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章宣贯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章宣贯课件.ppt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原7章增至11章 新增 “术语”、“给水系统”、“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检测与控制”“水处理”一章由7节增至11节 新增“除氟”、“臭氧净水”、“活性炭吸附”、“水质稳定”“预沉”一节改为“预处理”新增相应内容 条文数由原291条增至633条(不含“术语”为510条)规定强制性条文22条 主要修编结果主要修编结果 二二.主要修改内容主要修改内容第1页/共79页 9.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6条)条)工艺流程的选用及构筑物的组成,增加了“经过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工艺组合的试验”的要求。9 9 水处理水处理(共11节、239条)9.1.1 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用选用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
2、根据原水水质、设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经过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工艺组合的试验或经过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工艺组合的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操作管理操作管理条件,通过技术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研究确定。经济比较综合研究确定。第2页/共79页 水厂自用水率增加了“当滤池反冲洗水采用回用时,自用水量可适当减小。”(9.1.2)9.1.2 9.1.2 水处理构筑物的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设计生产能力,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生产能力,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水厂自用水量确自用水量确定
3、。定。水厂自用水率水厂自用水率应根据原水水质、所采用的处理应根据原水水质、所采用的处理工艺和工艺和构筑物类型等因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素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可采用设计水量的一般可采用设计水量的5 51010。当滤池反冲洗水采取。当滤池反冲洗水采取回用时,自用水率可适当减小。回用时,自用水率可适当减小。第3页/共79页 关于水处理构筑物设计校核条件的规定。N N:9.1.3 9.1.3 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必要时参数必要时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如如沙峰、沙峰、低温、低浊低温、低浊等等)下下所需所需最大最大供水量进行校核。供水量进行校核。OO:第:
4、第7.1.37.1.3条条 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如沙峰等)时,所需供水量进行校核。(如沙峰等)时,所需供水量进行校核。9.1.4水厂设计时水厂设计时,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而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而停运停运时时仍能满足仍能满足生产生产要求。要求。9.1.5 9.1.5 净水构筑物应根据净水构筑物应根据需要需要设置排泥管、排空管、溢流管和压力冲洗设置排泥管、排空管、溢流管和压力冲洗设施设施等。等。关于水处理构筑物安全运行的系统配置规定。第4页/共79页 对滤池反冲洗水回用作了原则规定。为节约水资源,20
5、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水厂对滤池反冲洗水采用了回收利用措施。回用水中锰、铁等金属物质的积聚,病原微生物如贾第鞭毛虫孢囊与隐孢子虫卵囊的积聚等对水质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1993年美国密尔沃基市严重的隐孢子虫水质事件引起各国密切关注。事故的原因之一是利用了滤池冲洗废水回用。为此,美国等国家制定了滤池反冲洗水回用条例,加州、俄亥俄州等对回用水比例作了限制。第5页/共79页 指指 标标 原原 水水滤池冲洗废水滤池冲洗废水范范 围围平平 均均范范 围围平平 均均DOC(mg/L)0.75.42.40.81918.0TTHM(g/L)未检出未检出21.80.6未检出未检出19855.0HAA(g/
6、L)未检出未检出21.51.9未检出未检出21146.1Br (mg/L)未检出未检出0.680.038未检出未检出0.460.033Al (mg/L)未检出未检出300.72未检出未检出145.814.7Fe (mg/L)未检出未检出56.61.2未检出未检出1328.7Mn (mg/L)未检出未检出5.50.11未检出未检出17.91.4Zn (mg/L)未检出未检出0.50.03未检出未检出1.00.1 美国美国2525个供个供水系统的原水与水系统的原水与滤池冲洗废水水滤池冲洗废水水质的对比资料。质的对比资料。资料显示,资料显示,滤池冲洗废水的滤池冲洗废水的DOC DOC、HAAHAA
