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8 电容器的电容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3-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8 电容器的电容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3-1.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8 8 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的电容课时作业A 组 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2018云南师大附中检测)如图所示为某一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和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图线,若将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从 40 V 降低到 36 V,对电容器来说正确的是( )A是充电过程B是放电过程C该电容器的电容为 5.0102 FD该电容器的电荷量变化量为 0.20 C解析:由QCU知,U降低,Q减小,故为放电过程,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正确;由C F5.0103 F,可知选项 C 错误;QCU5.01034 C0.02 C,选Q U0.2 40项 D 错误答案:B2.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源连接充电若保持电源接通,先将一导体
2、平板插入电容器两平板间,然后从另一侧抽出,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A插入和抽出导体板时电容器既不充电也不放电B插入和抽出导体板时电容器均充电C插入和抽出导体板时电容器均放电D插入导体板时电容器充电,抽出导体板时电容器放电解析:两板间插入导体板,相当于减小平行板的间距,由C知电容器电容变大,又rS 4kd因为电容器两极板电压不变,所以由QUC可知Q增大,所以插入导体板时电容器充电,同理可知,抽出导体板时电容器放电,选项 D 正确答案:D3两块平行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要使两极板间的电压加倍,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减半,采用的办法有( )A两极板的电荷量加倍,而距离变为原来的 4 倍B两极板的电荷量
3、加倍,而距离变为原来的 2 倍C两极板的电荷量减半,而距离变为原来的 4 倍D两极板的电荷量减半,而距离变为原来的 2 倍解析:由C 、C和E 得两板间的电压U,两板间的场强E,可Q UrS 4kdU d4kdQ rS4kQ rS2知 C 正确答案:C4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实验中,对一个电容为C、正对面积为S、两极板之间距离为d的电容器,充电Q后( )A若带电荷量再增加 Q,其他条件不变,则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一定增加Q CB若带电荷量再增加 Q,其他条件不变,则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可能不变C保持带电荷量Q不变,若电容器两板之间的距离增大到 2d,其他条件不变,则板间电压增加到原来
4、的 4 倍D保持带电荷量Q不变,若电容器正对面积减小到原来的 ,其他条件不变,则电场强度1 2增加到原来的 4 倍解析: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 得 U,A 正确若带电荷量再增加 Q,根据电Q UQ UQ C容的定义式C 得,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增加,则电场强度增加,B 错误根据CQ UQ U、C 得,两极板的距离增大到 2d,板间电压增加到原来的 2 倍,C 错误正对面积rS 4kdQ U减小到原来的 ,则电场强度增大到原来的 2 倍,D 错误1 2答案:A5.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恒定,带电的油滴在极板间静止,断开开关后,再将极板间距离增大些,则油滴将( )A向上运动 B仍然静止C向下
5、运动 D向左或向右运动解析:油滴静止在极板间,说明它受到的重力和电场力平衡,电场力向上断开电源时,电容器极板间的电荷量Q不变平行板电容器内部场强E .可见,U dQ dCQdrS 4kd4kQ rS平行板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与d无关,与电荷Q和平行板电容器的正对面积S有关. 为电Q S荷密度,E与电荷密度有关,故虽上下移动极板,但Q、S不变,E就不变,油滴受到的电场力就不变,故仍然静止故正确答案为 B.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传感器是把非电学量(如速度、温度、压力等)的变化转化成电学量变化的一种元件,在自动控制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3用如图所示是一种测定液面高度变化的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金属芯线
6、与导电液体形成一个电容器,电容C的大小变化就能反映液面的升降情况,C与h的关系是( )AC增大表示h增大 BC增大表示h减小CC减小表示h减小 DC减小表示h增大解析:金属芯线和导电液体相当于电容器的两极板,液面的升和降分别对应两极板正对面积的增大和减小,由C可知,选项 A、C 正确rS 4kd答案:AC7.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正电荷(电荷量很小)固定在P点,如图所示,以E表示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U表示电容器的电压,Ep表示正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若保持负极板不动,将正极板移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则( )AU变小,E不变 BE变大,Ep变大CU变小,Ep不变
