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667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第 0202 单元单元 单元检测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

2、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经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 年第 11 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一语,往往并非实指其数,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法。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还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愤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

3、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由“诗三百”之本义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

4、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左传记载,孔子“自卫反鲁”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彦先生判定孔子开始“删诗”在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2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节选自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的内涵是判定“孔子删

5、诗”这一公案的依据。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多与今本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

6、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的内涵,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在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B确定孔子是否曾经“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为此。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曾“删诗”,第二次

7、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3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47 题。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 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 427 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

8、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9、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 48 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

10、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 383 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 399 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4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

11、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

12、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 57 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

13、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5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7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812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操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

14、,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其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操将北征三郡鸟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郐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

15、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操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操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操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操使工苏越徙美犁。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擎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16、。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操,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操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操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8下列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习宠臣咸疾之疾:憎恶B共引操入船引:引导C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侵:冒犯D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谢:谢罪9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A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余船以次俱进B时寒且旱若属皆且为所虏C诸君之谏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至见,乃悲喜、或流涕精思傅会,十年乃成10用给文中字体加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

17、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B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C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D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11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迁为顿丘令是因其“持法峻刻”,宠臣借称荐来使其离开。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曹操的戏谑之意。B与马超、韩遂交战,失败后曹操大笑而语:“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既是自我解嘲,又显露出他乐观豁达的品性。C从侥幸战胜后的科问诸将到杀死袁忠、桓邵,充分体现

18、了曹操峻刻酷虐、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D与一般正史叙事崇尚简要不同,本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相当细致,其间人物的一言一行、神态举止纤毫无遗。12把上面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2)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1314 题。悲愁歌7【汉】刘细君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注】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元封年间被封为公主,远嫁西域,给乌孙国国王昆莫做妻子。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旃:同“毡

19、” 。黄鹄:即天鹅。13诗歌是如何围绕“悲愁”展开的?请简要分析。14简要解说诗歌的写作风格。(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操持家务的诗句是“_,_”。(2)今我来思,_。(诗经采薇)(3)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4)_,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并序)(5)采之欲遗谁?_。(涉江采芙蓉)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

20、事诗。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1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8A据介绍,在美术馆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场租费为两万元左右,许多尚未成名的画家对于这个数字只能望尘莫及。B巴黎圣心堂,这座 80 米宽 80 米高的大教堂,突然在蒙马特高地拔地而起,正襟危坐,和周围的环境实在有些不太协调。C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也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基石。D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国八条”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

21、了解新情况。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几十年来,吴良镛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营建了一批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建筑。B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C在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D某些地区农民工住宿条件极其恶劣,几十个人睡在阴湿的地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卧。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魏晋诗歌反映

22、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_,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_。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_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_。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_,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追求生命的久远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时间意识像陶渊明式的诗人毕竟是少数9ABCD20下面是两副打乱了次序的对联,一个是七字联,一个是十一字联。请根据要求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莽莽红尘盈盈绿水五色艳争江郎梦三篙频送往来人一枝春暖管城花一息各分

23、南北路(1)题毛笔店联:(2)题渡口联:21仿照示例,选取本单元的相关诗歌、诗人再写两句相关的话,使三句话组成排比句。魏晋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不是写下了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 归园田居吗?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4D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于文无据, “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说法无根据,隐居只是陶渊明选择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E 项,曲解文意, “从而突出了 陶渊明的奇才 ”说法不准确,曲解文意。5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24、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文学史上、大诗人和大散文家” ,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应的信息组织答案。106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是抓住“条件”一词,可从时代背景和人生轨迹两方面分析、思考。7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

25、理想。【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探究类题目首先要深刻理解题目命意以及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结合文章分条分点有序组织答案。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 项,引:拉,拽。9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 “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凭借,按照。B 项, “且”:连词,表并列,并且;副词,将要。C 项, “之”: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 项, “乃” ,都是副词,才。10A11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26、巧的能力。C 项, “科问诸将”体现的是他的大度,他作为政治家有笼络人心的手段,而不是“峻刻酷虐、心胸狭隘” 。 12 (1)我之前的行动,靠侥幸踏上危险之地,虽然胜利了, (却)是老天在帮助我啊,所以不可以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 (2)苏越禀告(给曹操)这种情况,曹操亲自去验看后很不喜欢,认为不吉祥,回去就卧病不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注意得分点:(1)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佐”:辅佐,帮助;“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乘危以11侥幸”:状语后置;(2) “白”:告诉;“躬自”:亲自;“恶”:厌恶;“寝疾”:卧病。13诗歌

27、紧紧围绕“悲愁”展开。开篇两句交代自己“悲愁”的原因,即远嫁乌孙国,远离家乡、亲人。接着写乌孙国的习俗,住毡子做的帐篷、吃牛羊肉、喝奶酪等;诗歌明写这些,突出了习俗相异、环境恶劣等情况。最后幻想着能够变成天鹅飞回故乡,但现实中又不能回家,也是“悲愁” 。14“兮”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用白描手法,描写简洁。语言质朴。【解析】汉朝诗歌受楚辞的影响极大,比如“兮”的使用等,本诗也不例外;同时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因身置异国他乡而怀恋故土、思念亲人的诗歌。一、二句道出诗人悲愁的缘由:皇家做主将她远嫁到天边异国,做了乌孙王的妻室,托身于此,与亲人故土天各一方,想

28、和亲人团聚已成梦想。三、四句,写异国的生活难以接受:吃牛羊肉、喝奶酪等。最后两句写对故国的思念。远离乡土,加上难以忍受的异国风俗,诗人常常思念家乡、亲人,盼望自己成为黄鹄飞回故乡。 悲秋歌深受楚辞的影响, “兮”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深切盼归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15 (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2)雨雪霏霏(3)伏清白以死直兮(4)纤纤作细步(5)所思在远道16B【解析】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17B【解析】A 项,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B 项,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C 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

29、长。D 项, ()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18B【解析】A 项,成分残缺, “践行”后缺宾语,应在“大地上”后加上“人生理想” 。C 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放在“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后。D 项,句式杂糅, “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句式杂糅,可改为“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或“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 。19D【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先易后难、有选择地填空,逐一排除错误项,最终得出答案。通过分析第一整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给我们的提示,可以确定第二个空承接上一小句中的“对待生活12的不同态度” ,应填写,故排除 B 选项。再看第三整句,通过前后语意分析,推出“无论都”这一句型,可以确定第五个空应填,故排除 A 选项。剩下 C 项与 D 项中,第二整句两个空通过带入两分句,不难判断答案应为 D 项。20 (1)五色艳争江郎梦 一枝春暖管城花(2)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21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心系楚国百姓,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吗?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操,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不是写下了延揽人才、祈求完成大业的短歌行吗?【解析】示例的结构是:第一句点明朝代、诗人,接着写遭遇的困境,然后写创作的作品。仿写时根据这个结构特点选取相关诗人进行表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