7、、TTHMTTHM等都较原水等都较原水有明显增加,有明显增加,FeFe、MnMn、等金属离、等金属离子含量也远子含量也远大于原水。大于原水。第6页/共79页 水水 厂厂贾第鞭毛虫孢囊贾第鞭毛虫孢囊与隐孢子虫卵囊与隐孢子虫卵囊 (个(个/L)贾第鞭毛虫孢囊贾第鞭毛虫孢囊尺度相当的微粒尺度相当的微粒 (515m)(个)(个/L)与隐孢子虫卵囊尺度与隐孢子虫卵囊尺度相当的微粒相当的微粒(24m)(个)(个/L)原水原水 与回用水与回用水 混合后混合后 原水原水 与回用水与回用水 混合后混合后 原水原水 与回用水与回用水 混合后混合后Bangor0.053814450180016007900Mosha
8、nnon Valley0.053150500130015001400200060007000 针对水厂废水回用对病原微生物及相关水质参数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供水协会(AWWA)对两个水厂进行了评估。表中Bangor水厂系采用直接过滤工艺,滤池冲洗废水经澄清后回用;Moshannon Valley水厂则将水厂冲洗废水与排泥水上清液混合经澄清后回用。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即使冲洗废水经过澄清处理,贾第鞭毛虫孢囊和隐孢子虫卵囊的含量仍较原水大大增加,有可能对出水水质构成威胁。第7页/共79页 9.1.6 当滤池反冲洗水回用时,应尽可能均匀回流,并避免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积聚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适当处理
9、后回用。第8页/共79页 9.2 预处理预处理(14条)条)(预沉)预沉)规定了预处理的适用范围,强调了由于水源水质污染对预处理的需求 根据水源水质条件,预处理设施分为连续运行构筑物连续运行构筑物和间歇性、应急性处理装置间歇性、应急性处理装置 9.2.1 原水的含沙量或色度、有机物、致突变前体物等含量较高、嗅味明显或为改善凝聚效果,可在常规处理前增设预处理。第9页/共79页 关于预沉方式的选择、预沉池设计数据、设计依据的原则规定、排泥方式的原则规定。(9.2.29.2.6)9.2.6 9.2.6 预沉池应采用机械排泥。(新增)预沉池应采用机械排泥。(新增)补充了生物预处理的内容,对适用范围和使
10、用条件、人工填料生物预处理池、人工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选择、水力停留时间、曝气气水比以及颗粒填料生物滤池的颗粒粒径、厚度、滤速、气水比及冲洗强度等作了规定。(9.2.79.2.10 新增)9.2.7 9.2.7 生活饮用水原水的氨氮、嗅阈值、有机微污染物、藻含量生活饮用水原水的氨氮、嗅阈值、有机微污染物、藻含量较高时,可采用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池的设计,应以较高时,可采用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池的设计,应以原水原水试验的资料试验的资料为依据。进入生物预处理池的原水应具有较好的可为依据。进入生物预处理池的原水应具有较好的可生物降解性,水温宜高于生物降解性,水温宜高于5 5。第10页/共79
11、页 补充了预氧化的内容,包括氯预氧化、臭氧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9.2.119.2.13 新增)预氧化可能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引起水的致癌、致突变风险 氯预氧化 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卤代烃 臭氧预氧化 溴酸盐 美国水质标准 BrO3-10g/L WHO 25g/L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与原水中前体物浓度、消毒剂投加量、投加点、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研究表明:加氯点、氯碳比对三卤甲烷生成量均有影响 预沉池前 混合池 絮凝池 沉淀池 加氯量大,游离性余氯高,卤代烃浓度高 第11页/共79页 提出应通过试验,精确控制投加量的要求9.2.11 9.2.11 采用氯预氧化处理工艺时,采用氯预氧化处理工艺时,加氯
12、点和加氯量应合理确定加氯点和加氯量应合理确定,应,应尽量减尽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9.2.12 9.2.12 采用臭氧预氧化时,应符合本规范第采用臭氧预氧化时,应符合本规范第9.99.9相关条款的规定。相关条款的规定。9.2.13 9.2.13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略略)第12页/共79页 补充了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的内容,对适用条件、投加点、加注量、炭浆浓度以及防、集尘、防火等作了规定。9.2.14 9.2.14 原水在短时间内含较高浓度溶解性有机物、具有异臭异味时,原水在短时间内含较高浓度溶解性有机物、具有异臭异味
13、时,可采用粉末活性碳吸附。可采用粉末活性碳吸附。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并宜加于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并宜加于原水中,经过与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氯。原水中,经过与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氯。2 2 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宜为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宜为5 530mg/L30mg/L。3 3 湿投的粉末活性炭炭浆浓度可采用湿投的粉末活性炭炭浆浓度可采用5%5%10%10%(按重量计)。(按重量计)。4 4 粉末活性炭的贮藏、输送和
