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中化学教案全套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化工作者,提到教案的编写,想必是一件让老师们头疼的事情。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中学化学教案全套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1 一、教学目标 1物理学问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缘由。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视察,发觉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缘由;培育学生概括、分析实力和推理推断实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缘由分析,使
2、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务的必定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视察,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视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起先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试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
3、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视察两个演示试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渐渐扩绽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试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试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干脆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
4、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视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觉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视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视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很多颗粒,细致视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觉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视察,老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
5、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状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途,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视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事实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视察布朗运动,发觉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枯,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恒久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
6、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视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愈加激烈。 3分析、说明布朗运动的缘由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状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行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
7、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缘由,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很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
8、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相互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视察不到。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中学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改变等相关学问亲密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
9、学问的延长,更是进一步探讨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学问、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学问联系起来的一个学问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识,并且驾驭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新奇心理,同时具备了肯定得试验探究实力和合作学习实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实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实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学生相识电解
10、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驾驭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依次。 (3)综合分析设计试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学问动手试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试验、视察等手段获得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分组试验与探讨,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试验的操作,现象的视察、记录和分析,培育学生试验操作、视察和分析实力,感受试验方法在化学探讨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讨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11、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依次推断 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 六、教具打算 老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3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试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接着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相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
12、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留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高校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生疏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纳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
13、生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驾驭。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相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相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使学生相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探讨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学生敬重科学的
14、思想。 (2)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打算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纳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
15、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育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实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改变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推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
16、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推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分,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探讨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接着运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推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
17、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推断,或可小组探讨、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变更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索与探讨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确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状况下会发生改变?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上升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解并描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
18、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上升、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索与探讨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推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索与探讨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状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中学化学
19、教案全套篇5 学问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相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实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学问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相识;并通过学问的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学问,并考虑合
20、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其次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探讨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实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试验数据探讨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在两个探讨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状况,较详细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状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运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
21、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其次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学问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须要探讨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探讨: 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实行的方法。 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须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
22、平衡的移动问题)。 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学问,探讨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实行的方法。 4阅读图表试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试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试验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5综合上面的探讨状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状况,详细地探讨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洁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运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6 【学习目标】 1学问
23、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探讨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改变?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留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像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
24、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
25、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H=? 【思索与沟通】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留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6、?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中学化学教案全套篇7 一、教学目标: 【学问】: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相识过程(理解) 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看法】: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擅长汲取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
27、科学精神与看法。 【实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试验,学会提取、分别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试验、资料分析、思索与探讨、探究等的问题探讨中,运用语言表达的实力以及共享信息的实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觉和探讨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试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打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干脆或间接为其他生物供应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
28、光合色素试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解并描述光合色素的种类、汲取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解并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试验进行探讨,并进行表达沟通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究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探讨成果或观点。特殊讲解并描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试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须要的条件是光、光合
29、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接着参加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改变。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解并描述叶绿体的苦恼。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