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精选1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精选19篇).docx(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精选19篇)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n)啮(niè)溯(sù)欤(y&
2、ugrave;)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
3、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
4、假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
5、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
6、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
7、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2 第 1 课时累计 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早自习任务】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题。 河中石兽选自 代文学家 (字 )的文言笔记体小说 。该小说集以记述狐鬼
8、故事、奇特见闻为主,又被称为 小说。 (二)熟读并试背课文。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河干 2.圮于河 3.募金 4.棹数十小舟 5.铁钯 6.木杮 7.湮于沙上 8.啮沙 一、目标解读(2分钟)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二、夯实基础(10分钟) (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你的对子听,读通句子。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题目“河中石兽”是一个偏正式名词短语,“ ”是定语,限定了“石兽”的位置范围;“ ”是中心词,是本文写作
9、的线索。本文围绕“ ”叙述了 、 、 三人在河中寻找石兽的 。 、 两人失败了, 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三读课文,理解主旨 边读课文边思考: 1.和尚、讲学家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为何会失败?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为何能成功? 3.和尚、讲学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4.纪昀对比这三人在寻找石兽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总结梳理(3分钟) 世界万象,纷纭复杂。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所以我们认识或处理事物不能
10、 ,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观地作出判断,而要新生客观规律,将 和 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过关检测(10分钟) 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2.僧募金重修,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5.可得。 6.乃石性坚重,7.沙性松浮,8.湮于沙上,9.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10.不11.亦颠乎? 自学要求: 1.先独立完成。再与对子进行对学。 2.读音和释义采取“你读我听”的方式进行。 3.注意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注意结合注解在理解当中来朗读。 同学们的理解必须以课本为依据;展示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不能与其他组雷同。要有层次性,如个人-整组-男生(女生)-全
11、班;要有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确的了解) 翻译原则: 一字一词,字字落实; 缺则补足,多则删除; 注意语序,调整位置; 语意连贯,直译为主。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3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
12、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
13、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
14、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
15、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6、。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概括唐朝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4.掌握唐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及其代表作。 二、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难点: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7、 通过播放盛唐气象,引入课题。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经济的繁荣 (1)学习农业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课本说出农业发展的表现 (2)重点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播放视频观看。 学生看视频,了解新式农具的特点。直观,容易记忆 (3)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探讨后回答问题 (4)学习手工业的发展。说出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5)展示丝织业的图片并讲解。并进行材
18、料研读,回答问题 (6)展示陶瓷器的图片并讲解。重点介绍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烧成色彩鲜艳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观大方,是艺术的珍品。 (7)学习商业的发展,重点介绍大都市长安。根据课本介绍说说长安城的布局? 4.学习第二部分:民族交往与交融 (1)介绍唐与突厥的关系: (2)介绍吐蕃的统一。 (3)说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如何对待松赞干布的求亲?出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4)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入藏。 (5)根据视频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唐蕃和亲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6)阅读相关史实:唐与吐蕃的友
19、好关系。 (7)研读材料回答问题: (8)学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9)读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回答相关问题。 5.学习第三部分:开放的社会风气。 (1)根据课本内容,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2)展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图片。 6.学习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学艺术。 (1)学习唐朝的诗歌。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填空回答。 (2)学习唐朝的书法。重点讲解颜真卿和欧阳询。 (3)学习唐朝的绘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答唐朝的著名的画家代表及其代表作。 (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巩固提升。 绩优学案知识巩固 五、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
20、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五、板书: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突厥的关系 2.文成公主入藏 3.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2.书法 3.绘画 六、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
21、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5 【导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 2.借助课文文本,分析两种抒情方式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3.通过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抒发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
22、举例点拨,为实践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战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指出共性问题。 5.学生自主修改。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 叙事六要素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
23、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写作要求】 1.写片段作文时,选择想要表现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写“爱”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烦恼”时,要把烦恼的事、为什么烦恼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4.作文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如果情感不够动人,讨论问题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作出相应的修改。 【技术点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
24、这就是抒情。恰当的抒情方式,犹如平湖中的一蓬绿荷,又如原野上的一树桃花,往往可成为记叙中的一抹亮色,成为我们作文生辉的亮点。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1.了解常用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已时会说:“浩瀚兮,大海!”再比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