14、投加车间,应有防尘、集尘和防火设施。粉末活性炭的贮藏、输送和投加车间,应有防尘、集尘和防火设施。第13页/共79页9.3 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配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投配(1414条)关于混凝剂和助凝剂产品质量、品种选择的规定(9.3.1 条、9.3.2条)9.3.1 9.3.1 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新增、强条)(新增、强条)关于混凝剂投配方式、稀释搅拌、液体制备、投加浓度的规定(9.3.3 9.3.6条)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消除粉尘污染。提出9.3.3 9.3.3 混凝剂的投配混凝剂的投配宜宜采用液体投加方式。采用
15、液体投加方式。有条件的水厂,有条件的水厂,应应直接采用液体原料的混凝剂。直接采用液体原料的混凝剂。第14页/共79页 关于投加石灰的规定(9.3.6)关于计量和稳定加注量、加药间布置、加药间防腐措施、劳动保护措施、药剂贮存与堆放的规定。(9.3.79.3.13)9.3.7 投加混凝剂应采用计量泵加注,且应设置计量设备并采取稳定加注量的措施。混凝剂或助凝剂宜采用自动控制投加。9.3.13 9.3.13 混凝剂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混凝剂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宜按最大投加量的宜按最大投加量的7 715d15d计算。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计算。其周
16、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确定。(原(原 1530d)第15页/共79页9.4 混凝、沉淀和澄清混凝、沉淀和澄清(41条)条)关于混合方式的选择,增加了考虑水量变化的因素9.4.8 混合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处理水量的变化,一般可采用机械混合或水力混合。絮凝池形式取消了“穿孔旋流絮凝池”,增加了“栅条(网格)絮凝池”。规定了栅条(网格)絮凝池的布置、絮凝时间、竖井流速、过栅(网)流速、过孔流速、排泥设施等。9.4.14 设计栅条(网格)絮凝池时,宜符合下列要求(略)第16页/共79页 沉淀池形式取消了“同向流斜板沉淀池”,增加了“侧向流斜板沉淀池”。9.4.22 9.4.22 侧向流斜板沉淀池
17、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侧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斜板沉淀区的设计颗粒沉降速度、液面负荷斜板沉淀区的设计颗粒沉降速度、液面负荷宜通过试验或参照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0.160.160.3mm/s,0.3mm/s,液面负荷可采用液面负荷可采用6.06.012m12m3 3/(mm2 2.h.h),低温低浊水),低温低浊水宜采用下限值;宜采用下限值;2 2 斜板板距宜采用斜板板距宜采用8080100mm100mm;3 3 斜板倾斜角度宜采用斜板倾斜角度宜采用6060;4 4 单层斜板
18、板长不宜大于单层斜板板长不宜大于1.0m1.0m。澄清池形式取消了“悬浮澄清池”。第17页/共79页9 9 水处理水处理(共11节、239条)根据水质要求的提高,对设计指标和参数作了相应调整构筑物名称构筑物名称设计指标设计指标GBJ13-86GBJ13-86GB50013-2006GB50013-2006絮絮凝凝隔板絮凝隔板絮凝 絮凝时间絮凝时间(min)min)20203030 20 203030机械絮凝机械絮凝15152020 15 152020折板絮凝折板絮凝6 61515 12 122020栅条栅条(网格网格)絮凝絮凝 12 122020沉沉淀淀、澄澄清清平流沉淀平流沉淀沉淀时间沉淀时
19、间(h h)溢流堰溢流率溢流堰溢流率(m m3 3/m.d)/m.d)1 13 3 500 500 1.5 1.53.03.0 300 300 上向流斜管沉淀上向流斜管沉淀液面负荷液面负荷 (m m3 3/m/m2 2.h).h)斜管管径斜管管径 (mm)mm)9.0 9.011.011.0 25 253535 5.0 5.09.0 9.0 30 304040机械搅拌澄清池机械搅拌澄清池液面负荷液面负荷(mm/s(mmm/s(m3 3/m/m2 2.h).h)0.8 0.8 1.1 1.1 (2.9 (2.94.0)4.0)2.9 2.93.6 3.6 水力循环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 0.7 0
20、.7 1.0 1.0 (2.5 (2.53.6)3.6)2.5 2.53.2 3.2 脉冲澄清池脉冲澄清池 0.7 0.7 1.01.0 (2.5 (2.53.6)3.6)2.5 2.53.2 3.2 气浮池气浮池向下流速向下流速(mm/s)mm/s)1.5 1.5 2.52.5 1.5 1.52.0 2.0 第18页/共79页9.5 过滤过滤(45条)条)编写方式作了改动编写方式作了改动 由原来以池型顺序改为按滤速及滤料、配水配气系统、冲洗、配管(渠)集中编列,然后按池型顺序。一般规定 对滤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滤池型式、分格数、单格面积、滤料层厚度(L)与有效粒径(d10)之比、初滤水排放设
21、施等作了原则规定。(9.5.19.5.6)9.5.3 9.5.3 滤池的分格数,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和维护滤池的分格数,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除无阀滤池和虹吸滤池外不得除无阀滤池和虹吸滤池外不得少于少于4 4格。格。9.5.4 9.5.4 滤池的单格面积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滤后滤池的单格面积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滤后水收集及冲洗水分配的均匀性,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水收集及冲洗水分配的均匀性,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19页/共79页 增加了对滤料L/d10的规定9.5.
