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逐题解析)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逐题解析)_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逐题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逐题解析)(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
2、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
3、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
4、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
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
7、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命题规律】 1.选材特点: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选文仍以唐诗、宋诗为主。提升品德修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映射时代主题,如倡导劳动等。
8、 2.考查内容:考点分布较为均衡,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选择题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判断、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等为主要设题点。间答题设问具体,考查角度明确;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探情境。 3.命题预测与备考:重点关注唐诗、宋诗,不局限于名人的作品,要关注映射时代主流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络,包括常见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对考纲中推荐背诵的诗歌了然于心。 典型示例 (2022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禅定寺阁 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东京杨柳
9、陌,少别已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梵宇”就是“佛寺”,首联写禅定寺阁高耸入云、俯瞰八方的气势。 B“开襟”,写诗人登阁劳累,坐下休息时顿感心胸开阔的那种感觉。 C颈联写诗人远远望见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带有想象。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离开已有一定时间的洛阳,“柳”这一意象有离别之意。 2谈一谈首联“出”字、颔联“拂”字的妙处。 【答案】1C 2“出”,“超出,高出”的意思,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拂”,“擦拭,拂去”的意思,挥手拂去云烟,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10、。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带有想象”错误。诗人登上高耸入云的禅定寺阁,远远望见了青山之外的函谷关和夕阳下的昆明池,并不是想象。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出”,在这里是“超出,高出”的意思,诗句“梵宇出三天”的意思是“禅定寺阁都高出了三天”,说明禅定寺阁比三天还要高,突出了禅定寺阁的高,形象的描绘了禅定寺阁的高耸入云。“拂”,在这里是“擦拭,拂去”的意思,诗句“挥手拂云烟”的意思是“挥手都能把云烟拂去”,诗人在这里拂去的不仅仅云烟,而是心中的不快,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壮阔的景象,一扫心中的不快,顿时心胸开阔。 (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
11、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核心,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建都今南京。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陈后主建造的两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题目一样,均围绕“台城”展开,借台城的风景和六朝的灭亡抒发感慨。 B韦诗说柳“无情”,移情于景,因为六朝无论兴盛还是衰亡,杨柳仍绿遍长堤。 C刘诗第
12、三句是转笔,一个“成”字是全诗的转折点,生发出繁华成空的慨叹。 D韦诗与刘诗都写出了台城之草茂密繁盛的特点,借此暗示了两位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2两首台城均怀古论今,引人思索,但其着眼点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 2韦诗着眼于描写台城现在的春景。将六朝的逝去与眼前的春景相对照,领悟到很多事物总会无情地消逝,而有些事物总会年复一年地再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隐含着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国运的担忧。刘诗着眼于分析六朝逝去的原因。诗人认为,这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于帝王的生活太奢华,只懂享受,不精于治国。“只缘一曲后庭花”是作者对六朝灭亡原因的经典概括,面对“万户千门成野草”的悲
13、惨结局,作为士大夫的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追寻其原因,实属难得,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韦诗与刘诗都写出了台城之草茂密繁盛的特点,借此暗示了两位诗人对未来的希望”错误。韦诗中“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是说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因此韦诗中的“江草”
14、茂盛是反衬六朝的衰亡。刘诗中“万户千门成野草”是说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与前文“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豪华奢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心生悲凉。两首诗均与希望无关。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韦诗着眼于描写台城现在的春景。“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两字
15、,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更加强烈。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诗人领悟到很多事物总会无情地消逝,而有些事物总会年复一年地再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隐含着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国运的担忧。刘诗着眼于分析六朝逝去的原因。“万户千门成野草”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
16、”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营造了一种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的氛围。这乐曲引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诗人认为,这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于帝王的生活太奢华,只懂享受,不精于治国。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
17、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面对“万户千门成野草”的悲惨结局,作为士大夫的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追寻其原因,实属难得,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方法点拨】 认真“四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大体把握诗歌的主旨及情感。“四读”指读诗题,读作者,读背景,读注释。诗歌的标题,包含着诸多信息,借助标题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推测诗歌的类型,以事物作题目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诗题中出现了有关边塞事物的诗歌往往是边塞诗,标题中出现古迹名胜的诗往 往是咏史诗。第二,可以推测诗歌的基本内容。陆游的书愤,由题目可以知道本
18、诗的主要内容是书写诗人胸中的愤懑之情。诗人因何而愤?诗中有哪些诗句表现愤懑之情?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诗歌,很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第三,可以推断诗歌的主旨、情感.诗题中的“寄某某”很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可能是思亲怀友;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第四,可以揣测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路。一类诗有一类诗的表达技巧,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黄 巢的 菊、杜甫的孤雁、李商隐的流莺,都以某种事物为标题,属于咏物诗。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诗歌可能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写法。而有些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望月怀远,应该就是该诗的写作思路。要真正读懂一首诗
19、,必须知作者,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我们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专题演练 一、(2022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元好问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写早春时节,满庭的鲜花被风吹