25、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例如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高声呼喊:“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间接抒情的呈现形态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可表述为: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等。 2.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在选择抒情方式时,要注意恰当合理,主要原则为:根据抒情的位置选择抒情方式;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抒情的方式。 3.知晓抒情的主要技法。要更好地抒发情感,需注意
26、叙述的方式,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描摹人物;细化动作;细化景物。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一)文题展示 以“我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2.字数在600字左右。 (二)明确题目 1.审话题立意。“爱”这个人人皆知、人人会说的话题,在审题方面难度较小,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动笔就写。在选材上,可以让思维发散开来,从多个角度考虑,我们爱的对象不仅包含父母、老师、亲戚、同学、朋友,也包括动物、植物、家乡、祖国、学校,还有希望工程、红十字会、星火义工、保护动植物协会、保护海洋协会等机构。“爱”字是全文题眼,文章要围绕“爱”字做文章,突出“爱”字的中心地位。 2.定对
27、象抒情。先要确定写作对象,然后仔细想一想你对他(她/它)怀有的感情,在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对某人某物的感情,也可以在写景、叙事中渗透感情。 3.定文体作文。写作形式上,应该根据已知的材料和自己的特长为文章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写记叙文、小说、散文,写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表现“爱”的主旨,做到以情动人,不能故弄玄虚,无病呻吟。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我身边的爱 刘敏 临近小学毕业考试,感到自己时日无多,面对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从百位到十位再到个位,更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有时会想到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 小六学习劳累,回到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诱我飞奔到厨房,看到
28、妈妈正在煮鱼汤,香菜被妈妈切得粉碎,撒在鱼背上,香味更浓,正要喝时,“洗手了吗?”妈妈笑着问我。 我赶紧去洗手,回来时,热气腾腾的鱼汤已被妈妈盛起。我趴在桌子上,埋头猛喝起来,有了这鱼汤的滋润,一身的疲劳也就消失了。 睡的真香呀!“咚咚咚!”唉!准又是爸爸来敲门了,我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一看表,呀!快迟到了。我赶紧去洗漱、吃早饭。“迟了吧,我去送你。”爸爸微笑着说。那笑容像冬天里的阳光,暖洋洋的。我木然地点点头。到了车站,上了车,爸爸站在车旁,对我说:“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抓住那45分钟多学点啊!”我又点点头。车启动了,我说:“爸,你回去吧!”“没事,没事,别管我。”车一直向前行,我看到爸爸的身
29、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 我是家中的宠儿。家人都对我倍加关爱,尤其是爷爷。临近毕业考试,爷爷给我买了很多补品。每天晚上,我在做作业时,爷爷会把补品端到我面前。有时,补品很难喝,我会向爷爷撒娇:“爷爷,可不可以不喝?好苦。”爷爷笑笑:“怎么能不喝呢?你要补一补。”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灌进了肚里,爷爷又笑了,笑得很灿烂。 我身边的爱,让我快乐成长。妈妈的爱,让我精力充沛;爸爸的爱,让我动力十足;爷爷的爱,让我信心百倍.爱是一日三餐的热气,萦绕在家里;爱是简简单单的叮咛,印在心上;爱是各种各样的补品,溶在身体里。 【名师点评】面对考重点中学的压力,考生一度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边的爱,我会
30、对自己说;不,永不放弃”,文章由此切入文题,直截了当,扣题准确。文章主体部分写考生所感受到的爱;妈妈为自己烧出可口的饭菜,爸爸送自己去车站,爷爷给自己买了好多的补品.爱在身边,让“我”快乐成长。爱就是这么的简简单单,却让考生铭记心头。文章结构清晰自然,文笔灵动细腻,读来备受一份爱的感染。 板书设计 学习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描摹人物 细化动作 细化景物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步骤二活学活用,实战演练。 步骤三学习佳作,例文引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6 七年级学生在对本章
31、学习的基础上,对实数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欲望。所以本节课是以中考考点作为切入口进行的复习。七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爱发表见解,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是情绪、情感及意志能力不稳定,易产生受挫心理。对知识点的认识依然是感性认识占据主要认识方式。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采用较为生动、易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进行转变,多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实数章节知识点,熟练实数章节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维导图对实数章节知识点进行网络状构建,梳理知
32、识点; (2)通过典例解析的学习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当堂训练,能力提升”巩固知识点,体会数学方法与技巧,逐步学会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在协作中快乐学习。 本章重点:无理数、实数概念、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 念及求法,它们是理解立方根、实数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本章难点:平方根、实数的概念,算术平方根双重非负性的理解应用 及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应用。 课时:第1课时 课型:复习
33、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微课学习,对本章学习过的主要内容进行网状构建,梳理知识点,提高复习积极性二、 从知识梳理中提炼本章重难点,明确复习目标 1、 实数、无理数概念及实数分类; 2、 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及性质; 3、 开平方、立方运算; 4、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 5、 算术平方根非负性的应用; 6、 a的化简。 三、通过典例分析讲解过程复习基础知识点,并归纳解题技巧、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考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请读出这两个式子,并求出它们的结果。 (1) (2) (3) 的平方根是 考点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34、 (1) 分别说出式子 、 有意义时, x的取值范围 (2)若a、b两数满足+=0,则 = 解析:(1)根据平方根性质,被开方的数需是非负数可得: x≥0; x≥-1;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具有非负性可得: ≥0, ≥0 且 + =0 ∴ a =2 b=-3 = =1 考点3、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解方程 3、解方程。 (1)4 -16=0 (2)4 -16=0 考点4、无理数的估算 无理数 在 与 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解析:方法一:借助数轴,数形结合 方法二2 ²=4 3 ²=9 ( )²=5 而 4 <5&l
35、t;9 ∴在2与3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考点5、a 的化简 5、化简3.14- 总结做题技巧:小-大=大-小 ;大-小=大-小 -1 0 1 2 3 三、 归纳解题技巧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思路与技巧 数学方法 整体思想 1、对于a的化简: 大-小=大-小 小-大=大-小 2、结果具有非负性的三类运算: ( )²、 3、从形式上来辨认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含开不尽方的式子、 含的式子 无理数 估算法 从特殊 到一般 整体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方程思想 类比思想 四、基础训练 1. 在实数 , , , ,中,无理数 的个数是 个. A. 1 B. 2 C. 3 D. 4 2
36、. 的立方根是_ . 3. 若x-1=5, 则x= . 4. 若 ,则 _ . 5. 已知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 6. 计算: 解方程:. 六、能力提升 7.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找出其 中规律,并将第个等式写出来_ . 8.如图,数轴上表示1、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点若点A是BC的中点,则点 C所表示的数为( ) B. C. D. 七、小结 学习小贴士: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总结解题思路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高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愉快学习。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篇7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
37、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
38、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
39、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
40、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