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读出词的气势。2.品读作者梦境之中战争场景的描绘,想象画面,了解词人笔下豪壮的战斗生活。3.体会词中“壮”的内涵,感受词人报国的雄心和深沉的爱国情,体悟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怆之情。二、教学重点:对梦境中战场以及壮志难酬词句的赏析,背诵并默写全词。三、教学难点:感受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壮心境。四、教学过程1.序:读懂题目,趣味入境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唐有李白,宋有苏轼,好多大诗人都爱喝酒,风花雪月时助兴,飘摇失意时寻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也不例外,他对酒那叫一个爱得深沉,很多名句都是在酒后写作的。
2、比如: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何以解愁,唯有杜康。一杯酒,能怡情,也能遣忧;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建功立业心怀天下,或寄情山水潇洒自在,种种人间滋味,悲欢离合,都融化在一杯酒里。 今天,就我们端起辛弃疾的这杯酒,去品一品他的满腔情怀。方法点拨:读诗词,一般要做到四点:一是读懂题目,二是读准字音和读好节奏,三是读明诗意,四是读懂情感。解题:我们首先要读懂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学们读了题目之后有没有什么发现
3、或者疑问呢?点拨:(1)破阵子:出示 ppt,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名。出自破阵乐,是唐开国时所创的大型舞曲,声容激壮。(2)陈同甫:出示 ppt,陈同甫,即陈亮,辛弃疾好友,晚辛弃疾几年出生,亦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自称“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主和派打击。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也都有共同的心愿收复北方失地,抗敌救国。鹅湖笔会后,两人经常以诗词互赠互答,畅谈世事,这首词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3)壮词:课下注释,雄壮的词。2.第一章 感情诵读,涵咏入境怎样才能读好这首雄壮的词呢?(有气势,声音洪亮,铿
4、锵有力。)要做到这样,先要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出示PPT,请大家听朗读,跟读2遍。3.第二章 画面再现,联想入境(1)明确内容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战争战斗。吹角,营地,麾下,塞外,点兵,的卢,弓。小结:词人通过这些意象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秋日之战。(2)想象画面作者用极富想象力的笔墨,细致地表现了战争中的各种场面。请仿照示例,给作者描写的场面起个小标题:示例:挑灯看剑闻角梦回连营分炙军中奏乐沙场点兵疆场驰骋沉痛慨叹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挑灯看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闻角梦回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连营分炙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军中奏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沙场点
5、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疆场驰骋(冲锋陷阵)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只好沉痛慨叹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诗词的学习更可贵的是加上我们的想象,融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下面我们用以下句式再深入地体会这首壮词。读了词中的“_”,我仿佛看到了“_”,我仿佛听到了“_”,我感受到了“_”。示例:读了“沙场秋点兵”,我仿佛看到了一面面战旗在秋风中飘扬,一列列士兵昂首挺胸,整装待发,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我感受到了将士们意气风发的态势,誓死报国的决心。这种雄壮的战斗情景是词人眼前的情境吗?明确:是梦境,一“醉”一“梦”,表明词人陷入了回忆。这梦里,有无比真实的军
6、营生活、有冲锋陷阵的战斗场面。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4. 第三章 个性解读,品鉴入境(1) “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辛弃疾?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交流:“醉里挑灯看剑”,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醉”“挑”“看”,我仿佛看到作者独自一人在昏暗的孤灯下,醉中抚弄着那把尘封已久的宝剑。夜不能寐,因他渴望着驰骋沙场,抗金复国。你认为作者真的喝醉了吗?交流:表面上看,是作者喝醉酒了,但作者更多的是心醉了,表达的是无法实现志向的无奈。有句话叫“借酒消愁”,他喝酒就是为了解愁。解何愁?壮志难酬的“愁”,报国无门的“愁”。助读资料(PPT):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
7、个时期:22岁前,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五十轻骑袭入五万人马的金军大营,擒叛徒张安国,南归后任江阴签判。23岁至42岁,南归为官,坚持抗战,终被罢免职务,退居带湖。乾道元年(1165年)上美芹十论,六年作九议,论述自己政治、经济、军事主张。42岁,被弹劾,退居带湖(今江西上饶地区),自号“稼轩”。开禧元年降职,三年(1207年)病逝。辛弃疾终年壮志不展、积愤难平,只好常常醉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解愁是他嗜酒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了却君王天下事”。(2) “可怜白发生”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已经老了吗?明确:第一,作
8、者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作者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作者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第四,作者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作者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在,却尚未实现。辛弃疾正当领军打仗收复失地的壮年,却只能在农村消遣时光。报国欲死无战场。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这首词有着作者怎么样复杂的情感?(无奈、郁闷,还有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感叹。一句“可怜白发生”,
9、将辛弃疾从梦中的雄壮威武拉回到了“哀怜”的现实。)辛弃疾的心境有谁能解呢?唯有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了。像辛弃疾这样满腔抱负立志报国的人,在当时还有没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结语:纵观整个南宋时期的文人,他们身上都有那种浓烈的爱国热情。辛弃疾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回到他的孤灯旁,我们仍然能感觉到这颗不甘寂寞,永不沉沦的爱国之心!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仿佛只为那鼓声的召唤,时刻汹涌的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也正是此词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也做一场梦,梦里遇到双鬓花白的辛弃疾,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梦境写下来,描绘当时的场景与对话,300字左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