22、5滤料层厚度(L)与有效粒径(d10)之比(L/d10值):细砂及双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000;粗砂及三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250。增加了初滤池排放设施的规定9.5.6除滤池构造和运行时无法设置初滤水排放设施的滤池外,滤池宜设有初滤水排放设施。第20页/共79页9.5.7 9.5.7 滤池应按正常情况下的滤速设计,并以检修情况下的强制滤速校核。滤池应按正常情况下的滤速设计,并以检修情况下的强制滤速校核。注:正常情况系指水厂全部滤池均在进行工作;检修情况系指全注:正常情况系指水厂全部滤池均在进行工作;检修情况系指全部滤池中的一格或两格停运进行检修、冲洗或翻砂。部滤池中的一格或两格停运进行检修、冲洗或
23、翻砂。9.5.8 9.5.8 滤池滤速及滤料组成的选用,应根据进水水质、滤后水水质要求、滤池滤池滤速及滤料组成的选用,应根据进水水质、滤后水水质要求、滤池构造等因素,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滤池的运行经验确定,宜按表构造等因素,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滤池的运行经验确定,宜按表9.5.89.5.8采用。采用。根据水质提高的要求,对滤速、滤料进行了调整(附表)滤速及滤料组成第21页/共79页滤 料滤 速(m/h)m/h)GBJ13-86GBJ13-86GB50013-2006GB50013-2006单层细砂滤料正常8 810107 79 9 强制101014149 912 12 双层滤料
24、正常101014149 912 12 强制 14141818121216 16 三层滤料正常18182020161618 18 强制20202525202024 24 均匀级配滤料正常8 810 10 强制101013 13 第22页/共79页 增加了气水反冲的有关规定增加了气水反冲的有关规定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柄滤头配水、配气系统的使用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末期,V型滤池为代表的长柄滤头气水反冲滤池在国内普遍应用,并在技术上显示了优越性。部分内容由滤池气水冲洗设计规程(CECS50:1993)移入。对滤池配水、配气系统选用的原则、大、中阻力配水系统及小阻力配水、配气系统的开孔比、大
25、阻力配水系统的流速、长柄滤头配水、配气系统的流速等设计参数作了规定和调整。(9.5.12、9.5.13、9.5.15)配水、配气系统第23页/共79页9.5.12 滤池配水、配气系统,应根据滤池型式、冲洗方式、单格面积、配气配水的均匀性等因素考虑选用。采用单水冲洗时,可选用穿孔管、滤砖、滤头等配水系统;气水冲洗时,可选用长柄滤头、塑料滤砖、穿孔管等配水、配气系统。9.5.13(略)9.5.15 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应按冲洗气量、水量,并根据下列数据通过计算确定:1 配气干管进口端流速为1015m/s;(原5m/s左右)2 配水(气)渠配气孔出口流速为10m/s左右;3 配水干管进口端流速为1.