7、 DU不变,Ep不变解析: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说明电容器带的电荷量不变由C,U ,推出rS 4kdQ CUd,因此正极板向负极板接近,即d变小时,U变小又由E ,Ud,故E不变,选U d项 A 正确,选项 B、D 错误负极板接地即以负极板作为零电势点,电场强度E不变,P点的电势不变,正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也不变,选项 C 正确答案:AC8.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竖直放置,A板上用绝缘线悬挂一带电小球,静止时,绝缘线与固定的A板成角,平移B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 闭合,B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角变大BS 闭合,B板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角变大CS 断开,B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角变大DS
8、 断开,B板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角不变解析:分析小球受力,由平衡条件可知 tan ,则场强E增大时,变大,E减小时,qE mg变小当 S 闭合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不变,由E 知此时E取决于板间距离d,故U dB板上移时,d不变,E不变,不变,A 错误;B板左移时,d减小,E增大,变大,B正确;当 S 断开时,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不变,由E ,U ,C三式可得U dQ CrS 4kd4E,即此种情况下E取决于正对面积S,而与板间距离无关,B上移时,正对面积减4kQ rS小,E增大,变大,C 正确;B左移时,d减小,E不变,不变,D 正确答案:BCD三、非选择题9.如图所示,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水平
9、放置,电容为C,极板间距离为d,上极板正中有一小孔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从小孔正上方高h处由静止开始下落,穿过小孔到达下极板处速度恰为零(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极板间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重力加速度为g)求:(1)小球到达小孔处的速度;(2)极板间电场强度大小和电容器所带电荷量;(3)小球从开始下落运动到下极板处的时间解析:(1)由v22gh,得v2gh(2)在极板间带电小球受重力和电场力,有mgqEma小球最终速度为 0,有 0v22ad得Emghd qdUEd,QCU得QCmghd q(3)由hgt,0vat2,tt1t21 22 1得thd h2h g答案:(1) (2) C (3)2gh
10、mghd qdmghd qhd h2h gB 组 能力提升5一、选择题1(多选)如图所示,当待测物体在左右方向发生位移时,电介质板随之在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移动如果测出了电容的变化,就能知道物体位移的变化若电容器的电容变大,则物体的位移可能的变化是( )A加速向右移动 B加速向左移动C减速向右移动 D减速向左移动解析:由于相对介电常数r发生变化而引起电容器电容C的变化,根据C可知:rS 4kd当电容C变大时,r应该增大,电介质板应向左移动,所以选项 B、D 正确答案:BD2.如图所示是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带电荷量为Q,上极板带正电荷现将一个试探电荷q由两极板间的A点移动到B点,A、B两点
11、间的距离为l,连线AB与极板间的夹角为 30,则电场力对试探电荷q所做的功等于( )A. B.qCl QdqQl CdC. DqQl 2CdqCl 2Qd解析:根据U ,E 可得E,所以,AB电场力做功WqElsin 30.Q CU dQ CdqQl 2Cd答案:C二、非选择题3. (2018浙江杭州高二检测)如图所示,有的计算机键盘的每一个键下面都连一小块金属片,与该金属片隔有一定空气间隙的是另一块小的固定金属片,这两块金属片组成一个小电容器,该电容器的电容C可用公式Cr计算,式中常量r91012 F/m,S表示金属S d片的正对面积,d表示两金属片间的距离,当键被按下时,此小电容器的电容发
12、生变化,与之相连的电子线路就能检测是哪个键被按下了,从而给出相应的信号设每个金属片的正对面积为 50 mm2,键未被按下时两金属片的距离为 0.6 mm,如果电容变化 0.25 pF,电子线路恰能检测出必要的信号,则键至少需要被按下多少?解析:设两金属片间的原距离为d,金属片被按下 d时电容变化C0.25 pF,6此时金属片间距为(dd),则C1r,C2r.S dS ddCC2C1rS( ),1 dd1 d代入数据解得 d0.15 mm.答案:0.15 mm4.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带电荷量为Q,极板长为L,极板间距离为d,极板与水平面间夹角为,P、M两点恰好处在电容器的边缘,两极板正对区域均看成匀强电场现有一质量为m的带电液滴由两极板的中央P点从静止开始沿与极板平行的直线运动到M点,此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W,求:(1)液滴的电荷量;(2)液滴开始运动瞬时的加速度大小;(3)液滴到达M点的速度大小解析:(1)板间电压U ,电场强度E ,对液滴qEmgcos ,由以上三式求得液滴带Q CU d电荷量q.Cmgdcos Q(2)释放瞬间mgsin ma,液滴的加速度agsin .(3)对加速过程应用动能定理mgLsin Wmv21 2液滴到达M点的速度v.2gLsin Wm答案:(1)Cmgdcos Q(2)gsin (3) 2gLsin 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