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赏析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名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诞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中秋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满江红中秋寄远 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季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x,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
2、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急迫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忧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聚,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词牌名:踏莎行|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
3、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凉爽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非常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栩栩如生,快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来宾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原委为了什
4、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当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肯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放开胸怀,尽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接着阅读下去,思索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确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
5、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予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超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有意延长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意地观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哀痛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确定的东西有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
6、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华蜜和安静。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力极弱,国运日衰,而一直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
7、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亲密凝视政坛状况改变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状况。此词事实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季节改变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厚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奇妙采纳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予政治感想。 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到弹劾而被撤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此词便是作于其间。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篆冈喝酒赏月,成此佳作。 一剪梅中秋元月 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
8、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缺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特别安逸。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干脆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特别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
9、原委,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孤独,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缺憾了。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接受,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牌名:太常引|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
10、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闻,剧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倒戈、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志向。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冲突结合起来,体现了深厚的浪漫主义色调。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慢慢如钩?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行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行胜数 。但是 ,真正能千古流传,喜闻乐见的,却并不许多
11、,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运用天问 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奇,想象奇瑰 ,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 ,象宏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美丽神话传闻和生动比方交织成一幅形象完备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原委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袤的宇
12、宙,空无全部,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妙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莫非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闻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行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忧,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假如这一切都安稳无恙,那么,又为何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调的神话世界 ,
13、想象新颖,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 ,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化视察,作出了大胆的揣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独创创建。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揣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觉,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视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隐揣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
14、,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 ”,就是豪纵跌宕 ,横绝古今 ;所谓“放 ”,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究竟,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摧枯拉朽。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行羁勒的磅礴气概。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
15、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剧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词牌名:好事近|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一般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夜。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绽开描述的。上片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宛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
16、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白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悲观,为下片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明显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片抒情,干脆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心情。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夜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夜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刚好下的恶劣心情。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孤独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孤独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晰地告知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悲观心情。 辛弃疾中秋诗词6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