)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 作用:1.被覆作用 2.分泌作用 3.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或减小器官间摩擦。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于细胞中央 分布:肾小管、小叶间胆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作用:1.分泌作用 2.吸收作用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细胞呈柱状,核长

5、圆形,靠近基底部 分布:胃、肠、子宫等 作用:1.分泌作用 2.吸收作用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 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基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具有纤毛。这几种细胞形态不同,高低不等,但细胞基底底部均在基膜上,细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因此,由垂直切面观察其形似复层上皮,实际为单层上皮。(二)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 多边形细胞 扁平细胞分布: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的分布于

6、皮肤等处。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阴道、食管等处。2、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特点: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而改变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 表面细胞。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盖细胞:当膀胱空虚时,变移上皮细胞最外侧的表皮细胞变厚,细胞核变大,覆盖几个中间细胞层。3、复层柱状细胞分布: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三、腺和腺上皮(以下所将为外分泌腺)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 (gland) 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腺泡 泡状或管泡状分泌部称

7、腺泡细胞索与表面的联系被保留并发育为腺的导管,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泌到体表或器官的腔面,称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 ).若深陷的上皮细胞索与表皮上皮的联系退化消失,则不能形成腺体导管,称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 )1.分类 单细胞腺:杯状细胞 (1)腺细胞数量 单腺(导管不分支) 多细胞腺: 复腺(导管呈多级分支)(2)分泌部形状 管状 泡状 管泡状腺泡:泡状或管泡状的分泌部通常称为腺泡。组成腺泡的腺细胞有浆性细胞和粘性细胞。(3)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及分泌部形状,外分泌腺的形状分为: 单管状腺 单泡状腺 复管状腺 复泡状腺 复管泡状腺 2.组成(1)分泌部A.浆液性

8、细胞LM:锥体形,基底部嗜碱性,顶部含嗜酸性酶原颗粒,核圆近基底部EM:基底部粗面内质网发达(嗜碱性),核上方有高尔基复合体(嗜酸性)和酶原颗粒。本质:属于蛋白质分泌细胞,主要分泌酶类。 组成浆液性腺泡和浆液性腺。B.粘液性细胞LM:锥体形,大部分胞质呈空泡状,核扁圆位于基底部。EM:基底部有少量粗面内质网,核上方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粘原颗粒丰富。分泌粘液细胞,组成粘液性腺泡和粘液性腺。C.混合性腺泡:有少量的浆液性细胞(常形成浆半月)和大量粘液性细胞组成(下颌下腺)混合性腺由浆液性细胞、粘液性细胞和混合性腺泡组成。肌上皮细胞:位于腺细胞外的扁平多突起的细胞,细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丝,其收缩有助于分

9、泌物的排出。(2)导管直接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将分泌物排出至体表和器官腔内。粘蛋白:分泌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又叫粘蛋白粘液:糖蛋白与水结合成的粘性液体。四、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一) 上皮细胞游离面1.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2.纤毛(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动力蛋

10、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nm的间隙。(3)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2.中间连接(1)位于紧密连接下方(2)细胞间隙里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3)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收缩3.桥粒(黏着斑)最牢固(1)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

11、致密物质成附着板其上有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成袢状返回胞质(2)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摩擦(皮肤、食管)4.缝隙连接(1)结构:23m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对接,食腔连通(2)功能: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是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常见于心肌细胞之间,平滑肌细胞之间与神经细胞之间(3)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叫做连接复合体(三)基底面1.基膜(1)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层结缔组织之间形成的薄膜(2)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细胞)(3)EM:基板+网板基板:紧贴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薄层透明质和其下

12、的密度高的致密层构成(透明层+致密层)上皮细胞分泌网板:网状纤维+基质有时有少许纤维(4)功能:支持与固着 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分化2.质膜内褶(1)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这项细胞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常见于肾小管,内含长杆状线粒体(2)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底部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运输3.半桥粒(1)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2)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3)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第三章 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组成:细胞+大量细胞外间质(纤维+基质+组织液)2.结缔组织的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结构复杂 2、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外基质内。 3、细胞

13、外基质由基质和纤维构成。 4、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5、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6、不直接与外界接触,因而称为内环境组织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一种松散的中胚层组织,由散在的间充质细胞和大量无定型基质组成4.间充质细胞的特点:(1)呈星形,细胞间以突起互连成网(2)胞质弱嗜碱性(3)胞核极大,核仁明显(4)分化程度低,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5.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广义分类 血液 淋巴 特殊结缔组织 软骨组织 (细胞外间质形态不一样) 骨组织6.功能:支持、连接、保护、营养、防御等。 (一)疏松

