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竹枝词二首其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特别宠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纳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
2、,少用典故,语言清爽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深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其次首。 其次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颂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短暂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理想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难过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退的孤独和郁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
3、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颂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经常不安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安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原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颂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难过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想。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舞天际。也只有
4、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慢慢幻成家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楚明白。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愉快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显明的民俗特色。犹如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吸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
5、词二首。 堤上行三首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喧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敞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剧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实,语言朴实,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
6、乱中有序、一派朝气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加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迫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干脆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惊慌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擅长捕
7、获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奇、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其次首:月夜对唱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唱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漫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特别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川流不息,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寂静。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概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
8、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方,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方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颂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淌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美丽、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建了美丽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
9、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厚真挚,景色美丽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朝气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显明,音调和谐,清爽隽永,写景如画;有深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非常繁华喧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
10、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一般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自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剧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好像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一般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看法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别出心裁的风貌。 元日感怀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
11、(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静静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无趣。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游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孤独。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抖动、不平。 昏镜词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
12、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永贞元年(805年)初,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革新,由于革新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扑,八月,顺宗被迫“内禅”,称太上皇,宪宗作为宦官和藩镇的代理人宗即位,革新失败。宪宗一上台,即重用宦官佞臣,对革新派人士横加迫害。八月贬王叔文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九月,贬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远州刺史;十一月,
13、又加贬远州司马,同贬者八人,史称“八司马”,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二月,朝臣请上太上皇尊号,宪宗不得已而于次年正月实行,随即便为打击部分朝臣对太上皇和革新派的怜悯心理,改年号元和,杀害太上皇,赐死王叔文,诏令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首诗便是针对宪即位之初重用宦官佞臣而一再迫害革新派人士的这一系列举动而发的,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年)顺宗及王叔文遇害消息并八司马永不量移诏令传到朗州时。 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爱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
14、事实:人们选择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适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选择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头二句写昏镜的制作材料和透亮度差,徒有镜子之形而无镜子之实,
15、揭示其丑陋本质。古时镜子以精铜磨制而成,“美金”即指精铜。“非美金”,是说镜子本要用“美金”精铜制成,而昏镜则不然。“丧其晶”,是说制镜本要讲求晶莹光明,透亮度高,而“非美金”制成的昏镜则丢失了这个特征。二语仅用否定修辞手段,便构成美丑的剧烈对比,造语简练之极而表现效果显明突出,颇为精妙。“漠然”,形容昏镜暗淡的样子。 三四句揭露喜爱昏镜的人的丑陋本质。“陋容”写其客观容貌丑陋,“自欺”写其主观心理丑陋:二陋合一,于是喜爱昏镜,说昏镜同明镜一样光明。诗人特别留意表述的精确性和精练。宠爱昏镜的是陋容之人,但陋容之人并非都宠爱昏镜,仅是其中有“自欺”心理者宠爱,着一“多”字,即把这种区分和数量关系
16、清晰地表现出来,并突出了其表现的重心“自欺”,精练精确之至,相当探究。“他镜”,指“美金”制成的明镜。 五六七八句写昏镜使陋容之人的“自欺”心理得到充分满意:“瑕疵既不见”,隐瞒其陋,不见真容;于是“妍态随意生”,自以为美貌无瑕,称心如意;于是“一日四五照”,自我观赏,自我沉醉;于是“自言美倾城”,自诩天下第一美人舍我莫属。这四句极尽幽默讽刺之能事,言词尖刻,意境生动,把陋容之人面对昏镜的“自欺”表演和得意心理描写得维妙维肖,讽刺得淋漓尽致。“随意生”三字新颖而意味深长,是诗人刻意所为的篇中传神之笔。 九十两句承前说,昏镜即使陋容之人的“自欺”心理得到充分满意,于是得到陋容之人的爱重:用绣花带
17、子装饰它,用美玉匣子盛放它。以上十句咏昏镜,极力挖掘昏镜受爱重的缘由,以揭露和讽刺宠爱昏镜的人。末两句概括题旨,示意写作的目的。陋容之人喜昏镜而弃明镜,在于“适”与“非适”,“适”则受爱重,“非适”则被轻视,“非适乃为轻”,就二者言,概括出一篇主旨。“秦宫”,指明镜,传闻秦始皇宫中有面方镜,能照见人的脏腑,辨别人心忠奸(见西京杂记卷三),这里用这个典故极写明镜珍贵,并用反诘语气加以强调,把“适”与“非适”的题旨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两句写得感慨至深,孤愤之情溢于言表,颇能见出作者以明镜自比(包括革新人士)的寄予之意,与秦始皇爱宝镜的典故联系,示意出作品的现实寓意针对亲信宦官佞臣而迫害革新人士的唐宪
18、宗而发。又唐太宗曾论魏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刘禹锡这首诗的立意明显受此启发。太宗曾为秦王,用“秦宫”颇切太宗此事,是双关语(刘禹锡长于此道),指责宪宗不肖,喜昏弃明,违反祖训,实是妙绝。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