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资教案模板(高中地理表格式教案模板(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资教案模板(高中地理表格式教案模板(共7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资教案模板(高中地理表格式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高一地理表格式教案高一地理表格式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
2、理学”的基本内容,本单元主要探讨人口的变化这一课题。人口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空间变化,而人口数量的变化又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本单元我们从人口的数量变化中人口的自然增长谈起。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1、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1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那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2(1)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人口数量的变
3、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呢? 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较快。(2)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的关系:a :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b:农业的发展使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因为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等得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 3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口增加。(3)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以来(图13)原因:过去的100多年来,伴随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使人类
4、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1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人 2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 (图14)。 (1)大洲之间的差异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2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4、人口政策(图15)此部分可以采取由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图下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为实现人口与
5、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为什么?可以从各国的国情不同,人们的生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方面分析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与人口大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密切相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于人口大国中人口基数太大,造成虽然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并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采取适宜本国实际情况的人口政策,合理控制人口的自然增 2长率势在必行。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
6、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划分: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图16)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此部分可以采取由学生分组讨论(图下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的(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地区差异:(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历史上所学知识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有
7、什(4)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疑问解答: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表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可以进一步有数据来验证。假定有两个总数相同的人口,各自的年龄结构与分年龄组死亡率见下表: 3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的总人口甲死亡率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模式: 从传统
8、型向现代型转变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芬兰(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情况分析) 2、了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原因。 (1)前工业化时期原始型18世纪中期,芬兰在普通农民中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建立小农场,这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时劳动力需要量大,人口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较恶劣,人口死亡率也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型工业化开始后,芬兰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至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14,人口增长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9、为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型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至1960年产业工人约发展到了人口的30。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开垦新土地受到了限制,芬兰南部的很多小居民点扩大,人口集中。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从而使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同。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芬兰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之社会福利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日益普及,使得生育率大大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芬兰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开始进入现代型。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人
10、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模式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板书设计: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41、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 (1)大洲之间的差异(2)国家之间的差异 4、人口政策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2)划分:原
11、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原始型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极高死亡率,很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3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
12、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p7页活动题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重点难点: 5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3、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
14、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
15、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时,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是同一类物质,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本节包括关于能源的内容。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因此这里以
16、列表的形式出现,并强调其利用方式。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突出了自然资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特点是讲述自然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间的有限性;一定时间内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树立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资源的无限性,是指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里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挖掘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辨证的看待资源的有限性,对资源的利用前景充满信心。资源特点的第三和第四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对于地域性,教材从可再
17、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热条件影响显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带性,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个地域的资源由于其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各种资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对于能源的概念及分类,教材主要强调了根据人类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划分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划分方法,教材没有涉及,教师可根据学
18、生情况灵活处理。另外对于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应使学生明确,一种能源在没有大规模利用以前,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以及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新能源也就成为常规能源了。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教法建议本节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知识的迁移,教材中图像的运用,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与初中知识应有所区别,应将其深化,可以从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图“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明确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图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陆地自然资源”与“陆地自然环境”之间
19、的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说明,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并将利用方式细化,使学生对资源的分类能够更清晰。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实例,从对实例的分析入手,说明其特点。前两个特点具有辨证的关系,为突出这种关系,教师可以列举同一类资源在不同技术条件或不同阶段利用状况的不同加以对比说明。“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分析某类可再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由此总结 得出资源分布的地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此类资源或其分布环境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中的其他资源是否会发生改变,由此得出“陆地资源整体性特点”
20、。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示意图,首先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气候及自然带等知识分析热带雨林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地带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示意图,说明资源的整体性特点。关于“能源”,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能源属于资源,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说明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几种?世界广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几种?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经被广泛利用?由此明确“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到“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关于能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部分进行讲述。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人
21、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入手,说明自然资源就其自然属性看,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对人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史,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实例,以能源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意识到对于地理学科某些内容的分析,应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某类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方案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多媒体素材库:“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课)人类对陆地