26、5m/s左右。4 配水(气)渠配水孔出口出口流速为11.5m/s。配水(气)渠顶上宜设排气管,排出口需在滤池水位以上。第24页/共79页 冲洗列出了各种滤池适宜的冲洗方式、冲洗强度、滤池工作周期等。滤池配管(渠)9.5.20 9.5.20 滤池应有下列管(渠),其管径(断面)宜根据表9.5.209.5.20所列流速通过计算确定。列出滤池各种管(渠)设计流速,补充了初滤水排放和输气管的流速第25页/共79页 取消了“移动罩滤池”,增加了“V型滤池”。普通快滤池、V型滤池、虹吸滤池、重力式无阀滤池9.5.26 V9.5.26 V型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型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2.0m2.0
27、m。9.5.27 9.5.27 滤层表面以上水深不应小于滤层表面以上水深不应小于1.2m1.2m。9.5.28 V9.5.28 V型滤池宜采用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型滤池宜采用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9.5.29 V9.5.29 V型滤池冲洗水的供应,宜用水泵。水泵的能力应按单格滤型滤池冲洗水的供应,宜用水泵。水泵的能力应按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9.5.30 V9.5.30 V型滤池冲洗气源的供应,并设置备用机组。型滤池冲洗气源的供应,并设置备用机组。第26页/共79页 9.5.31 V 9.5.31 V型滤池两侧进水槽的槽底配水孔口至中央排水
28、槽边缘的水平型滤池两侧进水槽的槽底配水孔口至中央排水槽边缘的水平距离宜在距离宜在3.5m3.5m以内,最大不得超过以内,最大不得超过5m5m。表面扫洗配水孔的预埋管纵。表面扫洗配水孔的预埋管纵向轴线应保持水平。向轴线应保持水平。9.5.32 V9.5.32 V型进水槽断面应按非均匀流满足配水均匀性要求计算确定,型进水槽断面应按非均匀流满足配水均匀性要求计算确定,其斜面与池壁的倾斜度宜采用其斜面与池壁的倾斜度宜采用4545 5050。9.5.34 9.5.34 反冲洗空气总管的管底应高于滤池的最高水位。反冲洗空气总管的管底应高于滤池的最高水位。9.5.33 V9.5.33 V型滤池的进水系统应设
29、置进水总渠,每格滤池进水应设可调型滤池的进水系统应设置进水总渠,每格滤池进水应设可调整高度的堰板。整高度的堰板。9.5.35 V9.5.35 V型滤池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的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型滤池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的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同格滤池所有滤头滤帽或滤柄顶表面在同一水平高程,其误差不得制同格滤池所有滤头滤帽或滤柄顶表面在同一水平高程,其误差不得大于大于5mm5mm。9.5.36 V9.5.36 V型滤池的冲洗排水槽顶面宜高出滤料层表面型滤池的冲洗排水槽顶面宜高出滤料层表面500mm500mm。第27页/共79页9.6 9.6 地下水除铁和除锰地下水除铁和除锰(1919条)
30、条)地下水除铁工艺选用中取消了曝气氧化法。地下水除铁工艺选用中取消了曝气氧化法。地下水除铁、锰工艺,原规定单级过滤适用于含铁量小于2.0mg/L、含锰量小于1.5mg/L,改为含铁量小于改为含铁量小于6.0mg/L6.0mg/L、含锰量小于1.5mg/L。原“除铁滤池”“除锰滤池”合并为“除铁、除锰滤池”,滤速滤速也由原610m/h和58m/h调整为5 57m/h7m/h。第28页/共79页9.7 9.7 除氟除氟(新增)除氟处理范围除氟处理范围 当原水氟化物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规定时,应进行除氟。(9.7.1)除氟处理方法和适用水质的规定除氟处理方法和适用水质的规定
31、饮用水除氟可采用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除氟工艺一般适用于原水含氟量110mg/L、含盐量小于10000mg/L、悬浮物小于5mg/L、水温530。(9.7.2)第29页/共79页混凝沉淀法规定了适用范围、混凝剂品种和投加量、工艺流程以及沉淀时间等。活性氯化铝法规定了滤料粒径、原水pH调整、滤池运行方式及滤速以及滤料厚度等。电渗析法规定了设备选型、倒极器操作方式、电极材质、设计流量、水压要求以及酸洗周期等。反渗透法规定了装置组成、预处理以及设备布置要求等。第30页/共79页9.8 消毒(29条,强条11条)增加了关于消毒剂残留浓度和消毒副产物控制的规定:9.8.4消
