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突破练8散文阅读(结构类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突破练8散文阅读(结构类题).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任务突破练 8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赋分 32 分 用时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16 分)文本一 千载白鹭鸣庐陵 徐 剑 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注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天的庐陵,历史上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地,洒满城郭
2、。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白鹭洲书院”。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廊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着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
3、说,古樟树有三百多年历史,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江万里知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于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如舟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
4、,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英姿勃发、乌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崖山一战,南宋水军烟消云散,文天祥成战俘,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万里一家的结局。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
5、仰望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烈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人长叹。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
6、,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女儿。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她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青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咽,长夜不息。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我挥毫写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
7、遮不住,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一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千载白鹭鸣庐陵。(有删改)文本二 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作,“并不缺技巧、语言,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摘自徐剑访谈录)注古庐陵,隶属吉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
8、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烟消云散”“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对宋亡的惋惜之情。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者。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C.文中画线句子既体现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D.“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
9、以此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3.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进行分析。(4 分)4.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16 分)文本一 中都城怀想 余同友 到中都故城时,正是黄昏时分。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豪奢无比却突然间沦为废墟的短命的大明皇城,正需要在黄昏进入,因为黄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刻,打量与感受一个复杂的故城,落日时分是一个最好的视角。出人意料的是,中都城遗址前种植了大片的玫瑰,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在晚风落日中摇曳。走过这片花园,迎面是三孔悬空式券顶拱门,城砖青黑,苍苔
10、累累。站在高大的门洞内,轻轻说一句话,就有一阵阵回音,好像在提示着皇城正门曾经的威严。600多年风雨沧桑,皇家宫殿当年的气势似乎还在顽强地喘息。这不由人不追索这座皇故城的来历。洪武二年八月,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等地建都的意见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待,以水可漕,欲以为中都,何如?”可以想象,那一帮一直跟着他打江山的淮西老乡是多么欢欣鼓舞。于是,除了那个出生于浙江的刘基反对外,大家一致赞成。当时,负责工程的左丞相李善长调集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民夫和罪犯等,劳力不少于百万之众。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
11、入图籍的海外附属国“求大木”。为了建造大型社坛,又命工部取“名山高爽之地”的五方之土,这些青、黄、赤、白、黑五色土,竟然是从直隶等府并河南等十余省取来的。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做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承造城砖的包括长江中下游 22个府 70个州及中都各卫所等。砌砖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灌”。足见整个中都城建设“穷极侈丽”与不计工本。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建中都城是当时大明帝国的一件大事。可是,6年后,就在中都城即将完工之际,朱元璋却突然下诏罢建中都。历史,在这里显出了它的诡异。沿着当年的马道,走上旧城墙,眼前顿时开阔起来。城墙上长满了草,墙内大片土地上,旷
