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及其现实意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及其现实意义.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及其现实意义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及其现实意义一、一、劳动力商品的本质特征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利的前提和保障。承认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者作为国家主人、企业主人的地位并不矛盾。研究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主人地位问题,可以从人与物的关系以及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关系的双重意义上来考察。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在于人对物即对Pm 的支配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买卖关系,不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关系,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对象,也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作为联合劳动实体的企业。一方
2、面,人人要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另一方面,在出卖劳动力以后,他又可以和其他劳动者一起,作为集体的劳动力购买者再去购买新的劳动力。同时,在企业内部,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同样的机遇成为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每一个人都可以行使国家法律赋予他的民主权利,任何人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受他人的奴役和剥削。因为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完全是为了劳动者个人及其整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一点,正是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主人地位的又一集中体现,也是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本质区别。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公有制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不仅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为公
3、有制经济服务,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也有两个本质的区别。第一,劳动力商品的产生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产物,而是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自身有限的规模,无法容纳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转移,就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城市,由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失业和下岗工人在技术培训之后,需要重新上岗;由于我国人口
4、众多,长期积累的待业青年需要安置;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而公有制经济单位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却非常有限,所以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寻找就业机会,已成为一种趋势。第二,劳动力商品出卖者的社会政治地位与其在企业中经济地位的不对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出卖者,在经济上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在政治上同样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在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出卖者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们一方面仍然是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所有者的一员,依然是社会的主人,有权通过一定形式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被剥削者,为劳动力的购买者即企业主提供剩
5、余劳动。这种社会政治地位与企业中经济地位的不一致性,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性。他们为企业主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也为国家积累了大笔建设资金,但企业主却往往并没有把应有的权利给予他们,以至于在劳资关系上常常出现许多不应有的矛盾和纠纷。因此,把非公有制经济切实纳入法律轨道,保证劳动力商品出卖者1 1/5 5和购买者双方的正当权益,是促进劳动力商品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合理流动的重要保证。二、剩余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
6、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剩余价值学说中,他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剩余价值的合理因素的同时,阐明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区别:剩余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超过有酬劳动的金额,它是从可变资本来考察的,而利润则是从整个预付资本考察的。他还指出等价交换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交换之所以产生“矛盾”,“是由于劳
7、动能力本身成了商品,作为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因而同它的交换价值毫无关系)是一种创造交换价值的能力”马克思还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他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2、当代剩余价值的特点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同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
8、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利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等转化形态,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反映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存在上述种种转化形态,但主要是采取了税收和利润这两种主要转化形态;此外,还有各种社会基金形式的转化形态。这些具体形态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已经不具有对抗性质了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广大人民的
9、根本利益。(2)剩余价值的分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其在资本家集团的分配,大体上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大前提下,国家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分配途径,进行非均衡式的分配。过去一谈到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想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并非如此,2 2/5 5剩余价值和剥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而剩余价值的一重性表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10、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对生产工人的剥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价值这一经济范畴,但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又表明剩余价值并非就等于剥削,剩余价值率也并非等于剥削率。本质上看,剥削是由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存在剩余价值,但不存在剥削。三、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促进技术进步马克思提到:“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
11、,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性表现在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超负荷使用。当今社会,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每天工作的上限。即是说要在有限的工作日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为此,政府应鼓励生产者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强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第二,完善劳动者与劳动力需求方的沟通渠道。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一方面,劳动力因为
12、没有合适的工作而成为社会闲散资源;另一方面,需求方由于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无法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由此,已经商品化了的劳动力须与相应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要求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条件理论,努力解决劳动力供求信息之间的矛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而,传统的银行贷款很难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日益显露。马克思剩余价值转化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资本本身来源问题,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趋势。它指出资本要积累就必须要追加投资。而资金正是
13、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资本市场的出现抛弃了狭隘的积累资金的方式,即仅仅从剩余产品中拿出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资本市场吸纳社会闲散资本金,以市场为向导,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好的企业中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外来的资本动力。就现状而言,应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继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努力促进市场创新,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5 5第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14、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的多重性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条件和途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它的实现最终要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之所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并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我国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必须与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并受
15、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和制约。由此,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应成为我国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处在转轨中期的市场经济,更要求我们重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4 4/5 5以下无正文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用
16、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Nur fr den persnlichen fr Studien,Forschung,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des fins personnelles;pas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5 5/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