32、毒剂的设计投加量宜通过试验或根据相似条件水厂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出厂水消毒剂残留浓度和消毒副产物应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增加了CT值控制的规定:9.8.5消毒剂与水要充分混合接触。接触时间应根据消毒剂种类和消毒目标以满足CT值的要求确定。第31页/共79页消毒接触增加了“当有条件时,可单独设立消毒接触池”。对消毒设备选用修改为9.8.10净水厂宜采用全真空加氯系统,氯源切换宜采用自动压力切换,真空调节器安装在氯库内。加氯机宜采用自动投加方式,水射器应安装在加氯投加点处。第32页/共79页增加了加氨系统设计的规定9.8.13 加氨系统的设计可根据净水厂的工艺要求采用压力投加或真空投
33、加方式。压力投加设备的出口压力应小于0.1MPa;真空投加时,为防止投加口堵塞,水射器进水要用软化水或偏酸性水,并应有定期对投加点和管路进行酸洗的措施。氯(氨)库的固定储存量由原“1530d”改为“715d”。对用氨安全的要求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增加了二氧化氯消毒的规定,包括二氧化氯制备方法、有效接触时间、设计布置、原料最大贮存量及安全要求等。第33页/共79页9.9 臭氧净水(新增内容)包括一般规定、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臭氧气体输送管道、臭氧接触池、臭氧尾气消除装置。一般规定对臭氧设计内容、加注位置、加注率、尾气处理及材质要求作相应规定。气源装置对气源类型、气体质量、设计工况、设备选用、布
34、置要求等作了规定。第34页/共79页臭氧发生装置对发生装置组成、设备备用、装置位置、布置要求、用电设备等作了规定。臭氧气体输送管道对设计输气量、材质、敷设要求等作了规定。臭氧接触池对接触池个数、接触时间确定以及池型布置作了规定,并分别列出了预臭氧和后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参数和布置要求。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对消除装置组成、消除方式、设计气量、设置位置等作了规定。第35页/共79页9.9.1 9.9.1 臭氧净水设施的设计应包括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臭氧臭氧净水设施的设计应包括气源装置、臭氧发生装置、臭氧气体输送管道、臭氧接触池以及臭氧尾气消除装置。气体输送管道、臭氧接触池以及臭氧尾气消除装置。9.9.
35、2 9.9.2 臭氧投加位置应根据净水工艺不同的目的确定:臭氧投加位置应根据净水工艺不同的目的确定:1 1 以去除溶解性铁和锰、色度、藻类,改善臭味以及混凝条件,以去除溶解性铁和锰、色度、藻类,改善臭味以及混凝条件,减少三氯甲烷前驱物为目的的预臭氧,宜设置在混凝沉淀减少三氯甲烷前驱物为目的的预臭氧,宜设置在混凝沉淀(澄清澄清)之之前;前;2 2 以氧化难分解有机物、灭活病毒和消毒或与其后续生物氧化处以氧化难分解有机物、灭活病毒和消毒或与其后续生物氧化处理设施相结合为目的的后臭氧,宜设置在过滤之前或过滤之后。理设施相结合为目的的后臭氧,宜设置在过滤之前或过滤之后。一般规定 规定了臭氧净水设施的设
36、计内容、投加位置、投加率、尾气消除、防腐等要求第36页/共79页9.9.3 9.9.3 臭氧投加率宜根据待处理水的水质状况并结合试验结果确臭氧投加率宜根据待处理水的水质状况并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也可参照相似水质条件下的经验选用。定,也可参照相似水质条件下的经验选用。9.9.4 9.9.4 臭氧净水系统中必须设置臭氧尾气消除装置。臭氧净水系统中必须设置臭氧尾气消除装置。9.9.5 9.9.5 所有与臭氧气体或溶解臭氧的水体接触的材料必须耐臭氧所有与臭氧气体或溶解臭氧的水体接触的材料必须耐臭氧腐蚀。腐蚀。第37页/共79页9.9.6 臭氧发生装置的气源可采用空气或氧气。所供气体的露点应低于-60C,
37、其中的碳氧化合物、颗粒物、氮以及氩等物质的含量不能超过臭氧发生装置所要求的规定。9.9.7 气源装置的供气量及供气压力应满足臭氧发生装置最大发生量时的要求。9.9.8 供应空气的气源装置中主要设备应有备用。气源装置 规定了气源品种及气源质量、供气量及供气压力、设备备用、气源装置形式、设置条件、位置、贮量等设计原则。第38页/共79页9.9.9 供应氧气的气源装置可采用液氧贮罐或制氧机。9.9.10 液氧贮罐供氧装置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当地的液氧供应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不宜少于最大日供氧量的3d用量。9.9.11 制氧机供氧装置应设有备用液氧贮罐,其备用液氧的贮存量应满足制氧设备停运维护或故障检修时的
