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同经济开展的关系最密切,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 世纪里,探索职业教育开展之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前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开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一、现代职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开展,传统产业构造的
2、调整,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的流动与职业的更换;随着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传统学科及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根底,多方位的就业转变能力。那些以知识灌输为主或者单纯强调技能与实用知识的传统教学已捉襟见肘。近年的研究说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 21 世纪的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立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3、教育上。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决不意味贬低技术与技能训练,就目前多数行业来讲,仍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专业与技能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提法不可无视。鉴于上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中国职教界多年来进展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中国职教课程开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
4、性,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职教课程概念。表现在 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之成效,既改革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构造未作重大本质性变动的情况下,仅在某些局部方面对少数课程作学习内容和进程安排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改进型改革仅是对存在固有缺陷的传统职教课程体系的局部完善,因而总体效应并不显著。现代课程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象传统课程理论那样将课程只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材,而认为课程是维系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职教课程同样如此,它是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庞大体系;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文体编制领域,课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制定、领会与贯彻领域,课程评价对课程活
5、动全过程的评价领域以及课程管理 对参与课程活动各种因素,主要是人、物、事的协调 领域所组成的各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课程中各种元素、元素的活动,不仅受制于本子系统内其他因素的关系,而且还受制于其他子系统及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系统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局部改革成效不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进并未触动整个体系。就职教课程现状看,根本上还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模式明显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教室与生产脱离,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式的单一化不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开展;职教课程
6、体系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教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承当起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二、把握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稳步推进。据笔者之见,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不受普教模式的影响,表达职教的特色;强化根本技能训练;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最终形成综合化、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
7、合职业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及其学习原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作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开展作准备。以上六点虽从不同的角度是实施对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但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能力本位,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克制以往知识本位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在国外很流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还是其实施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它讲*用实效。我们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并不是照搬国外的以能力为本位教育,而是“拿来为我所有,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系。这里的“能
8、力不单指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甚至还包括态度等一些个性品质在内。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忧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追求探索的目标,集群式模块课程是这种追求探索较为成功的范例,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它的主要特点是“宽根底、活模块,即课程构造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根底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其中的“活字给学校和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开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由于课程本身是一种动态
9、教育现象,各种职教课程模式均为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形成的,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尽善尽美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上突出特点:1、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尽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时机;2、在课程构造上,应增加活动课,具体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活动课五类。为适应社会经济开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所有专业均应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将这两门课程同归于工具类板块,充分表达了职业学校要培养面向21 世纪人才的要求。3、专
10、业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必修学科表达出课程方案的统一性;选修学科表达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应以市场经济和用人行业的需要为导向开设课程,选修课程应占专业课时的 10%左右,是在必修课程根底上的拓宽、提高;是开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分为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4、开设活动类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目的是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包括时事政策、军事课、职业指导、民族、环境、人口教育、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课程。根据笔者对上述特点的理解以及职业教育的实践体验,试作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平面图如下:.实用人才的培养是职教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是实用人才的核心,占据主导地位,方框所述素质,是实用
11、人才的必要构成因素,处于第一层面,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只是各有侧重,它们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外围那么分别表示几种素质形成的途径或涵盖的内容。三、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后劲与“就业从目前上岗就业角度来看,也存在“应试问题,就是劳动与行业部门的招工、招干考试。这也是各类办学单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素质与能力教育强调的“后劲,与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文化与专业根底课,这些课的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具有“远效性。就业考试多与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相关,它的效果显现很快,具有“近效快,在课程设置上,如何科学配置、合理求得其矛盾的统一?我们认为,就能力与知识构造而言,对就业
12、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表达在技术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到达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防止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要冲淡文化与专业根底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展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育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的覆盖面为根底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到达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对准
13、第一就业岗位,到达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方案与教学大纲要求标准地做,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在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上,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降低了职业学校的地位。2、“稳定与“灵活很难设想,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变换一个专业,这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浪费。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构造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市场预见的难度越来越大,随之对学校课程设置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课程设
14、置中“稳与“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根底与根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等维修工种,但这些工种有共同的根底与技能课程,如“电工根底与根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注重专业根底知识,同时进展多工种的根本技能训练,到达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以打好专业素质根底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表达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展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展强化,以到达专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
15、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根底,一年定方向,所指含义为:两年根底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作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3、“博与“专随着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开展,21 世纪的社会生产技术将出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跑,新技术将打破现有的行业或学科界限,那些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21 世纪社会将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流,再加未来劳动者职业经常变更,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不是不考虑它应具有更宽的知识与
16、技能.v.面。然而,从我国行业招工现状而言,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立即顶岗的需要,因此,招工应试注重的是岗位专门技术与技能较为突出了“专。经过学校多年的实践,课程设置中采用“宽根底、活模块的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宽与“专之间的矛盾。“宽根底、活模块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两段组合模式,第一段为职业根底教育阶段,强调宽,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展职业能力分析,找出共性的知识、技能,开设公共文化课与专业根底课,同时进展多工种根本技能训练,以此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面,到达较强的适应性。第二阶段组合了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设置,是就业专业化教学阶段。它由学生们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课。
17、在这阶段教学中,强调“专的特色,针对工种与岗位进展等级达标训练。4、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是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现今职业教育中仍广泛采用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专业有关的学科进展组合,学科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并将它与学生的认识开展过程相结合,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开展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理论的开展,学科课程模式本身缺乏,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各学科间缺少有机衔接,不利整体课程优化;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活动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
18、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相对学科课程模式,它在以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中优势更为突出。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一种典型活动课程模式,它打破学科体系,专业课仅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三门课组成,纵向分为根底、专业、专长三个层次,横向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但它也有缺乏。随着生产力与经济的开展,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趋向复合型和智能化,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看重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将暴露出其理论根底薄弱缺乏。两种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结合国情,活动课程模式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要求较高,使之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国情承受的角度看,“九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活动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缺乏,在此根底上改革与开展出适合国情,满足高科技开展下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科研队伍与各类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取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经历,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展改造。这是现实国情下较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