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4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41.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数学说课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5 篇 数学说课稿 篇 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和夹角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一直线到另一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夹角公式成立的条件及特殊夹角的求法。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和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自学能力。另外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
2、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目标。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公式,但例题的选择较课本难度有所加深,这是因为教材上的例题只是公式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并着眼于会考与高考的要求,例题的难度有所加深,这样选择教学内容也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这是因为:1.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2.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会考与高考的要求,因此两条直线夹角公式的应用毫无疑问地成为重点。教学难点是直
3、线 L1 到 L2 的角的公式的推导,理由有二:1.由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是带方向的角,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2.在推导直线 L1 到 L2 的角的公式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三.关于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自学辅导法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自学辅导法的关键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求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
4、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方法,使他们“会学习”。这一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在疑惑不解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并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使疑问逐步解决,这样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出例题后,大多数学生能想到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来解决,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尝试”用其它方法来解,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并
5、从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出发,引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这一课题。接着打出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图中直线L1 与 L2 所成角的锐角(或直角)的大小,并要求给出 与直线 L1、L2 的倾斜角 1、2 之间的关系。图(1)、(2)学生容易观察解决,而图(3)、(4)却无法直接观察出 的大小,但能确定 与 1、2 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走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正确轨道上。这样设计,使学生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然后老师挂出小黑板,出示问题(1)(5),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使他们明确直线 L1 到 L2 的角的公式与两直线夹角公式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培养了学生
6、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又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阅读完后先回答问题(1)(5),这时为了学生对所学公式有较深的理解,先让学生将开始给出的图(3)、(4)作为课堂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并要两位学生演板,演板后师生共同订正。接着为了使学生对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有较全面的认识,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位置的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情形,这样的安排也是为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逻辑划分(分类讨论)的思想”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认识,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精通的目的在于学习”。公式的应用是这节课的
7、重点,在学生把概念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再打出投影片(例题),例题是根据会考纲要中“能用坐标法解决涉及直线的简单应用(如光线的反射问题、有关轴对称和点对称问题)”的要求而选取的。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求解,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角度来思考,又有两种求解方法(见投影片)。例题讲完后再将问题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饥饿感”。课堂小结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把这堂课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概念、两个公式和四种情形。然后给出两个思考题(见投影片)。思考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正确、周密地思考问题,同时为讲解下一节课作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最后是布置作业,它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的,通过作业的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赐教。数学说课稿 篇 2 高青县实验中学 邢春林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9.2.2菱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
9、,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2)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难点: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
10、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性质与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二、教法与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
11、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景: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
12、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二)动画演示,得出定义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展示,得出菱形的定义。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菱形的定义,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动手操作,探究性质 用一张长方形纸进行两次对折,再用剪刀剪下有折痕一个角,把剪下的角再展开,观察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和两次折叠形成的折痕 问题 1:通过刚才的折纸,观察剪下的一个角展开后,它有怎样的对称性?它是什么图形?问题 2:通过折叠过程你能从哪些方面探究出菱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动手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1.剪下的角展开后是一个菱形,
13、它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2.探究菱形的性质与前面所学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相同,应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别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图形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同时强调结论仅有操作实验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作为性质进行应用,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主要
14、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这样设计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四)典型问题,应用性质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
15、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其中 14 题是直接应用性质的简单问题,包括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体验菱形性质的应用方法。第 5-6 题是为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导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而设计的,教师出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要求菱形面积,在不好求高的情况下,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好求解,可以考虑把菱形转化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分别求解的方法,继而引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首先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的作
16、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层层深入,逐渐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必做题 P102 第 5 题 选做题 P103 第 11 题 数学说课稿 篇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7、,学会找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2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难点: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准确列方程解题。教学过程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一)复习 1判断单位 1 练习。的数量为单位 1。)单位 1。)2找准单位 1,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3准备题。说出下面各题的特点,并列式解答。导入:这两道题中出现三个量,即苹果、梨、桔子,下面老师把这两道题改编成这样一道题。(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 5。1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老师根
