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_中医基础理论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_中医基础理论精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_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6)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起先!基础学问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也是确定成败的!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化网陪伴!整理了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十一单元 病机 细目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改变:“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 1.实的病机 (1)概念:指邪气亢盛的一种病理反应。 (2)特点:邪气和正气都较盛。 (3)形成:见于外感六淫或疠气为病的初期中期。 2.虚的病机 (1)概念:指正气不足的一种病理反应。 (2)特点:气、血、精、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 (3)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3.虚中夹实 (1)概念:以正气不足为主,兼邪实。(2)形成: 1)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2)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 4.实中夹虚 (1)概念:以邪实为主,兼正气不足。(2)形成:1)病证失治。2)治疗不当,耗伤正气。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6.
3、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1)概念:指正气奋起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邪势日衰或被驱除。(2)转归:疾病好转或痊愈。 2.邪胜正衰 (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恶化。(2)转归:疾病恶化。 3.邪正相持 (1)概念: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2)转归: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 4.正虚邪恋 (1)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或正气难复,无力驱邪,疾病*难愈。(2)转归:1)治理得当,疾病好转或痊愈。2)治理不当,病情迁延或转化慢性病或留
4、有后遗症。 5.邪去正虚 (1)概念:指邪气虽被祛除,但正气亦耗伤,有待复原。(2)转归:多为重病后的复原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 细目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胜 (1)概念:即阳盛。指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加,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2.阴偏胜 (1)概念:即阴盛,指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 (二)阴阳偏衷 指人体阴或阳不足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包括精气血
5、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 (1)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2)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3)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饮食失养,3)劳倦内伤,4)久病伤阳。 (4)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 2.阴偏衰 (1)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2)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安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形成:多由阳邪伤
6、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4)表现: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安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等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1)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7、表现假热之象,即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1)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阳盛于内,格阴于外,表现假寒之象,即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1)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峻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躇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 (1)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峻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亡阴之时,以安静、滋
8、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担心,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 细目 三、精、气、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1)概念:是指肾精(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 产生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过劳伤肾,4)脏腑精亏,日久累及于肾。 2.精瘀 (1)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 (二)气的失常 1.气虚 (1)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实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3)后天失养;3)肺脾肾
9、功能失调,4)气生成不足;5)劳倦内伤.6)久病不复 2.气滞 (1)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郁;2)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3)外邪内犯,抑遏气机;4)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5)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 3.气逆 (1)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伤,2)饮食寒温不适,3)外邪侵扰,4)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5)气虚而上逆。 4.气陷 (1)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2)形成:1)气虚病变发展而来
10、,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亲密。2)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3)中气下陷。 5.气闭 (1)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刺激,2)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6.气脱 (1)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2)形成:1)正不敌邪,久病消耗而气衰竭;2)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 (三)血的失常 1.血虚 (1)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2)形成:1)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2)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2.血瘀
11、(1)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 3.血热 (1)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2)形成:1)邪热入于血分;2)情志郁结,郁久化热;3)阴虚火旺。 4.出血 (1)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2)形成:1)血热;2)气虚;3)外伤;4)瘀血内阻。 (四)精气血失调 1.精与气血 失调主要表现为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等病理改变。 2.气滞血瘀 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3.气虚血瘀 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出现血行不畅,甚至瘀
12、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4.气不摄血 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5.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6.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细目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缘由: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1)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2)肺失宣降;(3)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4)肾的蒸化
13、功能减退;(5)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2.表现: (1)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等症。 (2)痰饮凝合,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梅核气”、“悬饮”、“支饮”等病证。 (3)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1)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2.气随津脱 (1)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高
14、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峻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津枯血燥 (1)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2)形成:1)高热,烧伤而致津液损耗,2)阴虚痨热,津液暗耗。 4.津亏血瘀 (1)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2)形成: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致使血容量削减,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瘀。 5.血瘀水停 (1)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2)形成:1)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2)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 细目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1.概念:又称“内风”
15、,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2.形成及表现 (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5)血燥生风。 (二)寒从中生 1.概念 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充满积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2)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三)湿浊内生 1.概念 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
16、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2)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 (3)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四)津伤化燥 1.概念 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久病伤阴耗液;(2)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3)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五)火热内生 1.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
17、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细目 六、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人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
18、、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1)正气之强弱,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2)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确定作用。1)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化;2)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化。 2.病邪因素 (1)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干脆相关。1)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2)邪盛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较慢。 (2)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
19、(3)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确定,但病性改变与病邪属性亦有肯定联系。1)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2)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1)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2)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第十二单元 防病原则 细目 一、预防 (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加正气 (1)顺应自然(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4)体魄熬炼(5)调理饮食(饮食宜忌、药膳保健)(6)针灸、推拿、药物调理 2.防止病邪侵害 (1)避邪(2)预防(药物) (二)既病防
20、变 1.早期诊治。2.防止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2)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 二、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纳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听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 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
21、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纳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
22、用。 (二)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冲突的主次关系。 (1)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2)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3)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状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 4.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1)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加体质,提高机体的
23、抗邪及康复实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 (1)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冲突,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2)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冲突,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但在详细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 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1)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2)先扶
24、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 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1)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阳并补:指对阴阳两
25、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但亦应分清主次。 4.回阳救阴 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即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病机病证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亏虚与互用关系的失调,故调理精气血津液,即是针对其不足或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 1.调精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2.调气补气、调理气机等法。3.调血 补血、调理血等法。4.调津液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5.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气与血、调理气与津液、调理气与精、调理精血津液等法。 (六)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即依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
26、法”。 2.因地制宜:即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 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即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1)年龄:老年人朝气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朝气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改变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2)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
27、,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3)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1)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起先!基础学问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特别重要.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2)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起先!基础学问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特别重要. 中医助理医师
28、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世纪文都教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阔考生清楚了解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京师杏林医学教化网: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世纪文都教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阔考生清楚了解2022年中医.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