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施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pdf(1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 页共 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联合发布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0112001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20010720 发布 发布 20020101 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第 2 页共 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 50011200
2、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2002 年 1 月 1 日 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 2001 北 京 第 3 页共 3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01156 号 根据我部 关于印发 1997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 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0112001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1.0.21.0.43.1.1
3、3.1.33.3.13.3.23.4.13.5.23.7.13.8.13.9.13.9.24.1.6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55.4.15.4.26.1.26.3.36.3.86.4.37.1.27.1.57.1.87.47.2.77.3.17.3.37.3.57.4.17.4.47.5.37.5.48.1.38.3.18.3.68.4.28.5.110.1.310.2.510.3.312.1.212.1.512.2.112.2.9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 1 号)
4、于 2002 年 12 月 31 日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1 年 7 月 20 日 第 4 页共 4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前前 言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 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
5、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 13 章 11 个附录 主要修订内容是:调整了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提出了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求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特征周期分区修改了建筑场地划分液化判别地震影响系数和扭转效应计算的规定增补了不规则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结构抗震分析楼层地震剪力控制和抗震变形验算的要求改进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底部框架房屋的抗震措施增加了有关发震断裂桩基混凝土筒体结构钢结构房屋配筋砌块房屋非结构等抗震设计的内容以及房屋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的规定还取消了有关单排柱内框架房屋中型砌块房屋及烟囱水塔等构筑
6、物的抗震设计规定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013E-mail:)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7、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新疆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勘 第 5 页共 5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察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云南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主要起草人:徐正忠 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王迪民 王彦深 王骏孙 韦承基 叶燎原 刘惠珊 吕西林 孙平善 李国强 吴明舜 苏经宇 张前国 陈 健 陈富生 沙 安 欧进萍 周炳章 周锡元 周雍年 周福霖 胡庆昌 袁金西 秦 权 高小旺 容
8、柏生 唐家祥 徐 建 徐永基 钱稼茹 龚思礼 董津城 赖 明 傅学怡 蔡益燕 樊小卿 潘凯云 戴国莹 第 6 页共 6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目目 次次 1 总 则.10 2 术语和符号.11 2.1 术 语.11 2.2 主 要 符 号.11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4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14 3.2 地 震 影 响.14 3.3 场地和地基.15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15 3.5 结 构 体 系.17 3.6 结 构 分 析.18 3.7 非结构构件.19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9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1
9、9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20 4 场地地基和基础.21 4.1 场 地.21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23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24 4.4 桩 基.28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1 5.1 一 般 规 定.31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34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39 5.4 截面抗震验算.40 5.5 抗震变形验算.41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44 6.1 一 般 规 定.44 第 7 页共 7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6.2 计 算 要 点.48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2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0、.56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9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0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0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62 7.1 一 般 规 定.62 7.2 计 算 要 点.65 7.3 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69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2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4 7.6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6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77 8.1 一 般 规 定.77 8.2 计 算 要 点.78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3 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6 8.5 钢框架-
11、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7 9 单层工业厂房.90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90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98 9.3 单层砖柱厂房.100 10 单层空旷房屋.105 10.1 一 般 规 定.105 10.2 计 算 要 点.105 10.3 抗震构造措施.106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108 11.1 村镇生土房屋.108 11.2 木结构房屋.109 11.3 石结构房屋.109 第 8 页共 8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11 12.1 一般规定.111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112 12.3 房屋消能减震
12、设计要点.116 13 非结构构件.119 13.1 一 般 规 定.119 13.2 基 本 计 算 要 求.119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121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123 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125 附录 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141 附录 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142 C.1 一般要求.142 C.2 预应力框架结构.142 附录 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144 D.1 一般框架梁柱节点.144 D.2 扁梁框架的梁柱节点.145 D.3 圆柱框架的梁柱节点.
