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第三章讲义教学原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第三章讲义教学原则.ppt(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就教学的起点而言,有准备原则、类化原则就教学的起点而言,有准备原则、类化原则。就教学的过程而言,有自动原则、兴趣原则、个就教学的过程而言,有自动原则、兴趣原则、个性适应原则和社会化原则性适应原则和社会化原则。就教学的结果而言,有熟练原则、同时学习原则。就教学的结果而言,有熟练原则、同时学习原则。一、一、准备原则准备原则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之前,先要使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主要是心理学上讲的,引起动机(心向mind-set兴趣interest;心理态度mentalattitude;心理倾向mentaldisposition;诱因incentive)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基本要
2、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发动机,有了强烈的动机,就能够引起真正的自发的学习活动。有了学习的动机,学生就能对准学习的目的,选择活动的方向,因而他能够作目的的学习活动。例子:布克的实验(W.F.Book)二、类化的原则二、类化的原则新教材要建立在旧经验的基础上面,然后便于学习。这种根据旧经验来吸收新经验的作用,就是类化原则。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第一步就是明了,第二步是联络。教材的组织和排列也应该依照学生的年级而扩大其领域。对教学而言:1.旧经验是学习的出发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之前,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便于学生回忆旧的经验。2.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经验来解释新教材。3.倘若没有适当的经验来解释教
3、材,教师就要设法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实在经验,然后学习新教材。三、自动原则三、自动原则一切的学习,都是对于情境的反映,而且是积极的反应。包括心理的、身体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动原则创始于福禄贝尔,杜威的“做中学”,但我们传统教育中,也有说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朱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愤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欲开其意;发,谓达其意;物之有四隅,举一可知其三;两者还以相证之意。復者,再告也。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朱熹论语集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
4、,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四、兴趣原则四、兴趣原则克伯屈言:兴趣之意,在吾人作一事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勇往直前,不遑他顾。兴趣的误解:兴趣=娱乐、趣味,兴趣不是娱乐,不是趣味,是一种持久的情绪状态,并不一定是愉快的。杜威:兴趣与努力,皆应付困难之健全活动中所同具,自动于目的之情绪的热忱而言之,谓之兴趣。自困难当前,自我之坚韧前进言之,谓之努力。兴趣与努力,为同一进行活动
5、之二方面。直接兴趣:我们对一事感觉兴趣,而不问其所以然。间接兴趣:对于一事无兴趣,是因它与另一有兴趣的事物有关系,于是发生了兴趣。兴趣与教材有关:难易程度;切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学法的配合: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变化。五、个性适应原则五、个性适应原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例如孔子批评学生性格: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其小枝,亦可为小器具。方法:分组教学;教材的调整。六、社
6、会化原则六、社会化原则斯莫尔: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自社会学的观点看上去乃是增进个人对于其生存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的课程表内,减少社会价值较少的学科,增加社会价值较多的学科。改造学科内容,淘汰社会价值较少的教材,增加社会价值较多的教材,使学科内容更切合社会需要。增加学校的课外活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近似。教学方法的社会化:使学级内、班级内的学习活动,成为团队活动,共同从事一项活动或讨论一个问题。社会化原则要求,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团队生活的习惯,互助合作的精神,社会的意识,服务人群的思想。七、熟练原则七、熟练原则莫里森(H.L.Morrison)根据熟练原则,教学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作彻底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以期达到教学的目的。公式:教学前测验教学测验教学结果修正教学方法再教学再测验教学结果。八、同时学习原则八、同时学习原则克伯屈所倡导的原则,认为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能学到的事物可分为三项: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指教学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副学习指与功课有关的思想和观念而言。附学习指学习时,养成的理想与态度而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