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税务分局大企业管理研讨会发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税务分局大企业管理研讨会发言.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税务分局大企业管理研讨发言第二税务分局大企业管理研讨发言大企业纳税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加强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和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促进大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市局提出的研讨思路,我们进行了多次的集中研究,现根据市局的调研提纲和我们的研究结果,做一个简要的发言。一、现阶段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现阶段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在职能界定、落实、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在职能界定上,目前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仍限于属地管理和行政管理限制,不能将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按照行业和职能进行
2、分类,以实现对所辖大企业的分类管理,不能整合和共享各部门各地区开发的信息系统,客观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影响了运行效率。二是在大企业定义界定上,界定大企业定义时,仅仅局限于年纳税能力这一简单的标准,而且设计过高。以二分局为例,年纳税能力 500 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不到 100 户,相对于几千户的企业纳税群体,不具有代表性。大企业的特点:生产经营和资产规模大,生产、营销和管理机构层叠庞杂;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复杂且有跨度性;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地位重要,税
3、源举足轻重,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建议采用综合性标准,即将定量型主要标准和定性型辅助标准相结合,科学确定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三是在职能落实上,受国地税机构合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人员能力把握了解不够等客观因素,大企业管理的某些职能,比如奉献管理,仍存在疲于应付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磨合,提升。四是在各项工作的衔接1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基层的意见建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得到重视。建议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反馈机制,并及时将这些反馈加以研究、总结,快速形成制度规范,以指导实际管理工作。(二)本单位在岗则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交叉,机关税源管理科与管
4、理职能交叉.建议协调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与其他税务专业职能机构的工作关系,以免造成职能交叉。(三)本单位在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管理的持续跟进.在日常征管中,税务部门一般认为大企业财务健全,账务比较规范,依法纳税意识较强,因此在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纳税时,基本上是无异议审核。税源管理部门由于重点和定点企业管户较多,对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催报催缴、日常巡查、调查核实、资料整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大企业的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业务辅导、政策咨询等很难落到实处。二是缺乏管理的信息交换。税源管理的信息不对称使税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和核准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情况,网上交易、跨国、跨地区经营日益
5、增多,税务征管部门全面、及时、准确掌握跨国、跨地区经营企业的信息资料难度大,税务机关无法对大企业的组织构架、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正确评价、预测、分析,从而带来不能有效开展对大企业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专业化管理,客观上造成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缺乏管理的相关制度.目前,一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各地国税机关都在根据以往的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相关规定和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制约了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四)本单位在队伍建设、团队建设、
6、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管理的专门人才。由于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繁杂,关联关系频繁,特别是企业集团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区域经营,税收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带来较大的税收管理难度,而税务机关又缺少精通法律、2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与大企业拥有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管理人员相比,税务机关显得管理上的力不从心和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现象,税务机关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存在一定的瓶颈。二是团队协作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限于目前简单的均衡式管户方式,各管理小组一组通办,各扫门前雪,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需要,小组之间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大企业管理的团队作用发挥不好。(五)本单位
7、在软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资源支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地税软件不兼容,网络不通,极大地制约了工作效率;二是内外网不能拷贝数据。以肥城为例,原地税部门的电脑系统加入了网络限制,职能用光盘拷贝数据,但是国税的计算机即使使用光盘也无法拷贝数据。大家知道,大企业管理,税企之间交换数据要依赖外网,这样的限制使管理人员不能简介地使用内外网互换数据,及大地制约了服务效率;三是午间休息没有保证。我们经过努力,初步解决了职工食堂,能够保证中午用餐,但是午间的休息没有可以利用的场所。现阶段税务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没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恢复体力精力,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六)本单位在启动工作、推进建设上存在的其他问题等.
8、一是出发乘车出发等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定。大企业管理分局,管辖范围遍及全市,比一般的基层分局管辖范围广泛,业务量大,一般得基层分局尚有基层补助,机关科室出发也有补助,但是大企业管理分局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出发补助、基层补助等规定.二是同志们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上级的人事调动频繁,一些有生力量、业务骨干刚刚配备起来,又被调整到其他地方,影响岗位职能发挥。不利于开展工作.建议市局多向大企业管理倾注力量,配足人才。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举措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举措1、协调沟通,掌握服务需求。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主导的思路,3准确掌握大企业的服务需求。通过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召开
9、税企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互动,充分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在办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互交流和建议,为大企业提供服务,满足大企业需求.2、多措并举,开展特色服务。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办税的便捷快速通道。设置“大户直通车”窗口,享受优先办税的便利;开展预约办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效率;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如开展专题税收培训班、财产损失现场审核等;对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办结的重大复杂的涉税事项提供延时服务。与大企业间建立公告、查询、咨询、提醒等服务,减少大企业信息搜寻的货币与时间成本。3、加强联系,推进协同服务。定期与政府交流涉税信息,积极反映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帮助大企业解决实
10、际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时掌握大企业所在行业动态,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服务提供依据.注重结合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政策宣导培训,保证大企业正确理解和履行税收义务,特别是注意帮助大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减轻纳税人负担,增强纳税服务实效。4、总结提高,创新管理模式.在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确化的基础上,以纳税服务为前提,以税收专业化管理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动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大企业的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
11、收征管漏洞。对大企业的管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某类业务长期的跟踪调查,查找管理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建立起某一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管理办法,从而达到规范一类企业的目的。5、柔性执法,促进税企和谐。大企业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纳税遵从度较高,但因经营业务多样,机构规模庞大,难免会产生一些税收4问题。注重加大对企业的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进行柔性管理。实施大企业自我纠错制度,使其主动纠错,这样通过给予大企业更多的信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诚信纳税意识,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提高纳税人自觉遵从的能力.6、资源共享,注重信息采集。只有全面、准确、有效的掌握纳税人的信息资
12、料,才能取得加强大企业监控管理的主动权。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完善大企业信息数据库:一是通过税收征管系统采集掌握相关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名称、代码、经营地、开户银行、经营范围、法人代表等基本情况;二是通过一定的沟通联系机制,形成可行的制度,与纳税人达成一致,使得税收管理员日常下户能够调查采集到所需信息,如实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成本、利润、资金流向、发票使用、财务管理等情况;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意信息的积累和纵向比对,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四是通过加快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网络,采集获取大企业外部信息,加强与工商、国税、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
13、关信息交流传递制度,确保各项征管信息采集完整、真实、准确有效,从而强化税收分析预测,着力实现对大企业的动态监控。7、合理配置,提供人才保障.针对综合类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和税务部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税务部门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另外,以合同形式面向社会聘请专业人员,如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计算机财务分析专家、金融证券专家等,针对大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分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