13、146 附录 E 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要求.147 E.1 矩形平面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楼板设计要求.147 E.2 筒体结构转换层抗震设计要求.147 附录 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149 F.1 一般要求.149 F.2 计算要点.150 F.3 抗震构造措施.151 附录 G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154 附录 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157 H.1 基本自振周期的调整.157 H.2 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的调整系数.157 H.3 吊车桥架引起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159 第 9 页共 9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
14、-2001 附录 J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纵向抗震验算.160 J.1 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160 J.2 柱间支撑地震作用效应及验算.162 J.3 柱间支撑端节点预埋件的截面抗震验算.162 附录 K 单层砖柱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164 附录 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166 L.1 隔震设计的简化计算.166 L.2 砌体结构的隔震措施.168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171 第 10 页共 10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1 总 总 则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
15、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 和 9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9
16、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8 度9 度简称为6 度7 度8 度9 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颁发的文件(图件图件)确定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 11
17、页共 1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和符号 2.1 术 术 语语 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 设计地震动参数 design parameters
18、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2.1.5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6 设计特征周期 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2.1.7 场地 site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 1.0
19、km2的平面面积 2.1.8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9 抗震措施 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10 抗震构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2 主 主 要要 符符 号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第 12 页共 1
20、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k风荷载标准值 SE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应力和变形)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k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M弯矩 N轴向压力 V剪力 p基础底面压力 侧移 楼层位移角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K结构(构件)的刚度 R结构构件承载力 ffkfE各种材料强度(含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标准值和抗震设计值 楼层位移角限值 2.2.3 几何参数 A构件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 B结构总宽度 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21、L结构(单元)总长度 a距离 ss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最小距离 b构件截面宽度 d土层深度或厚度钢筋直径 h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 l构件长度或跨度 t抗震墙厚度楼板厚度 2.2.4 计算系数 第 13 页共 13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GrErw作用分项系数 r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算系数 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 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y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 配筋率比率 构件受压稳定系数 组合值系数影响系数 2.2.5 其他 T结构自
22、振周期 N贯入锤击数 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 X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x 方向相对位移)Y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y 方向相对位移)n总数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 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ji转角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转角方向相对位移)第 14 页共 14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乙类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丁类
23、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 甲类建筑地震
24、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当为 9 度时度时应符合比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应符合本地
25、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当为 9 度时度时应符合比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
26、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度时不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2 地 地 震震 影影 响响 3.2.1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本规范第 1.0.5 条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征 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 3.2.2 的规 第 15 页共 15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
27、B 50011-2001 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和 8 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表表 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0.15)g 0.20(0.30)g 0.40g 注g 为重力加速度 3.2.3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规范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对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 0.35s0.40s 和 0.4
28、5s 采用 注:本规范一般把设计特征周期简称为特征周期 3.2.4 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 A 采用 3.3 场地和地基 场地和地基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乙丙类
29、建筑丙类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 建筑场地为 I 类时类时甲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3.3 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30、9 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3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第 16 页共 16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3.4.2
31、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当存在表 3.4.2-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 3.4.2-2 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符合本章第 3.4.3 条的有关规定 表表 3.4.2-1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扭转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 30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
32、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 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表 3.4.2-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除顶层外 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3.4.3 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
33、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 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2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 的增大系数 2)楼
34、层承载力突变时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第 17 页共 17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的 65%3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本条 12 款的要求 3.4.4 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应分别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3.4.6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35、3.5 结 结 构构 体体 系系 3.5.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
36、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5.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 3.5.4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4 钢
37、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第 18 页共 18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3.5.5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3.5.6 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结构的稳定性 3.6 结 结 构构 分分 析析 3.6.1 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
38、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 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6.3 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 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3.6.4 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
39、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6.5 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3.6.6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2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第 19 页共 19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4 所有计算机计
40、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3.7 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 3.7.1 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应进行抗震设计 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7.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7.5 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 3.7.6
41、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3.8.1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89 度的建筑度的建筑 3.8.2 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 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本规范第 1.0.1 条的规定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结构材料与施工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
42、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 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
43、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柱节点核芯区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不应低于 C30构造柱构造柱芯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 C20 2)抗震等级为一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钢筋 第 20 页共 20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
44、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钢材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且伸长率应大于 20%3)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3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 级和 HRB335 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 HRB335HRB400 和 HPB235 级热
45、轧钢筋 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的规定 2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 度时不宜超过 C608 度时不宜超过 C70 3 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 Q235 等级 BCD 的碳素结构钢及 Q345 等级 BCDE 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3.9.5 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 当钢板厚不小于 40mm 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受拉试件板厚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
46、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0313关于 Z15 级规定的容许值 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3.10.1 抗震设防烈度为 789 度时高度分别超过 160m120m80m 的高层建筑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 第 21 页共 2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4 场地 场地地基和基础地基和基础 4.1 场 场 地地 4.1.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 4.1.1 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
47、险的地段 表表 4.1.1 有利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危险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4.1.2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3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
48、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 1/3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 3个 2 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 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 10 层且高度不超过 30m 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 4.1.3 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 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第 22 页共 2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表表 4.1.3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
49、切波速范围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土的类型 岩土名称和性状 土层剪切波 速范围(m/s)坚硬土或岩石 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 s500 中硬土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200 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500s250 中软土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 的填土可塑黄土 250s140 软弱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 的填土流塑黄土 s140 注fak为由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s为岩土剪切波速 4.1.4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 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 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4.1.5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dse/0=(4.1.5-1)=nisiidt1)/(4.1.5-2)式中 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 20m 二者的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 i 土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