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7183189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 -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

2、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

3、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教的智慧也是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

4、“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文艺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

5、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责任重大,路途坎坷,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先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而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

6、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

7、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要向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

8、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它们都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

9、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达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的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

10、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

11、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先秦诸子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影响。 【答案】 1A 2A 3D 4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语言简练准确,通俗明白。 5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要勇于担当,坚忍顽强。要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要勤于学习,富有智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最睿

12、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材料一第2段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B项说法太绝对。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原文的表述是“这就与儒家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表述是“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

13、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结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 “佛教的智慧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支撑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的结构上看,材料一采取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从论证的方法上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

14、用了例证法,列举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语言简练准确,明白晓畅,不加修饰。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追求道德完善。 材料二第2段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分析可知,我们要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要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材料二第二部分写的是道家的智慧,结合“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分析可知,要勇于担当,坚忍顽强。 材料二第三部分写的是墨家的兼爱,结合“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分析可知,要彬彬有礼,遵守秩序。 材料二最后说,“我们要向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分析可知,要勤于学习,富有智

16、慧。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

17、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

18、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

19、去年。”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

20、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

21、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 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

22、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 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 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明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 D小男孩给诗人献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 B小说中,小媳妇与

23、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 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脸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6C 7B 8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诵看得很投入。坚强乐观。她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娇小漂亮。她身材娇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

24、。 9(1)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此句并没有暗示两人关系紧张。C错误。 故选C。

25、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错误。二者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并不是突出“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B错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

26、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题干要求“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那就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小媳妇言行的描述,从中概括形象特点。 如从“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中,可以概括出她疼爱儿子;从她身患重病还来听诗歌朗诵,可以看出她热爱诗歌;从她婆婆的话语里知道她身患癌症,但她常面带笑容,由此可以看出她乐观坚强;由原文“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可知,娇小漂亮。 9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和探究作者借此表

27、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 首先理解标题,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花”“诗”在小说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内容,而深层意思则要结合小说主旨去理解。“花”是美丽的,从给诗人献花、小媳妇让儿子以后想自己时就送花给自己等情节可知花象征

28、着美好的情感。“诗”的深层意思则要联系小说的主人公小媳妇的精神世界来分析。小说讲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热爱写诗的小媳妇的故事,展现的是她的苦难和美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她的同情和赞美。 【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9、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十三年,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稆,餔糒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

30、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杀英乂,杨子琳、柏正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踳驳。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遮非当时第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

31、,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宝元二年十月,王洙原叔记。 (选自王沫杜工部集记) (注)餔糒(b bi):指食粮。踳(chun)驳:错乱,驳杂。搜裒(pu):聚集。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32、,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B浮游,即漫游,与赤壁赋里“寄蜉蝣于天地”之“蜉蝣”同义。 C宝元,指宋仁宗年号。 D王洙原叔,这种称谓法与我们学过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 B杜甫正直耿介。杜甫为房罢相一事上疏,受到罢免,在严武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 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直到饱醉死去。 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

33、收集了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入蜀,卜居成都浇花里,复适东川。 (2)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 14请简要回答王沫为什么要搜集整理杜甫的作品。 【答案】 10B 11B 12D 13(1)(杜甫)于是进入蜀地,选择居住在成都浣花里,(后来)又到了东川。 (2)料想这些不能够把他的作品全部收集,他日再得到杜甫作品,还可作为副本增加到这里。 14(1)与新书列传相比,唐实录非常粗略、错乱、驳杂地记载了杜甫的事迹和作品。 (2)宫中秘府收藏的和百姓家中的诗集作品是失散之后剩余的部分作品,不是当时按次序排列的。 (3)杜甫的诗集最初只有六十卷,现在搜罗到诗集以外的著作,一共九十九卷,新增很多。 【分析】 10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