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护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护理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恶性心律失常的 识别与护理 心内二 张辉1心脏的传导系统2正常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的特点:窦性心律的特点:P P波在波在II II,avFavF导联直立,导联直立,在在avRavR导联倒置导联倒置P P波:电波:电压压0.25mV0.25mV,时间为,时间为0.060.060.12s0.12s,每一个,每一个QRSQRS波群波群前均有前均有P PR R间段:间段:0.120.120.20S0.20S节律:节律:规则规则心率:心率:6060100100次次minminQRSQRS波群:波群:0.040.040.10s0.10sIIavFavR心房除极的方向心房除极的方向II3什么是心律失常?什么是
2、心律失常?n n由于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而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心律失常。4什么是恶性心律失常什么是恶性心律失常 所谓恶性心律失常主要指严重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无梗死证据的院外猝死复苏存活者,大多数为冠心病患者,其猝死多由室颤所致。心肌梗死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的单行性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原发性心电疾病,如先天性长QT综合症和Brugada综合征所致的室速和室颤。5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常见心律失常类型6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的分类(按快慢快慢分类)n n快速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期前收缩(早搏)扑动、颤动n n缓慢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传导阻
3、滞7心室颤动:心室颤动:QRS-T波群消失,呈形态、频率及振幅完全 不规则的搏动波,频率250-500/min。8护理要点护理要点n n室颤,室扑发生时,立即进行有效地胸外按压,呼叫医生和其他护士,迅速准备除颤器进行非同步除颤,一般为360J(单相波),200J(双相波)。转为窦律后,遵医嘱给予胺碘酮稀释后静脉泵入。9室颤室颤/无脉搏室速处理程序无脉搏室速处理程序10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n护理评估 健康史 症状与体征 辅助检查 心理社会评估11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一)健康史(一)健康史1.1.评估病人的心律失常是何种因素引起评估病人的心律失常是何种因素引起a.
4、a.新陈代谢需要量的增加新陈代谢需要量的增加 例如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例如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b.b.血容量的突然减少血容量的突然减少 例如:失血性休克例如:失血性休克c.c.全身性的感染全身性的感染d.d.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洋地黄中毒例如:洋地黄中毒e.e.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f.f.心脏本身疾病心脏本身疾病 例如:冠心病例如:冠心病 风心病风心病 心肌病心肌病 充血性心衰充血性心衰g.g.其他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 例如:甲亢例如:甲亢 呼衰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呼衰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h.h.机械性刺激机械性刺激 例如:开胸手术例如:开胸手术 气管插管等气管插管等 12
5、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n n(二)症状和体征(二)症状和体征 护士应注意观察和询问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的程度,护士应注意观察和询问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的程度,护士应注意观察和询问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的程度,护士应注意观察和询问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及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持续的时间及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持续的时间及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持续的时间及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1.1.心悸心悸心悸心悸 、心跳脱漏感、心跳脱漏感、心跳脱漏感、心跳脱漏感2.2.头晕头晕头晕头晕 、乏力、乏力、乏力、乏力 、黒蒙、黒蒙、黒蒙、黒蒙 、晕厥、晕厥、晕厥、晕厥3.3.胸闷
6、胸闷胸闷胸闷 、胸痛、胸痛、胸痛、胸痛 、心绞痛、心绞痛、心绞痛、心绞痛4.4.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困难5.5.脉搏短绌脉搏短绌脉搏短绌脉搏短绌6.6.血栓栓塞的症状血栓栓塞的症状血栓栓塞的症状血栓栓塞的症状7.7.血压下降血压下降血压下降血压下降8.8.摸不到脉搏摸不到脉搏摸不到脉搏摸不到脉搏 、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意识丧失13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n n(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检查2.持续的心电监测3.特殊检查:Hotler 食道内心电图 食道调博检查 心内心电图检查4.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 血清电解质 心肌酶测定 血清药物
7、浓度 14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n n心理社会评估 护士除了评估病人焦虑,恐惧与挫折程度外,还应评估病人的应激能力和自我认同障碍等问题。15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n n护理措施 心电监测心电监测 生命体征的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 电复律和电除颤电复律和电除颤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 基础护理基础护理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 16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电监护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较高的心电专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较高的心电专业知识业知识,能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表现能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表现,对心律对心律失常的高
8、发时间、特点进行预见性护理失常的高发时间、特点进行预见性护理,减少或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心避免猝死的发生。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进行律失常进行24h24h连续心电监护连续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心率、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变化。在监测过程中要重视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变化。在监测过程中要重视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信号。当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频发成的预警信号。当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频发成对室性早搏,对室性早搏,Q-TQ-T间期较长、阵发室速、扭转间期较长、阵发室速、扭转型室速、低血钾、高度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型室速、低血钾、高度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应引起高度重视。滞等应引起高
9、度重视。17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生命体征变化观察 连续心电监护的同时连续心电监护的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临床表现及临床表现,并详细记录。在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并详细记录。在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主诉。当患者原有症状发生改变或有新的症状出主诉。当患者原有症状发生改变或有新的症状出现时现时,应提高警惕性。在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提高警惕性。在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病人病人多有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多有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晕厥休克、呼吸困难、晕厥,甚至发生室扑、室颤而猝甚至发生室扑、室颤而猝死。因此死。因此,一旦病
10、人出现上述症述一旦病人出现上述症述,应立即通过心电应立即通过心电监护观察加以证实监护观察加以证实,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并积极做好预防措施,控制病情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18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电复律和电除颤 对房颤、对房颤、房扑房扑 、室上性心动过速单形、室上性心动过速单形 、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若药物疗效不佳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若药物疗效不佳,应应积极考虑施行同步电复律。如心室扑动、心室积极考虑施行同步电复律。如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一旦出现颤动一旦出现,心脏立即丧失排血功能心脏立即丧失排血功能,循环处循环处于停顿状态。因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电除颤。于停顿状态。因
11、此应立即施行非同步电除颤。在电除颤的同时在电除颤的同时,要进行有效地心肺复苏要进行有效地心肺复苏,以提以提高除颤的成功率。由于除颤需争分夺秒高除颤的成功率。由于除颤需争分夺秒,对预测对预测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应将除颤器放置应将除颤器放置床旁床旁,并经常检查、充电并经常检查、充电,以保证性能良好以保证性能良好,随时随时使用。使用。19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 正确按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正确按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药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及药物
12、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如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如:胺碘酮具有扩张冠状胺碘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循环及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动脉、改善冠脉循环及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对对于室性或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疗效于室性或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疗效,临临床上较常用。静脉注射可导致血压下降、心源性床上较常用。静脉注射可导致血压下降、心源性休克及心功能不全、静脉炎等。因此临床上注意休克及心功能不全、静脉炎等。因此临床上注意控制用药浓度及速度控制用药浓度及速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重注重患者主诉。患者主诉。20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理护理 当发生恶性心律失
13、常时,病人一般多有焦虑、恐惧心理,应及时与病人沟通,进行心理疏导,让其适时地释放心理压力,并提供家庭及社会支持,使病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1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并避免劳累、寒冷、饱餐、失眠、排便用力等不良诱因。通过对症护理,有效地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2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认知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患者学习健康知识的兴趣及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水平,使患者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提高治疗护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