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85119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学位与学问”素材运用指导及范文点评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清华国学院刚成立时,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摇头道:“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就这样,当时既无名望、又无著作、也无学位的“三无学者陈寅恪,被聘任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寅恪非常博学,他学贯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课,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成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至于陈寅恪为什么没有学位,除寅恪的侄子曾经问

2、过他本人:“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梁启超、曹云祥和陈寅恪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三位学者各有性格:陈寅恪一心治学、看轻学位;梁启超胸襟开阔、力荐人才;曹云祥作为清华校长,重视学位但又不拘一格。“班级讨论会”是写作本文的具体情境,考生可以在三位学者中选择一位,以发言稿的形式谈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在具体写作时,可以一人为主着重论述

3、,适当联系另外两位学者,在彼此观点的对比衬托中,相得益彰。立意角度一:抛开桎梏,潜心学术。在陈寅恪的眼里,真理和学识才是最可贵的,也是一个人真正值得花时间去追求的,而不能为了求得一个学位而被束缚住,失去遨游学海的自由。 陈寅恪为追求学问而读书、为发扬真理而读书,并不在乎学历、著作等这些一般学者用来装点门面的“附属品”。反观当今一些学者功利化的读书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陈寅恪先生可谓学者典范。选材小贴士:陈寅恪先生讲课有“四不讲”原则:前人讲过的不讲、今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正因为陈寅恪先生的这股做学问的劲儿,以及对自我的坚持,才能成为一代国

4、学大师。立意角度二:襟怀开阔、眼光不凡。梁启超不用学位和著作来衡量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力荐当时的“三无”学者陈寅恪,显示出他开阔的襟怀和不凡的眼光。选材小贴士:钱锺书是举世公认的大学者,但他谦逊宽容,具有海不择流、有容乃大的宽广襟怀。他对后辈学人的关怀、提携和奖勉,让很多人铭记终生。立意角度三:平衡好学习的“博”与“专”。陈寅恪成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既要追求学习的深度,也要注意学问的广度,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一隅,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概不问也不知,这样才能在学业上获得更深的造诣。选材小贴士:胡适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他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

5、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高分素材素材一金克木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被誉为“燕园四老”之一,但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论文凭,不过是小学毕业而已。不过金克木自己更为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自学的精神与动力。后来,金克木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拜名师,勤奋自学。他白天在借书台和书库之间生活,晚上再仔细读借回来的书,最终成为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并称的“未名四老”。素材二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了大量的优秀著作,但每当作品出版时她都不肯像其他的作者那般忙碌奔波于开签售会、接受采访为自己的作品宣传,而是一心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对于她来说,这

6、些形式与名利都是虚的,他人的追捧与认可于她而言都是虚的,她只希望自己能够写出真正有重量、有质量的文字。例文立学立心 无问西东 李思忞张潮在幽梦影中打过一个饶有意趣的比方: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句话固然可以为读书所得作喻,又何妨用以形容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和姿态呢?一则民国时期的故事,让我不免遐思,梁先生唯才是举的博大胸怀和曹校长不拘一格纳人才的开拓精神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陈寅恪先生淡淡的一句话将其一生重真知、轻浮名,立学立心、无问西东的治学态度展露无遗,如果说大部分的人还处在隙中窥月和庭中望月阶段,那陈先生显然已经是在

7、台上玩月了。名望、著作与学位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人学识的见证,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这些外在的凭证是否应该成为衡量学识的唯一标准,答案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人读书究竟是为了捧起金钥匙、拿到敲门砖,获得通往高阶世界的通行证,还是为了追求真知本身?我想前者无可非议,但后者更让人肃然起敬。更何况,陈寅恪先生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位纯粹的学者挣脱外在的桎梏,以本心治学,方才海纳百川,厚积薄发。而这样的“三无”学者却依然可以依靠自己本身的学识让同行折服,让用人者认可,让世人敬服。但很显然,这种台上玩月的潇洒,需要淡泊名利的洒脱、专注自我的底气和静水流深的智慧。这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的才女杨绛先生,她修身立言,一生淡

8、泊名利,与陈寅恪先生如出一辙。反观现在,社会上时有“大师”昙花一现,或一朝成名就醉心名利、鲜有佳作,或言行失德、为众诟病,无不因为名所累、为利所惑。他们不仅辜负了自身天赋和学问,而且毁己清白,终为人所弃。这与“读书养德、立身立学”的治学真谛不是背道而驰吗?一个人获得怎样的学历、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只是读书学习的小目标,而在博览群书、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过程中,以理想之志、爱国之志、奋进之志,实现“求真、悟道、益世”,成为能完善自我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才应该是读书学习的大志向。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来追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评点:文章以张潮的名言为由头,层层推进,引经据典,深刻地论述观点。同时,结合时代现象引读者思考,展现了作者的胸襟与气度。文章笔调从容,论证有力,语言有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