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二、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二、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ppt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教育规律与发展理论教育规律与发展理论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教育与人的发展l知识体系:知识体系:l基本规律l1、教育与社会l政治、经济(生产力)、文化、科技、人口等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l2、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l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l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l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l知识特点:知识特点:l知识系统、理论性强理解、应用l知识点:l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l1、教育的基本规律:l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l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l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文化传统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2、互影响。l这部分知识是纲领性的知识,要掌握规律的具体内容,知道表现形式。l真题链接:l教育作为社会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有独特的任务,但它的发展要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l3、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l生产力(经济)制约l政治经济 决定l文化 影响 教育l人口 影响l科学技术 影响l4、教育对社会因素的反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生产性)、文化功能、人口功能、科技功能l这部分知识一定要理解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各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注意用词上的区别。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各因素的反作用,就是教育的各社会功能。(第
3、一部分讲过的教育的功能)政治经济制度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内容、体制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思想制造舆论巩固制度、促进民主生产力(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内容方法手段、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改变观念、数量质量、内容方法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体制化、科研功能、促进科技开发应用文化目的、内容、方法教育力量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双重文化属性人口规模、结构、质量减少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促进迁移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是决定教育性质、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5、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的途径:政策、目的、经费、内容、任命6、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
4、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体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受教育权的决定作用。7、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救国论、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决定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的是这个国家的政体,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8、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对其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9、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最根本和最终决定因素10、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教育结构11、传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是
5、教育活动最初的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1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表现在四个方面: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劳动力全面发展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是人的资本形态,对经济贡献率是33%,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1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另外它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引领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发展。15、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教育内容呈现出分化和专门化的特征,20世纪以来,现代教育内容有了新的元素,开始实行
6、走向系统化和综合化,具有综合教育或通才教育的特征16、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出现职业科学家和专业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17、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途径:一是思想理论,二是技术手段18、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概念(3)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可能19、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二是表现在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上;三是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使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20、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教育是传递、深化文
7、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本身又体现着文化,它的实践者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21、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创新人才、选择更具生命力的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激发文化创新。22、教育先行: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度超前。23、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三大(1987年)1995年中共中央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
8、党的十四大(2003年)2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观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方法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设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等25、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自主性论述谈谈你对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理解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谈谈你对教育要先行的理解审题,这两道题目相似,但题目中所体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你能看出来吗?第一题要求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谈谈教育为什么要先行的问题,第二题范围大些,是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还要涉及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论述的结构:总分总论述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谈谈你对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9、的理解思路:教育先行是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指在是什么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这一点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行动。在经济建设中,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教育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一是再生产科为什么学技术。从教育自身的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今天的教育就是将来的经济,教育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人才培养必须超前。教育先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实践中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但也不是说教育可以不顾经济发怎么做展的实际一味超越,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经济条件,使教育先行一步。小结:1、四大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科技)
10、,扩展(信息技术、人口)与教育的相互作用2、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3、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大多体现在性质、规模速度、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教育对社会因素的促进作用大多体现在人才、制度、创新等方面4、这部分是教育理论中第一个比较集中的理论板块,要注意学会答简答题,掌握理论要点。5、应用能力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先行优先发展的理论依据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所起的作用,等等。(不仅仅限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方面,还有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26、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最早是美国学者华勒提出的,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
11、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组成。27、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四种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价值和理想。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从形式上有三种:传统、仪式、规章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28、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物质文化29、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表现在它所使用
12、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上。4、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30、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3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3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33、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精神文化分为四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34、组织与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