38、氧气供应量,不应少于2d的用量。第39页/共79页9.9.12 气源品种及气源装置的型式应根据气源成本、臭氧的发生量、场地条件以及臭氧发生的综合单位成本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9.9.13 供应空气的气源装置应尽可能靠近臭氧发生装置。9.9.14 供应氧气的气源装置应紧邻臭氧发生装置,其设置位置及输送氧气管道的敷设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的有关规定。9.9.15 以空气或制氧机为气源的气源装置应设在室内;以液氧贮罐为气源的气源装置宜设置在露天,但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应有降噪措施。第40页/共79页9.9.16 臭氧发生装置应包括臭氧发生器、供电及控制设备、冷却设备以及臭
39、氧和氧气泄漏探测及报警设备。9.9.17 臭氧发生装置的产量应满足最大臭氧加注量的要求,并应考虑备用能力。9.9.18 臭氧发生装置应尽可能设置在离臭氧接触池较近的位置。当净水工艺中同时设置有预臭氧和后臭氧接触池时,其设置位置宜靠近用气量较大的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装置必须设置在室内。设备的布置应考虑有足够的维护空间。室内应设置必要的通风设备或空调设备,满足臭氧发生装置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要求。9.9.19 9.9.19 在设有臭氧发生器的建筑内,其用电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在设有臭氧发生器的建筑内,其用电设备必须采用防爆型。臭氧发生装置 基本组成及设计要求第41页/共79页9.9.20 输送臭氧气体
40、的管道直径应满足最大输气量的要求。管材应采用不锈钢。9.9.21 埋地的臭氧气体输送管道应设置在专用的管沟内,管沟上应设活动盖板。在气候炎热地区,设置在室外的臭氧气体管道宜外包隔热材料。臭氧气体输送管道 管材、管径、设置的基本要求第42页/共79页9.9.22 臭氧接触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9.9.23 臭氧接触池的接触时间,应根据不同的工艺目的和待处理水的水质情况,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9.9.24 臭氧接触池必须全密闭。池顶应设置尾气排放管和自动气压释放阀。池内水面与池内顶宜保持0.50.7m距离。臭氧接触池 池数、接触时间、构造、设置、设计参数的规
41、定第43页/共79页9.9.25 臭氧接触池水流宜采用竖向流,可在池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竖向导流隔板。导流隔板顶部和底部应设置通气孔和流水孔。接触池出水宜采用薄壁堰跌水出流。9.9.26 预臭氧接触池宜符合下列要求:1 接触时间为25min左右;2 臭氧气体宜通过水射器抽吸后注入设于进水管上的静态混合器,或通过专用的大孔扩散器直接注入到接触池内。注入点宜只设1个;3 抽吸臭氧气体水射器的动力水不宜采用原水;4 接触池设计水深宜采用46m。5 导流隔板间净距不宜小于0.8m。6 接触池出水端应设置余臭氧监测仪。第44页/共79页9.9.27 后臭氧接触池宜符合下列要求:1 接触池由二到三段接触室串联
42、而成,由竖向隔板分开。2 每段接触室由布气区和后续反应区组成,并由竖向导流隔板分开。3 总接触时间应根据工艺目的确定,宜控制在615min之间,其中第一段接触室的接触时间宜为2min。4 臭氧气体宜通过设在布气区底部的微孔曝气盘直接向水中扩散,气体注入点数与接触室的设置段数一致。5 曝气盘的布置应能保证布气量变化过程中的布气均匀,其中第一段布气区的布气量宜占总布气量的50左右。6 接触池的设计水深宜采用5.56m,布气区的深度与长度之比宜大于4。7 导流隔板间净距不宜小于0.8m。8 接触池出水端必须设置余臭氧监测仪。第45页/共79页9.9.28 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应包括尾气输送管、尾气中臭氧
43、浓度监测仪、尾气除湿器、抽气风机、剩余臭氧消除器,以及排放气体臭氧浓度监测仪及报警设备等。9.9.29 臭氧尾气消除宜采用电加热分解消除、催化剂接触催化分解消除或活性炭吸附分解消除等方式,以氧气为气源的臭氧处理设施中的尾气不应采用活性炭消除方式。臭氧尾气消除装置 基本组成及剩余臭氧消除方式的规定第46页/共79页9.9.30 臭氧尾气消除装置设计气量应与臭氧发生装置的最大设计气量一致。抽气风机宜设有抽气量调节装置,并可根据臭氧发生装置的实际供气量适时调节抽气量。9.9.31 电加热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可设在臭氧接触池池顶,也可另设它处。装置宜设在室内,室内应有强排风措施,必要时应加设空调设备。9.