18、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画图。提问:这道题里有几个量?需要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数量,需要画三条线段。)提问:先根据哪个条件来画线段,表示哪个量?(根据梨的筐数是苹 师:把苹果看成单位 1,画在上面,梨和苹果比,画在苹果的下面。线段画在梨的下面。2分析数量关系。提问:苹果的筐数和哪个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和梨的筐数有关 提问:梨的筐数又和哪个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梨的筐数和桔子 提问:梨、苹果、桔子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提问:你能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可继续提问。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
19、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解 设桔子为 x 筐。答:桔子有 25 筐。列式后继续提问:(3)等号两边表示的都是谁的筐数?(4)等号两边都是根据什么列的算式?(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列式的。)师:为了检验同学们对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做下面练习。(三)巩固练习 (投影片)1第 52 页的练一练。(讨论)(1)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说说谁是单位 1?的重量)2看图列方程解题。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3填空并列式解答:(4)设为 x 万米。(5)列方程为。通过填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所以应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填空进行讨论,
20、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填空。副标题#e#4对比练习。厘米?设谁为 x 厘米?等量关系式是什么?(设高为 x 厘米,等量关系式为: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米?设谁为 x 厘米?等量关系式是什么?(设高为 x 厘米,等量关系式为 对比;第一道题是分数连除的复合应用题,第二道是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是以前学过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复合题。)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什么?(弄清题里有几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五)布置作业 (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新授课,
21、题中哪部分属于乘法题,哪部分属于除法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尽量做到有画图、有讨论、有比较。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题。在练习设计中,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填空,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把思维的过程一步步引入深层,逐渐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统一到分数乘法的意义上来。这样,不仅揭示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教案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为训练重点,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情趣,培养能力之目的。数学说课稿 篇 4 一、说教材 本节课讲的
22、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审,设,列,解,答;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过程
23、与方法)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四、说教法 教法设计:回顾练习(5 分钟),自主探究(5 分钟),小组交流(5 分钟),成果展示(10 分钟),疑难点拨(10 分钟),课堂运用(5 分钟),小结发言(5 分钟)。教法设计意图 1.回顾练习 内容: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2)既是方程的解,又是方程的解是()设计意图: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4、2.自主探究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 30 只母牛和 15 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 675 一周后又购进 12 只母牛和 5 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 940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 1 天约需用饲料 1820kg,每只小牛 1 天约需用饲料 78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认真看 P.105 页的内容 思考: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 2 种:(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
25、小牛 1 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5 分钟后谁能帮助李大叔解决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交流 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探究成果,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补充与更正 最终提炼出最佳方法.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成果展示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解题的方法(也就是设,列的步骤),然后由发言人讲解详细的做法.设计意图: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疑难点拨 (1)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 1 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列出方程组 (2)方法的多样2 种解法 设计
26、意图:突破难点,打开思考路线,指导规范解题 6.课堂运用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实验中学组织爱心捐款支援灾区活动,九年级一班 55 名同学共捐款 1180元,捐款情况见下表表中捐款 10 元和 20 元的人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染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帮助确定表中的数据 捐款(元)5 10 20 50 人数 6 7 设计意图: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7.小结发言 谈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的小结,从审,设,列,解,答五步规范实际问题的解法.五、说作业安排 作业安排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层次性分类定量的进行(我一般将
27、学生分成三类:特优生,优秀生,待优生)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说课稿 篇 5 一、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位置这一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现实数学原理”,体现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3.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联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这也正是我微型课题的研究方向。二、学情分析:本
28、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 个例题,分 3 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 课时的内容。四、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确定位
29、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五、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六、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七、教学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 4 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引入。1.猜猜坐在第 2 组第 5 个位置上的同学是谁?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设计意图:“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让学生觉得很自然,很亲切。通过学生找到不
30、同的对象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寻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二)探究新知。第一步:分别认识第几列第几行 教师分别介绍列和行,通过让第三列的同学举举手,第五列的同学点点头、第三行的同学拍拍手、第五行的同学笑一笑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既轻松愉快的明确了行和列的概念,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第二步:认识第几列第几行 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通过小游戏:教师报第几列第几行,此位置上的同学站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步:认识数对 出示教室情景图,说说小军、小红、小芳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圆圈图上找出他们 3 人的位置,最
31、后归纳第几列第几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掌握“数对”概念。(三)巩固练习。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我设计了4 个练习:1.教室中的数对 此练习我分成 3 个层次:(1)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2)我报数对,请相应位置上的同学站一站 (3)当数对中有数字是未知数时,所表示的意义,引出要确定准确位置,必须两个数字都知道。2.厨房中的数对 此练习我分成 3 个环节:(1)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2)通过
32、比较,感受同一行的两个数对,后面一个数字相同。同一列的两个数对,前面一个数对相同。(3)比较(2,4)和(4,2)是否表示同一个位置,从而使学生明确数对中前后两个数字的顺序不能颠倒。3.会议室中的数对 说说会议室中花色地砖的位置,并在作业纸上写出数对,交流后提问写数对有什么窍门?让学生再一次总结方法,先数第几列再数第几行。4.字母墙中的数对 让学生通过数对在字母墙中找出对应的字母练成一句话,这可以说是一个练习,其实更像是个游戏,既巩固复习了知识又把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又一个高潮中结束新课。(四)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介绍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词的落实上。第 1 个关键词是思维。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激起思维的火花;第 2 个关键词是思想。强化符号化、简约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第三个关键词是生活。从课开始,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出本课,在练习的环节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即是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