12、野无人,芦苇正在抽絮。当年名为“金水”的皇家禁河,在夕照下,真的呈现出金水泱泱的景观,一个老农头顶草帽,安静如雕塑般地站在河边垂钓。视线从西北掠向东南,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峰、月华山一脉相连,虽然当年的万间城阙都成了土,但仍可想见“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据记载,中都城营建过程中,朱元璋曾两次亲临。第二次来时,城池工程已近扫尾,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巍峨连绵的大城啊!向南是三面平野,前有长江天险,后有淮水东流十里,凭水为阻,帝国基业于此龙兴,也一定能于此江山永固,一念至此,他信笔为已经建好的“鼓楼”题匾“万世根本”。晚风吹着城墙上的野蓬草,那个谜一样的问题此时又浮了上来。朱皇帝到
13、底因为什么突然罢建中都?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说法是,建中都城的工匠,盛夏酷暑,饮食失调,不堪督工催促相逼,便暗中做出反抗,在建造宫殿顶部时藏下器物,诅咒朱家王朝不得安宁。结果,闹出了“工匠厌镇”事件,李善长奏请皇上,要把这些工匠全部杀掉,是所谓“重役伤人”而罢建。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中都即将完工时,以李善长为首的那些开国功臣,怀着光宗耀祖的心态,纷纷在中都城边置地建房。他们自恃功高,我行我素,百里之内,宅第相望,因大权在握,他们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还利用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大一己势力。这,就危及了帝国的根本。朱元璋第二次到中都,一定了解到了这一切,待他回到南京,又得知刘基被胡惟庸毒
14、害,他猛然意识到了刘基当年反对他定都临濠的良苦用心。于是,朱元璋即刻下诏“罢中都役作”。当官家的消息随着马蹄声传到中都城时,不知那些官员与都城营建者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罢建的中都城,立即没有了呼吸,官员走了,工匠走了,民夫走了,空荡荡的大城骤然僵死。风来了,雨来了,虫来了,野草也来了。城垛慢慢坍塌,地基渐渐下陷,实木一天天腐烂。从中都故城去往鼓楼,驱车只消十多分钟时间,它本就是当年中都城众多附属建筑的一部分。落日楼头,烧霞满天,夕阳再次照在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上“万世根本”。鼓楼下,是繁华的云霁街,市声喧嚣,人流涌动。鼓楼广场上,小城居民跳起广场舞,有人带着宠物狗来看热闹,小狗们也不怕人,睁大萌萌
15、的眼睛,扭动柔软的身段。广场上这一刻的祥和,让我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也许,真正的“万世根本”就是把人民装在心里吧。(有删改)文本二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钟离古国,隋唐设濠州,明初为临濠。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临濠营建中都城,因地处凤凰山之南,取“丹凤朝阳”之意,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明中都城是朱元璋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之大成,在家乡悉心营造的大明王朝第一座都城,也是一座聚集全国“百工技艺”、耗时 6 年、“穷极侈丽”“雕饰奇巧”的都城。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上承唐宋,下启明清,诗句“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即描绘了明中都当
16、年的盛况。明洪武八年(1375),中都城已“功将完成”,朱元璋却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令人唏嘘。(摘编自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落日时分观察与感受短命的中都城是一个最好的视角,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更好地打量与感受这个大明皇城的兴衰变迁。B.在作者看来,一些开国功臣利用宗族、乡里关系扩充势力,危及帝国的根本,是朱元璋罢建中都的“更有说服力的说法”,“重役伤人”应只是借口。C.野草蓬生,芦苇抽絮,旷野无人中都城如今安静而冷清的氛围与当年“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形成了鲜明对比。D.文章在叙述中都城建
17、造与废弃的整个事件进程时,插入了对君臣神情与心态的揣测与想象,寄寓褒贬于其中,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家乡临濠开始营建中都城,“中都城”里的“中”字应源于这句话。B.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召集各位老臣,提出“欲以(临濠)为中都”,可见他当时并未意识到在家乡营建皇城潜在的政治风险。C.文章在铺叙建造中都城的奢靡耗费时,引用了“令天下名材至斯”等文字记载,这种写法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异曲同工之妙。D.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伯温即刘基的字,文中写刘基仅寥寥数语,但其治国安邦之
18、韬略可见一斑。7.文本一多次提到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万世根本”,有什么用意?(4分)8.文本一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 分)答案与解析 任务突破练 8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1.A 解析 B项,“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错误。C项,“旨在表达对宋亡的惋惜之情”错误。D项,“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错误。2.B 解析 B项,“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分析有误。3.以时空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和行踪的推移展开,移步换景,思路清晰;以象征文心、赤心意义的“白鹭”为线索,情感集中,主题突出。4.江万里兴办书院,让贫寒子弟读书学习,凸显为官之精神海
19、拔;文天祥壮烈殉国,江万里投塘而亡,凸显民族精神之海拔;刘真、伍若兰面对敌人威胁绝不投降,英勇就义,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文章表达对古人崇高风尚及英雄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凸显思想精神之海拔。5.A 解析 A项,“可以让人静下心来”错。原文表达是“打量与感受一个复杂的故城,落日时分是一个最好的视角”。6.C 解析 C项,“这种写法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阿房宫赋并未引用文献记载。7.从脉络结构来看,文章两次提及朱元璋题写的匾额“万世根本”,一为历史所闻,一为现实所见,两者相互照应,为进一步揭示文章主题做铺垫。从内容主题来看,文章在两次叙写匾额“万世根本”的基础上,描述了小城居民和乐、幸福的生活以及鼓楼广场安宁、祥和的景象,进而在文章结尾点明了主旨:真正的“万世根本”就是把人民装在心里。8.文章以游踪(或“空间的转换”)作为实线索,展开对中都故城的游览。从到达中都故城开始,走过一片花园,进入拱门,走上旧城墙,去往鼓楼,最后到鼓楼广场。文章以对中都城的怀想作为虚线索。围绕中都城的选址、修建与停建,在对历史上与现实中的中都城的叙述和描写中不时插入议论、抒情进行怀想,最后点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