14、结缔组织(蜂窝组织)1.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2)细胞外间质 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 组织液A 细胞a. 成纤维细胞LM:胞体较大,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称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 结构:LM : 圆形或不规则形,可有伪足,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 EM :有微皱褶和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功能:变形运动和趋化性 分泌功能

15、(分泌上百种活性物质溶酶体、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非特异性吞噬:直接粘附被吞噬物(粉尘、死亡的自体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抗原呈提)吞噬细胞吞噬了抗原以后,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簇,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T淋巴细胞,故为抗原提呈细胞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c、浆细胞 结构:LM: 核小、圆或卵圆形,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丰富,多聚集在核周围并向核中心呈辐射状排列,呈车轮状;胞质强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称核周晕 EM 丰富的RER平行排

16、列,发达的Golgi C. 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参与体液免疫来源:B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 结构:LM :胞体大,圆或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起过敏反应。e、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分布在小血管周围,在形态上很难与成纤维相区分。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f.白细胞存在血液中。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B纤维:1、胶原纤维:(白纤维)LM:较

17、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分支交织成网。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 胶原原纤维 胶原纤维特点:韧性大,抗拉性强。无弹性。性大,22*.*-+ 2、 弹性纤维:(黄纤维) LM: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醛复红染色为紫红色。直径为0.21um。细丝状,折光率强 ,分支交叉成网。 EM:微原纤维,弹性蛋白。 物理特性:弹性大。3、 网状纤维LM: HE染色淡红色,直径为0.21um。镀银染色呈黑色分支交织成网。EM:胶原原纤维,有64nm周期性横纹 。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组成:由III型胶原蛋白组成,表面覆盖糖蛋

18、白。物理特性:有韧性,无弹性。C、基质由生物大分子构成不定型胶状物1、蛋白多糖结构:蛋白和糖胺多糖。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等。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于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2、糖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为结缔组织最主要的糖蛋白。具有多种细胞、胶原、蛋白多糖结合的作用。是三种有机物连接的媒介。对于细胞分化和迁移有一定的作用。E、组织液在动脉端血浆成分渗出,在组织中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回流静脉端,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功能:构成细胞核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阻碍,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1)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2)细胞的种类和

19、数量均较小,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根 据纤维排列是否规则分为: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肌腱、肌膜;大量密集平行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其间有肌腱细胞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器官皮膜等。粗大胶原纤维纵横交错。形成致密斑层结构,有成纤维。3、弹性组织 构成韧带,弹性膜等。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或编织成膜状。 三、脂肪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成脂肪小叶。1 黄色脂肪组织单泡脂肪细胞 具有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支持填充等作用2. 棕色脂肪组织 多泡脂肪细胞 功能:产能四、网状组织1.网状细胞: 星型多突起,突起互连成网,胞质含RER。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2.网状

20、纤维: 由网状细胞产生。功能:构成造血组织、淋巴组织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微环境第四章 软骨和骨 软骨膜 纤维软骨。1.软骨构成 透明软骨 类型 弹性软骨 软骨组织 结构 软骨基质 软骨细胞 分类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分布肋、关节、呼吸道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耳廓、咽喉及会厌细胞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小而少,成分分布于纤维束之间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基质胶原原纤维(型胶原蛋白),纤维细且折光率于基质基本相同。于HE染色不能分辨。基质含大量水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基质较少。弱嗜碱性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在软骨中部更为密集功能抗压性强,有一定弹性和韧性韧性强有较强弹性

21、一、软骨组织(1)软骨细胞A.幼稚软骨细胞单个分布于软骨周边,小扁圆形。B.成熟软骨细胞胞体大,圆或椭圆形,核小,胞质弱嗜碱性,RER丰富。成群存在于软骨中央。功能:产生软骨基质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腔隙同源细胞群:28个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位于软骨中央。二、软骨基质由软骨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凝胶状,渗透性高,软骨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强嗜碱性。形成软骨窝。包围软骨细胞。纤维分埋于基质中。使软骨具有韧性和弹性。二、软骨膜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1) 外层:胶原纤维多,起保护作用(2) 内层:有较多的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成软骨细胞。(3) 有血管为软骨提供

22、营养。三、软骨生长(1)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软骨膜内骨祖细胞 成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 产生纤维和基质 软骨加厚(2)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软骨细胞增殖和生长 产生新基质 软骨由内至外扩大2.骨由细胞核钙化的细胞外基质构成一、 骨的细胞由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核破骨细胞构成。分类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分布骨膜单层排列骨组织表面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骨细胞边缘形态菱形,核小;核椭圆;胞质少;弱嗜碱性端式矮柱状,有突起,核圆,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胞体小,扁椭圆形,多突起;核卵圆,胞质弱嗜碱性体积大,650个。胞质弱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皱褶缘侧多突起,皱褶缘深