44、9.32 催化剂接触催化和活性炭吸附的臭氧尾气消除装置宜直接设在臭氧接触池池顶,且露天设置。第47页/共79页9.10 活性炭吸附 (新增内容)包括一般规定和主要设计参数。一般规定对原水适用条件、炭池进水浊度、设计参数确定、活性炭性能以及炭池的防腐等作了规定。主要设计参数对过滤方式、接触时间、空床流速、冲洗要求、失效炭的运出和新炭补充等作了规定。第48页/共79页I 一般规定9.10.1活性炭吸附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宜用于经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某些有机、有毒物质含量或色、臭、味等感官指标仍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的净水处理。(原水适用条件)9.10.2炭吸附池的进水浊度应小于1NTU。(
45、炭池进水浊度)活性炭吸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截留悬浮固体。正常情况下,经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后将进水浊度降至1NTU以下进炭池吸附,避免造成炭床堵塞,缩短吸附周期。第49页/共79页9.10.3 活性炭吸附池的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炭吸附池的运行经验确定。关于炭吸附池设计参数确定的一般要求(试验或运行经验)。9.10.4 活性炭应具有吸附性能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和再生后性能恢复好等特性。采用煤质颗粒活性炭时,可按表9.10.4选用。关于活性炭规格及性能的规定。活性炭的选择需通过动态中试规模试验。活性炭性能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7701.4一级品以上要
46、求规定。第50页/共79页规规 格格粒径范围粒径范围(mm)2.52.51.251.251.00.4和IR 6时,应通过试验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酸化处理工艺;当IL 9时,宜加碱处理。侵蚀性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5mg/L时,可采用曝气法去除。(9.11.1)第63页/共79页10.1 一般规定 对排泥水处理水质要求、规模确定、干泥量计算、处理废水回用等作了规定: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后排入河道、沟渠等天然水体的水质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0.1.2)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应按满足全年75%95%日数的完全处理要求确定。(10.1.3)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设计处理的干泥量可按下
47、列公式计算:(10.1.4)10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新增)(新增)(共6节、71条)第64页/共79页10.1 一般规定 排泥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废水,经技术经济比较可考虑回用或部分回用。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不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2 回流水量尽可能均匀;3 回流到混合设备前,与原水及药剂充分混合。若排泥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废水不符合回用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经处理后回用。(10.1.5)10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新增)(新增)第65页/共79页10.2 工艺流程 对工序构成、选择、上清液或滤液的回用作了规定: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水厂所处社会环境、自然
48、条件及净水工艺确定,一般由调节、浓缩、脱水及泥饼处置四道工序或其中部分工序组成。(10.2.1)调节、浓缩、脱水及泥饼处置各工序的工艺流程选择(包括前处理方式)应根据总体工艺流程及各水厂的具体条件确定。(10.2.2)当浓缩池上清液及脱水机滤液回用时,浓缩池上清液可流入排水池或直接回流到净水工艺,但不得回流到排泥池;脱水机滤液宜回流到浓缩池。(10.2.6)10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新增)(新增)第66页/共79页10.3 调节 对排泥水系统调节设施设置作了原则规定: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排水池和排泥池。一般应采用分建;但当排泥水送往厂外处理,且不考虑废水回用,或排泥水处理系统规模
49、较小时,可采用合建。(10.3.1)对排水池和排泥池(包括浮动槽排泥池及综合排泥池)调节容积的确定、水泵设置、上清液收集及扰流设施等作了规定。10.4 浓缩 对排泥水处理的浓缩方式、浓缩泥水含固率、固体通量以及浓缩池设计要点作了规定。1010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新增)(新增)第67页/共79页10.5 脱水 对泥渣脱水方式及脱水机械选型作了规定。对脱水系统设计作了相关规定(10.5.310.5.13)。对板框压滤机和离心脱水机的参数选择和设备布置作了规定(10.5.1410.5.23)。对干化场的设计参数及布置要求作了规定(10.5.2410.5.30)。1010 净水厂排泥水
50、处理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新增)(新增)第68页/共79页 泥渣脱水一般宜采用机械脱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干化场。(10.5.1)脱水机械的选型应根据浓缩后泥水的性质、最终处置对脱水泥饼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一般可采用板框压滤机、离心脱水机,对于一些易于脱水的泥水,也可采用带式压滤机。(10.5.2)10.6 泥饼处置和利用 对脱水后泥饼的处置和利用作了原则规定(10.6.110.6.5)。第69页/共79页11.1 一般规定 规定了检测与控制的主要设计原则。11.2 在线检测 规定了给水系统中各单元、主要构筑物及主要设备的在线检测项目。11.3 控制 提出水源地、不同规模水厂及泵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