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导学案(2课时4页)学习专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导学案(2课时4页)学习专用.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资源王何必曰利导学案王何必曰利导学案设计:巩蓉设计:巩蓉【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4、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教学设想】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采用诵读法、自读法结合法【教学安排】二课时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
2、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二、正文学习:(一)第一则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明确:正反对比论证(1)亮出观点(2)A、“后义先利”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3)B、“先义后利”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3、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3、下。(二)第二则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论证?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提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看法。因利罢师:君臣成结论:何必曰利因仁罢师: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称霸天下手足情深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4、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
4、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个性补充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在。”三、文言知识积累: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ng、wng、z、zh、jin)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上
5、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停止 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 9、差别 10、背离)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意动用法)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意动用法)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宾语前置)2、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6、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第二课时一、第三则:1、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明确: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扬善圣贤之君逐利杀人魔王;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2、评析: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
7、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二、延伸思考(一)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 次。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3、“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8、,智也。”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二)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 次。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三)孟子的“义利观”教育资源教育资源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
9、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10、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2、义利观: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3、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例如:贩毒,走私等4、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
11、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四、文言知识积累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1)万乘之国_(2)先生将何之_(3)则苗渤然兴之矣_(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_(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6)而良人未之知也_(7)之祭者,乞其余_(8)此其为餍足之道也_参考答案:(1)助词,相当于的。(2)动词,往,到去。(3)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4)代词(5)助词,构成之所以者 句式。(6)代词(7)动词,往,到去。(8)助词,相当于的。2、指出下列句子中“兵”的用法。(1)非我也,兵也_(2)兵连祸结_(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4)草木皆兵_答案:(1)兵器(2)战争(3)军队(4)士兵3、指出
12、下列句子中胜的用法。(1)驴不胜怒,蹄之_(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_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1)能承受(2)尽(3)胜利(4)超过(5)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优美的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教学目标确立后,授课时,我的教学步骤大体分为三步:1.初读课文,积累知识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要求他们画出重要和有疑问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把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文言知识点或查工具书,或讨论,力求学生自己解决,完成学案,最后仍有解决不了的,我再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
13、合作学习的习惯。2.再读课文,交流探讨这一环节,我先针对不同的段落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书,寻找相关信息,读完后组内根据各自的观点进行探讨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孟子有怎样的义利观?选文通过怎样的论证手法来证明?你认为孟子的“先义后利”的思想在当时行得通么?说明理由。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3.拓展延伸,紧扣高考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提升和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收获,但还存有不少遗憾:1.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词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我采取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的方式,或者采用两课时三课时的办法教授,但这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2.课前预习,课上检查,时间仓促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有限,问题较多。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尤为紧张,以致最后一环节的动笔作文,只能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而没有时间练习。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