13、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35、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师生共参与)、渗透性(在各个角落各种活动)、传承性(相沿成习)36、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37、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38、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社区影响39、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传承与改造的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是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比较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14、学生文化概念长期积淀演化创造的、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物化环境风貌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组成观念(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特点组织文化、整合性强、以传递文化为已任、导向教育作用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关系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小结1、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及学生文化是近年来新增加的内容,比较符合当前教育文化建设的热点。这部分内容要求掌握两个内容:一是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基本理论,包括概念、特点、组
15、成、表现等,尤其是特点、组成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二是掌握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2、必须对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及学生文化的概念形成牢固知识链接,在实际中这几种文化很难区分开,都表现为学校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组织制度、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判断三者必须从概念上区别,注意各种文化的关键词语。如,学校文化是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物化环境风貌,校园文化是缩影,是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学生文化则是学生群体中的。关于学校文化的不同解释:1、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学校文化。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
16、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例题: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例题: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BCBC)A A精神风貌精神风貌B B思想观念思想观念C C行为方式行为方式D D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学校文化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是(A A)A A价值观价值观念念B B文化观念文化观念C C理想成分理想成分D D情感成分情感成分E E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二、教育与人
17、的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知识结构: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1、动因理论2、影响因素(重点)3、发展规律(重点)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1、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重点)2、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部分内容作为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必考内容,既要识记概念,又要理解规律,也要学会应用。考查形式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1、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开展教育活动要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二是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个体身心发展:1)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
18、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时间(从生到死)内容(身心)性质(积极变化)3、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的发展4、人的身心发展其实就是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哪里(1)内发论身心发展的力量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格塞尔(成熟机制)、威尔逊(基因复制)(2)外铄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依靠外部的刺激和要求,强调外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荀
19、子、洛克、华生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1)遗传决定论:人的发展由本能决定。代表人物:高尔登、霍尔。名言。(2)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由后天的环境决定。代表人物:华生。名言:。(3)二因素论(辐合论):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代表人物:吴伟士、施太伦。吴:环境+教育、施太伦:环境教育动因论作用论理论 内发论 外铄论相互作用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威尔逊荀子洛克华生高尔登霍尔华生施太伦吴伟士主要观点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外部的刺激和要求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人的发展由本能决定
20、人的发展由后天的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8、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身心发展总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9、用进废退
21、、获得性遗传表明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格赛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他的“成熟势力说”10、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相同。(3)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11、环境:个体生活其中并对其生存生活发生作用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环境中的生产方式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12、成熟: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上具有生殖能力,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社会对个体在道德、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提出一些规范,通过学校教育达到规范目标2)学校教育给予个体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集中,组织严密,有专人指导,对于个体发展作用更有效。学校教育使个体牌学习群体之中有利于个体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
23、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速会更明显。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长远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和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14、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具有专业性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具有选择性15、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人的身心
24、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6、从活动水平角度来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17、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作用: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28、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含义:是指人的发展总是连续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表现:动作发展;由头部向下肢,由中心向边缘。心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机械到意义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生论、柯尔伯格的研究等教育措施:教育要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消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在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
25、断地向学生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实践中的“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都给值得借鉴。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含义: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表现:1、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2、年龄阶段划分: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儿童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初期(14、1517、18)教育措施: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不能
26、搞一刀切,同时还要看到各阶段之间的联系,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在教育过程中“一刀切”、(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含义:是指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的发育。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生理上神经成熟在先,生殖成熟在后,心理上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更后。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教育措施:在教育教学上要注意抓好“关键期”,充分发挥个体在某一方
27、面的潜力,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内施加相应的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错过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于永远无法补偿。(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含义: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表现:首先表现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从而为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如盲人听觉敏锐。其次互补性也表现在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残志坚。教育措施:教育者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都能通过补偿性发展,达到正常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
28、失。违背这一规律的错误做法:讽刺挖苦,嫌弃厌恶,自暴自弃。(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含义:指个体之间的确身心发展 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表现:首先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如“甘罗早达子牙迟”,“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如有人长于言语,有人精于动手,有人擅长计算,有人强于绘画。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另外个别差异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如男女性别差异。教育措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统一要求,抹杀个性小结 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学习时要注意理清线索:发展是什么概念、内容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动因论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作用论教育如何促进发展 发展有哪些规律五大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规律重点掌握:代表人物、典型观点(言论)、因素作用、规律表现、适应规律(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