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127912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4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它意味着: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一)、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

2、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

3、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3、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往的教学比较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验性作业;学生很

4、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无物”课,使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三)、新课程更加关注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四)、新课程的目标:有6个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了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5、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五)、

6、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对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限制得比较死。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六)、新课程标准的六个特点:1、国家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2、确定了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3、突破学科中

7、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6、统一目标要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七)、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影响:首先是教师对众多教学材料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和资源;其次教师将不再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既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的讲授而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减教科书,也可以增加课外的书籍以补充教科书,同时也可

8、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第三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八)、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转换: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课程的开发者2、从“教书匠”到“研究者”3、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4、从“施教者”到“引导者”5、从“独奏者”到“伴奏者”6、从“执行者”到“决策者”。二、对有关案例的点评:第一点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节课突出体现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点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课抓信了“趣”和“准”。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体现趣味;在教材分析上,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确立准确

9、、得当。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有序。特别是对难点的突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点从教学程序上看,本节课体现了一个“清”字。先观察-,再自然过渡到有趣的探究实验。遵循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做到严谨、有序。 第四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看,本节课体现出“活而不乱”,有章可循。一方面教师教法活,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运用鲜活的实验材料创设情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法活,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充满着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兴趣,以小主人的意识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第五点从教学效果上看,本节课充分让教师感到受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思路。在课堂中每个小组

10、成员分工合作,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乐于探究;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而且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得到突出的培养和发展。本节课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来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较好的体现,特别表现在对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后,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实验作了一定的调整和重新设计,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此举十分成功,在指导或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上教师作了一定的思考,创设情境,把教材中的-等知识以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转化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鼓励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所设计的实验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较为主动和积极。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视屏系统,实现全

11、方位互动和交流。但在知识迁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仍存在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科学工作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科学工作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还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 本节课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运用

12、启发、诱导式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设问,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入知识要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师对知识、技能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知识技能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质疑和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对每个问题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性的答题方式、鼓励性的教学评价等,树立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很好的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传授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课型

13、,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教学过程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易于接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通过编制的顺口溜,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值得借鉴。附:案例:哪一支蜡烛先灭?在学习物质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中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谋的知识,学习作出科学假方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楼老师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个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

14、点燃以后,用透明的密闭的罩罩在蜡烛上,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们反应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楼老师没有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认为低的先熄灭,而是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先熄灭?只见某学生举起手来,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未落,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起来了。楼老师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低灭组的同学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楼老师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低灭组的学生说,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是我们作出

15、判断的出发点,燃烧的蜡烛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气体要下沉,由此我们只能得到低的蜡烛先灭的结论。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低灭组的学生拿出了证据,他们翻开了有关气体密度的表格,上面写着的数据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楼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气体密度表,请学生看看表上的说明,学生们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由此学生们得到了统一认识的答案。就在此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另一问题:罩子的大小和蜡烛高低的程度是否影响问题的答案?楼老师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位学生,确实

16、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请学生们课后再做进一步的探究和讨论。点评:这是一个小型的探究活动,需要的器材很容易解决,实验的难度也不大,但能够很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展开,重点在启迪学生领会如何提出猜想和假设,以及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批判性思考。案例中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指导的一些观点,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意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等。有效的的教学是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案例二: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

17、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状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达“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的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度、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等概念。“问题”的解决。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请给予点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