23、面有许多吞噬泡功能为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成为骨细胞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质;吞噬分解的骨质成分骨陷窝:骨细胞胞体缩在的腔隙称骨陷窝。骨小管:骨细胞突起伸入的腔隙称骨小管。突起间有缝隙连接,骨小管彼此相通。骨小管和骨陷窝内含组织液,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二、骨基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1)组成 胶原纤维(95%):I型胶原蛋白 有机成分 蛋白多糖 组成 35% 骨钙蛋白 骨桥蛋白 基质(5%) 骨粘连蛋白 钙结合蛋白 65% 钙离子 无机成分 磷离子 (骨盐

24、) 其他元素类骨质:无骨盐沉淀的骨基质,钙化后成为骨质(2)结构骨基质的结构呈板状,叫骨板。同一周期内的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A、骨密质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面。B、骨松质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2、长骨的结构由骨干、骨骺构成,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填充其中。(1) 骨干 环骨板骨密质(主要) 哈佛斯系统(骨单位)骨干 间骨板 骨松质(少):形成骨小梁 穿通管:横向穿行于骨板的管道,与骨干长轴垂直,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开口为滋养孔。 环骨板:指环绕骨干

25、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A、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十多层骨板组成,较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B、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环骨板平整。 哈佛斯系统(骨单位)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佛斯骨板和中央管结构构成。A、哈佛斯骨板420层,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B、中央管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于穿通管相通。间骨板骨单位或骨单位于环骨板间的骨板,形状不规则,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粘合线: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三种结构之间及骨单位表面的一层粘合质。含较多骨盐。骨小管在此中上,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2)骨骺主要由骨松质构成,

26、表面有薄层骨密质,关节面有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骨松质内的小腔隙和骨干中央的腔相连通,共同构成骨髓腔。(3)骨膜 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 穿通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 骨外膜 内层 骨祖细胞 骨膜 骨祖细胞 骨内膜 少量结缔组织功能: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3、 骨的发生(一)膜内成骨 间充质 胚胎性结 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缔组织膜 (2) 软骨内成骨 间充质 透明软骨雏形 骨(长骨)从软骨到骨髓腔依次可以分出下列4个区: 软骨储备区 软骨增生区 软骨钙化区 成骨区第五章 肌 组 织一、 肌组织定义:由肌细胞及肌细胞间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构成。二、 肌细胞特点:1、

27、形态细长,又名肌纤维。2、 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3、 富含肌丝,肌红蛋白,线粒体等细胞器。4、 可收缩产生运动。三、 肌组织分类: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类。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骨骼肌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属不随意肌。第一节 骨骼肌骨骼肌纤维肌束整块骨骼肌外被(肌内膜) (肌束膜)(肌外膜)肌卫星细胞:排列在肌纤维的表面,当肌纤维受损伤后,此种细胞可分化形成肌纤维。 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肌膜(sarcolemma):肌细胞膜称肌膜。 肌浆(sarcoplasma):肌细胞质称肌浆。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1 长圆

28、柱形。2 核杆状或扁椭圆形,100个以上,位于肌膜下。3 富含肌原纤维。4 肌原纤维之间含有大量线粒体、糖原以及少量脂滴,肌浆内还含有肌红蛋白。5 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明带称I带,暗带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色的线叫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较深而细的线叫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含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肌节(sarcomere):位置 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结构 每个肌节都由1/2I带+A带+1/2I带所组成 意义 肌节是骨骼肌细胞和功能的基本结构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一)肌原纤维 由上千条

29、与长轴平行的粗细肌丝规律排列构成。粗肌丝:A. 分布:肌节长贯暗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末端止于明带暗带交界处。B. 构成: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横桥,有ATP酶活性(动力蛋白也有)。能够分解ATP产生能量。细肌丝:A. 分布:一端固定于Z线,一段伸入粗肌丝间,中止于H带外侧B. 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二)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肌纤维内部。(三)肌浆网 包括纵小管和终池。肌浆网中部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四、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肌丝滑动

30、原理运动神经末梢肌膜横小管肌浆网肌浆网释放 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横桥结合ATP 被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弯曲,将细肌丝牵引向M线细肌丝向M线滑动,明带肌节肌纤维均收缩Ca2+ 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复原,肌纤维松弛第二节 心肌属不随意肌,分布于心壁、大血管近心脏处,收缩具自动节律性,无肌卫星细胞。分布于心脏和临近大血管近段,可自动节律性收缩。一、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1 分支圆柱形,以闰盘相连。2 核1-2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3 肌原纤维分布在肌膜下。4 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一)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横纹也不如骨骼肌的明显。(