20、落,隐寓着低沉幽怨的情感。 B词人极力描摹自身的孤独忧凄的现状,写得哀感顽艳,感人至深。 C词人曾满怀豪情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寂寞之至,难以言表。 D全篇以描写落花起调,导入感情的抒发,以人拟花,又借花写人。 2“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用来形容这首词很恰当。词中用到哪些方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比拟。以花拟人,似乎满路的狼藉落花,也和词人心境一样;多情的燕子,不管花开花落,仍在执着的追逐春光,以燕拟人,寄意深婉。联想。由目下的“落红”,联想到自身的“韶华暮”,感叹年华易逝。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怀忧伤,寂寞之至,难以言表,只能以一卮芳酒,一襟清泪,来面一窗
21、暮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词人写早春时节”错误,根据原文“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可知,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好像一直是为春天将要过去才这样。春去夏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诗人将最能体现晚春景物特征的“落红”摄入笔底,这就为全词定下了基调,隐寓着词人低沉幽怨的情感。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满庭的鲜花被风吹落。好像一直是为春天将要过去才这样。春去夏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诗人以花拟人,似乎满路的狼藉落花,也和词人心境一样。“未肯放春归”,正表明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情与景得到巧妙融合。春去夏来,循环往复
22、,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这是自然的法则,非人力所能回转。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执着地追逐着春光,翻飞于花丛柳林,对春色寄爱最深。这里以燕拟人,寄意深婉。下片中,词人笔锋陡转,由目下的“落红”,联想到自身的“韶华暮”,感叹年华易逝,暮年将至,花期无多,这正是其“恨无句”传写的“幽怀”。再者,词人毕竟是个壮怀磊落的志士,金亡前,欲作名臣贤相,以拯救日衰的国势。然而,朝廷昏暗,仕路风波,他又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怅惋。金朝的一旦覆亡,这大大出乎他所预料,本想有待而为,乘时而动,不料大势已去,难图恢复,这或许也是词人难抒之“幽怀”。还有,遗山四十二岁时,发妻张氏身亡,这给他心灵带来惨重创伤。细揣词意,本
23、处的“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似乎正含有伤逝之意。他眼见落花纷坠,红消香断,很可能联想到人生无常,思及过早地抛他而去的亡妻,故而情怀忧伤,倍感寂寞,只能以一卮芳酒,一襟清泪,来面一窗暮雨。 二、(2022安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北宋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区,属当时的边疆地区。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24、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引起下文对边疆宏伟景象的抒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紧承上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耳边的声声号角和想象中的泾河不流。 C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呼应开头。 D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写景的特色。 【答案】1B 2颔联抒写塞外风光,描绘暮色渐临,黄昏中只见北来雁飞,地域荒寒,往西去更无人烟的景象。颔联以“有雁”“无州”作对比,渲染了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天地的孤寂之感,意境壮阔。颔联两句寓情于景
25、,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特色的能力。B.“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中的泾河不流”错,颈联运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手法,没有虚写,两句都是实写,故并非“想象中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意思是: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的大雁飞向南,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内容上,描写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地域荒寒,往西去更无人烟的景象。手法上,“有雁”“无州”作对比,黄昏中只见北来雁飞,从此再往西去,已经没有朝廷的州郡了,渲染了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尽管是“平沙万里绝人烟”
26、,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心中不难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想到自己身不由己,无依无靠,客居在这边远荒凉的原州边城,作者不由得悲从中来。寓情于景,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情景交融。 三、(2022安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多景楼:在江苏
27、镇江市北固山上,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强对:强敌。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所感又不止一端,故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B“一水横陈”三句写镇江的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转而批判统治者的苟安政策,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C“因笑”三句,既承上片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又引出下文要“学英雄”祖逖中流击水、谢玄“破贼”,收复中原。 D本词笔力纵横驰骋,时而激愤沉郁、怒陈笔端,时而慷慨激昂、抱负满怀,亦讽亦慨之中,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才气和胸襟气度。 2刘熙载曾
28、在艺概中评价陈亮“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分析二人的词作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C 2手法相似,均是善用典故。本词用了六朝、祖逖、谢玄等典故,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主题相似,均含爱国愤世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北向伐金、收复中原的迫切期望,又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风格相似,均呈豪迈之势。本词和永遇乐都是视野广阔,气魄宏大,纵论时弊,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显示出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和超拔气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感情和语言
29、等的能力。C.“又引出下文”错误,“因笑”三句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学英雄涕”是用新亭对泣的故事,讽刺南宋统治者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主旨和风格等的能力。手法上,两首词都运用了多个典故。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运借古讽今,六朝凭险而偏安,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用了六朝的典故;“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中,用世说新语言语 新亭对泣故事,用“王谢诸人” 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用了谢玄等人
30、的典故;“寻取中流誓”运用祖逖北伐渡江时,“中流击楫而誓”的典故。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运用孙权的典故,写其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刘裕的典故,写刘裕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元嘉草草”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写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写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主题上,两首词都含有爱国愤世之情。念奴娇登多景楼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下
31、片抨击空论清谈。词人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永遇乐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从中可见其爱国情怀和愤世之意。风格上,两首词都呈现豪迈的气势。念奴娇登多景楼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借古讽今,词人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词锋犀利,入木三分。下片“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
32、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歇拍二句,承上片“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 永遇乐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第一、二句中,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下片中,“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