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5篇 寒冷的冬天来了,一场大雪过后,世界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电线上的水滴变成了冰,变成了水晶棒,松叶被冻住了。人们的手指冻成了红辣椒。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1 大德歌冬景 关汉卿 元代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译文 大雪粉白光华,就像满天飘舞的梨花,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雪花密密层层的飘洒,值得人们描形写画。白茫茫的世界中,稀疏的树林里晚归的寒鸦悲啼不止。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 注释 双调:宫调名
2、,为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双调。句式为三三五、五五、七五,共七句七韵。 雪粉华:雪白的雪花。粉,白色。或谓“粉”疑当作“纷”,纷华,形容雪之大。华,光彩、光辉。 堪:值得。 图画:此处用为动词,犹画图。 疏林:稀疏的树林。噪:鸣叫。 黄芦:枯黄的芦苇。 掩映:半藏半露。 清江:言江水之清,泛指而非实指。 斜缆:斜系着。 艖(ch):木筏,小船。 赏析 这支小令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傍晚郊野雪景图,勾画了饱含着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的冬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憧憬安静闲适稳定生活的感情,也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全曲用字讲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爽淡雅,富于立体感,
3、是描绘景物的好作品,从中可感受戏曲大家才智的光线。 大德歌句式为三三五,五五,七五,凡七句七韵,曲题冬景是王季思等编辑元散曲选注时加上的,这样文眼更加明晓。 “雪粉华,舞梨花。”大雪像白色的花海,像缤纷的梨花。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渔闲情偶寄:“花花耐观,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雪”。作者饱蘸着酷爱之情,写出了雪 花的形态和神态。着一“舞”字,说明北风吹紧。作者仰视天空,雪花纷飞,充满天际,为下文写详细的景物留下了广袤的空间。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北风吹扫,扬起雪粉,烟雾覆盖,仍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此言久久平视之景。“四
4、五家”,作者没有确指,说明烟雾之大,难以分辨清晰,联系下句这是傍晚黄昏时的景色。在此,作者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 “密洒堪图画。”“堪”,值得。雪花稠密地飘洒下来,是值得描形写画的。此句总结以上二句,远望烟村雪景,银装素裹。下面三句写近景。“看疏林噪晚鸦。”看,那傍晚归巢的乌鸦,在稀疏的树林中正噪闹着,是打算栖息。着一“看”字引起下文。疏林,稀疏的树林,叶落树疏,冬之景也。“噪”,说明乌鸦之多。乌鸦的叫声,引起作者的留意,引起作者无限情思。正因为疏林,所以看得清晰乌鸦。作者在此用景取色是高超的:在白色的底子上只有疏林,再“着”上黑色的乌鸦,使得景物更醒目,更引人留意。黑色为冷
5、色,而乌鸦的叫声很凄惨,显得荒芜,这样就给整个画面带来荒芜之感。 “黄芦掩映清江下。”“清江”,泛指而非实指,言江水之清。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芜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为暖色。北风的吹拂,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衬托下,更显得光芒耀眼,摇曳多姿。“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作者勾画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远意境。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环境更显得安静。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踪迹,给荒芜安静的环境增加了朝气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盼和希望。 小令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飘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
6、依稀难辨,远景的衬托,同时透视出作者赞美之情,境界开阔,层次分明。后三句,细心摄取几个近景:“晚鸦”、“黄芦”、“钓鱼艖”一目了然,同时层次清晰:岸上、岸边、水中,三层由高及低,层次清楚,形色显明。前四句朦胧,后三句明晰,把朦胧的远景和明晰的近景紧密协作,使得整个画面的空间层次显明,而近景中又分三层,富有空间层次感和画面的立体感;白中有寒鸦,一分荒芜;黄芦掩映,色调富有质量感,给人温馨;渔舟斜缆,安详静谧,给人以想象: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憧憬和赞美之情。 这首小令,作者通过对“冬景”的描绘,曲折地表现了元朝文人儒士无限的历世感叹和兴亡之感。大雪纷飞,是冬季的天气
7、特征,冬是一年之末,雪是雨的回来。作者虽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取景“噪晚鸦”和“钓鱼艖”,这种酸楚不觉溢于言表。自然界里的乌鸦飘泊了一天,正在聚集归巢,打算度过安静之夜。而作为人渔夫,也归家了,唯独作者身在大雪纷飞的茫茫原野中静默地领受这一切,无限凄凉,无限感慨。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积累的。由于社会的影响,读书人没有出路,作者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毫无安静,自然憧憬着闲适安静的生活,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们有归,为何自己无归?这种诘问是对元政府野蛮种族卑视政策
8、的控诉,同时也为一代文人发出带着血泪凄凉的感叹。作者这种造语取境正如贯么石在阳春白雪序中所说:“适如少美恰怀,使人不忍对殢”。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2 李端公 / 送李端 卢纶 唐代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掩泪 一作:掩泣) 译文 家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注释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一作严维诗,题作送李端。李端:作者
9、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家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头,不知后会何期。 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厚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
10、,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慢慢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似乎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最终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伐,静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到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
11、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心情凝合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舞,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分。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
12、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验了尴尬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更加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终归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会面。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会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将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3 岁暮 谢灵运 南北朝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译文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
13、,长夜漫漫无终点,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注释 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哀思,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赏析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宁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终点。 诗的开头两句,以
14、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熬煎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冲突的困难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
15、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哽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境况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境况、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好像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快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
16、命易逝之慨。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消逝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4 南乡子冬夜 黄升 宋代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译文 冬夜万籁清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终点。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
17、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相互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聚成冰。 注释 稜稜:寒冷貌。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鉴赏 黄升是一位闻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感。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似乎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留意力
18、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样,凄清异样。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留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宁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尽然不说自己感到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苦恼得
19、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接下去二句说:“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 这种构思,的确是奇妙异样;这种格调和意境,的确是空幻的。它特别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结句“起看清冰满玉瓶”,跟以上两句不行分割,互为联系,词中句断乃为韵律所限。因为词人关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顾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结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结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词中未提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蕴意深远,饶有余味。假如词人在词中将梅花说尽了,说梅花冻得不成样子,或说梅花凌霜傲雪,矗立风中,那就一览无余,毫无
20、诗意了。由此可见词人手法之高超。 从整个词来说,晶莹快洁,恰似玉树临风;托意高远,说它的风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适宜么?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5 苑中遇雪应制 宋之问 唐代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译文 早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涯驶来。高楼上谁穿着青袍远眺,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我不知道今日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注释 诘旦:平明早晨。宋书柳元景传:“自诘旦而战,至于日昃,虏众大溃。” 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简析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方生动、贴切。 寒冷的冬天到了古代诗词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