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60 分)1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_拓跋部建立( )A匈奴族 B鲜卑族C女真族 D蒙古族解析: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北凉,故答案 A 项不正确;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故答案选择 B 项。女真族,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故 C 项不正确。蒙古族,1206 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结束了草原上连年的部落战争。1271 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元,视为元朝的正式开始,故 D
2、项不正确。答案:B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使秦国过渡到封建社会,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一次封建化的改革,所以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二者的最主要的表现只能是都促进了封建化进程。答案:B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 B
3、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分析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项。答案:D4 “(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 ,主要原因是均田制( )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限制了土地兼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2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从材料“初,百姓咸以为
4、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 、 “事施行后,于是海内安之”等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答案:A5成书于 6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年公元 581 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A 项不对,氏族制度主要是在南方得到发展;B 项不对,隋朝是
5、此后建立的;D 项不对,洛阳当时是受北方统治。答案:C6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主要是( )A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B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C顺应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D为了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解析: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从社会的大环境和历史的趋势去考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主要因素。答案:C7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实现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故答案为 A 项。商鞅变法未体现出 B
6、 项内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未体现出 C、D 两项内容。答案:A8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答案:A9透过下图“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能获知( )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
7、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可知北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超,正确,民族压迫政策不能体现。故选 B 项。答案:B10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4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故选 B 项。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C 项错误,只是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但是并未改变自己的民族为汉族;D 项
8、错误,说法绝对化。答案:B11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解析:A、B、C 三项均不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北方政权的更迭、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结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而重要影响之一是进一步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体现
9、了这一点的有(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明治维新 辛亥革命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改革与社会风俗之变革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政治变革与社会风气的变革是紧密相连的。都体现了这一观点,所以应选 D 项。答案:D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注意设问是否定式设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移风易俗内容涉及服装
10、、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故 A、B、C 三项可以排除;孝文帝改革并没有使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答案:D14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5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 A 项。B 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 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11、;D 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答案:A15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均田制 迁都 尊儒崇经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A B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均田制”的正确理解, “均田制”属于经济措施,与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关系不大。排除项,故正确答案为 D 项。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尊儒崇经、仿效汉族典章制度等都有利于接受汉族文化。答案:D16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 )水利得到了兴修 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A BC D解析: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
12、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题目中都是正确的,因此选 D 项。答案:D1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因此都符合题意。答案:A18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答案:B1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13、,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措施。材料中的“土德” “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 C 项。A 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答案:C204、5 世纪,中国北方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条件B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局面C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D两者均促进了北
14、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由于自东汉末年的“五胡内迁”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北魏孝文帝推行封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据此可知 C 项正确。A、B 两项各执一端,不能正确表达关系;D 项表述为影响,不是关系。答案:C二、非选择题(40 分)21(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
15、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7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8 分)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
16、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22(20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公元 485 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 ,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 “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材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
17、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类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材料三:理论上讲, “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 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部分土地),与此同时,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长,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就相对减少了。到 8 世纪的上半叶,整个均田制
18、明显地陷于崩溃。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条件是什么?(10 分)(2)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4 分)(3)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后来被废止的原因是 什么?(6 分)答案:(1)内容: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条件: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2)性质:既是封建的土地制度,也是赋税制度。历史地位: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丰富了中华帝国的经济管理制度。(3)历史作用: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8定。原因: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土地资源不相适应;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