31、二)横小管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三)肌浆网 纵小管不甚发达,终池较小也较少。心肌横小管两侧的终池往往不同时存在,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四)闰盘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这对心肌纤维整体活动的同步化是十分重要的。肌原纤维粗细不等,其间线粒体丰富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形成二联体闰盘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交流和电冲动传递,使心肌舒缩同步化第三节 平滑肌 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血管、子宫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内。不随意肌,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一、 平滑肌纤维的

32、光镜结构 1、 长梭形。2、 核杆状或椭圆形, 位于细胞中央。3、 无肌原纤维。胞膜上有密斑、胞质内有密体。4、 无横纹。二、 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无肌原纤维,可见粗肌丝和细肌丝及中间丝,若干粗细肌丝聚集形成收缩单位。()胞膜上有密斑,胞质内有密体,为细肌丝附着处。()细胞间有发达的缝隙连接,使功能同步化。3、平滑肌纤维的收缩 通过肌丝单位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动完成的。细肌丝一端固定于密体或密斑上,另一端游离。粗肌丝均匀地分布在细肌丝之间。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或收缩单位。 粗肌丝和细肌丝不形成肌节,故粗肌丝和细肌丝可以进行全长的滑动。由于平滑肌纤维的菱形细胞骨架的存在,故

33、在其收缩时,形态变的短粗或呈螺旋形扭曲。第六章 神经组织第一节 神经元 细胞膜 单位膜,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细胞核 一个,大而圆,核膜清楚,核仁明显。 胞体 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可合成蛋白细胞质 质。不见于轴突。神经元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有支持、运输的功能。 其他:线粒体、高而基复合体、溶酶体、脂褐素等。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为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成分。一、神经细胞(nerve cell)1、神经细胞(nerve cell)的结构 约1012个,也称神经元(neuron),由胞体和突起组成,功能为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1.细胞体细胞膜

34、: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兴奋膜。功能:兴奋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胞核:核居中大圆,异染色质少。故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对称核周质。除了含有细胞器外,富含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和一些内含物尼染体,也称为嗜染质 A. 尼氏体(Nissl body) 细胞质内嗜碱性斑块,也称嗜染质。 LM: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EM:由大量平行排列的RER和游离核糖体组成。神经递质: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化学信息载体,为小分子物质。神经调质:肽类,调节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功能:合成蛋白质:包括神经递质、神经调质B. 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LM:在镀银染色切片

35、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EM: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2.突起轴突 (axon)树突 (dendrite)数量1个1个或多个尼氏体无有结构特点 细长光滑,直径均匀,长短不等,起始端呈圆锥隆起,称轴丘(axon hillock)可有侧支呈直角分出;终末有分支。表面为轴膜,内部为轴质呈树枝状分支。有树突棘(dendritic sprice)是形成突出的主要部位,内部与核周质相似神经冲动将神经冲动传出胞体,至效应细胞接受神经冲动,并传向胞体图:轴突运输轴突的物质转运称为轴突运输,分为:慢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运输蛋白质

36、、酶、含神经调质的小泡)慢速顺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代谢产物或摄取的物质)3. 神经元的分类(1) 按神经元的数量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双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假单级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然后呈垂直型分为两支,周围突为树突,中枢突为轴突。(2) 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主要为多级神经元,位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加工和传递信息。动物进化越高级,中间神经元越多(3) 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高尔基I型神经元具有长轴突高尔基II型神经元具有短轴突(4) 按神经元释放的递质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37、去甲肾上腺素)胺能神经元(多巴胺、5-羟色胺)肽能神经元(神经肽)氨基酸能神经元 树突 :1个或多个,粗 细,多有分枝,常见树突棘。 功能:可接受刺激,传入胞体。突起 轴突: 1个,长短不一,直径变化不大,呈直角发出侧枝。发出轴突 的部位称轴丘,表面胞膜称轴膜,内含胞质称轴质。不含尼氏体。 功能:可传导冲动,传出胞体。3.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1) 定义: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2) 功能:神经元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结构。(3) 分类按连接特点分类A. 常见类型:轴树、轴棘、轴体突触。B. 其他类型:轴轴和树树突触。神经传递方式分类A. 化学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作为通讯。媒介的一种突触结构:突出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出前成分:即突触小体,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成球状膨大。环扣附着在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或突触或突起上,称突触扣结。内有触膜小体,含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突出前成分的细胞膜称细胞前膜,较厚,含离子通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之间15-30nm间隙,内含糖蛋白和细丝。突触后成分:即突触后膜,较突触前膜薄,富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B.电突触既缝隙连接,传递生物电流。C.突触的信息传递电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 前膜Ca2+ 通道开放 突触素磷酸化 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 递质释放 递质与后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