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17033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知识系统如下:一、结构思路类: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层层深入首尾安排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先后顺序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议论抒情二、语意层次关系类: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

2、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拓展关系:联想、想象、象征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三、表达方式类: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直接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间接叙事:写景中,暗示事件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借景抒情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触景生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寓情于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扬州慢(

4、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或“凭谁问,廉颇”借物抒情卜算子(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联想抒情暗香(姜夔)“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1想象抒情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议论抒情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3、描写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直接描写:五官感受摹形拟声绘色、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明暗对比、化无形为有形。如念奴娇(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远近位置远近结合、长画卷、长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5、,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动静对比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白描与细描白描如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细描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暗示)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单调寂寞的生活场景。4、议论说理方式: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直接议论:就事论事,就理说理。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议论:借人议论蜀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典议论泊秦淮(杜牧)“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景议论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四、修辞手法(修辞格):1、比喻: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明喻明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体未出现,但是承前可知,语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了。暗喻暗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这里本体为“洞庭山水”,喻体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没有比喻词。借喻借喻:“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是比喻小巧而且翠绿的柳叶。“忽

7、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前一句不是比喻,是想象;后一句中在用“梨花”比喻落满树枝的雪。2、借代: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具体代替抽象:具体代替抽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用特征代替人用特征代替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缊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3、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

8、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2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叫拟物。“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中通过拟物的修辞方法,把“愁”写得形象可感,把抽象的感情化为了具体形象。4、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

9、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夸张: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

10、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引用前人诗句引用前人诗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7、反复(重复)为了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句子的反复:句子的反复:如蜀道难三次说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文,形成线索,一唱三叹,增强感情。字词的重复字词的重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音词加重词义,舒缓语气,造成韵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其中“凤凰”“台”都

11、重复出现,韵律感强,自然流畅,表意自然,朗朗上口。、双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同时存在。表意含蓄,意味无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字一语双关。9、设问和反问:设问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五、渲染、烘托、衬

12、托、对比的区别一、定义的区分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侧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3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13、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

14、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反衬: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谢亭送别唐代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二、用法的区分、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

15、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

16、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

17、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4总结: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