22、环境的改造和影响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引导学生分析陆地自然资源如何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由此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种类,以及自然资源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的平衡作用。(阅读教材中“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格)引导学生从表格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并引导学生补充各类资源的利用方式。(板书)一、陆地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概念 2分类(提问思考)列举实例如我国水能的利用或某种矿产资源的利用,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由自然带的分布及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的自然带整体说明“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板书)3陆
23、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阅读“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怎样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出示几种能源的图片提问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哪几种?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哪几种?新能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说明能源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板书)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2陆地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本节教材是陆地环境这个单元中最后一部分讲述关
24、于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利的影响,学生对于前面各章节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重在对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另外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例如对能源的利用,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了解我国能源的消费构成特点,由我国迁移到世界,并由此理解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差别,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教学设计广东省东莞中学 罗丽华一、教学内容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学习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
25、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海陆分布对全球风带的影响,重点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了解海陆冬夏季气压中心。(3)理解季风现象及季风的形成原因、性质。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层层递进学习新内容。 (2)对比分析冬夏季气压分布的科学思维方法(3)通过音乐欣赏、读图分析、动手贴图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4)小组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2)通过讨论东亚和南亚季风,体会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海陆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
26、2.形成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 六、教学用具1.两张世界行政图、磁铁、气压带及气压中心模型、1份小礼物 2.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第2篇:表格式教案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学科 语文 授课对象 四年级盲生 教师 马飞计划美丽的小兴安岭 1 学时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盲校四年级第 13 课课文,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 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物产,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学习内容分析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美丽迷人的画面,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抒发了
27、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习者为视力障碍的学生,有 1 个全盲( 6 岁致盲)和三学习者分析个低视的。均有一定的实物感知经验。认知目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能力目标: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教学目标方法。情感目标:激发盲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重点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时间了 解 学检 查 学5生预习情况回 答 老 师提出的问 题生预习的
28、情1况,以帮助确导入定教学中需(提问)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研 读 课文,充分调 动学生参与 教学的积极 性,让学生新授10了解和感受 小兴安岭的 美丽的景色 和丰富的物 产。让 学 生在教学活动积 极 参的参与中感2与教学活动 受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让 学 生冲整体上形成对小兴安对 课 文总结5做总结并布 置课外作业岭的感知,从从 整 体上感知课文。而激发学生3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一、导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第十三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昨天下课前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查阅课 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对课
29、文进行分段,大家预习的怎么样了啊?学生(回答) 教师(反馈)二、新授:研读课文1.请学生朗读课文。2.课文分段,做详细讲解。 (播放课文音频第一段),课堂教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到了什么?数不清,几百里,绿色海学洋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播放课文音频第二段)师:描写了那些事物?(发现美) 这些景物怎么美?(欣赏美)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用意何在? (播放课文音频第三段)师:描写了那些事物?(发现美) 这些景物怎么美?(欣赏美)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用意何在? 流程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三、总体感知课文小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作者写作方法:1.抓住事物特点 2.动静结合 3.善用修辞
30、手法(比喻、摹拟、拟人人、照应。 四 .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领略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4第3篇:地理教案表格地理教案表格模板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
31、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 1 2 3 4板书设计: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设计者:广州市第四十中学 政史地科组 何冬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5册)教 案科目 教师学年2013 -2014学年度 上 学期 地理 学科教学进
32、度表课题 1.与同学们谈地理 (第课时) 上课: 年 月 日课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 上课: 年 月 日世界地理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第三节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未讲) 第四节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未讲)第二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第一节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 一、自然带的形成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33、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三章 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要求:分布、类型)第一节 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 一、海洋的分布 二、洋流系统第二节 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 一、海洋生物资源与人类渔业开发 二、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三、海洋能资源开发四、海洋水及其化学资源开发五、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海洋运输业 第三节 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一、大陆架的生态经济意义二、大陆架的开发与管理 (了解,上课未讲) 三、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 66 6 7 7 8 8 11 12 12 1212 12 14 14 14 1515 1
34、5 15 18 18 18 19 19 20 20 20 20 20 21 21 1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 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第二节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一、种族 二、民族三、世界宗教与文化 四、世界的国家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四、世界人口的城市化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
35、间差异一、陆地高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二、陆地中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三、陆地低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第四节 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 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地域格局 二、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 三、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与区域化 四、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第六章 亚洲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一、地理位置 二、大陆轮廓和面积 三、周围海域四、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意义 第二节 地形一、地形的基本特点 二、地形区五、海岸类型(了解) 21 21 21 22 24 24 24 26 2727 28 29 30 30 31 31 31 31 31 33 33 35
36、37 39 39 41 42 44 4545 45 45 45 47 48 48 48 50 2第三节 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二、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自然地理分区 一、北亚大区 二、中亚大区 三、东亚大区 四、东南亚大区 五、南亚大区 六、西南亚大区第五节 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矿产资源 一、水资源 二、生物多样性三、矿产资源(大致了解,不考) 第六节 六大自然区经济发展优劣势 第七节 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地缘问题,考试可能要涉及)三、民族和宗教冲突问题第八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 一、亚洲的工业化和地域格局二、亚
37、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际日本(了解,不考)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了解,不考) 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了解)第七章 欧洲第一节 地理位置、大陆轮廓和周围海洋 一、地理位置 二、大陆轮廓的特点三、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意义 四、主要周围海域 第二节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 二、地形区及其特征 第三节气候 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四节欧洲水系50 50 51 53 53 53 54 54 54 54 55 55 56 57 57 57 57 58 60 61 61 62 64 66 6667 67 67 67 67 69 69 69 72 72 72 74 3一、欧洲水系的特点
38、 二、主要河流第五节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 一、自然资源评价二、欧洲的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 第六节 欧洲自然地理分区 一、北欧区 二、西欧区 三、中欧区 四、南欧区 五、东欧区第七节 欧洲人文地理概论 一、欧洲的人口、民族与文化 二、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三、欧洲近现代经济的形成与扩散 四、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五、欧洲经济一体化 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中,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就和水平是最高的。第八节欧洲主要国家 一、英国 二、法 国 三、德 国 四、俄罗斯 第八章 非洲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一、地理位置 二、大陆轮廓三、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意义。 四、周围海域 第二节地形 一、地形的基本特征 二、地
39、形区及其特征 第三节 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一、水系的基本特征(要点知道) 二、主要河流及其特征 第五节 非洲人文地理74 74 75 75 76 76 76 76 77 78 78 79 79 81 82 83 84 85 85 86 87 89 9090 90 90 91 91 92 92 92 94 94 95 96 96 97 98 4一、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了解) 二、非洲居民(了解)三、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贫困) 四、产业发展与布局(掌握,发展情况、特点,下同) 络。第六节地理分区(了解) 一
40、、北部非洲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8 98 99 99 100 100 100 101五、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第九章 北美洲第一节 地理位置、大陆轮廓和周围海域 一、地理位置 二、大陆轮廓 三、周围海域四、地理位置、大陆轮廓的意义 第二节地形一、地形的基本特征(要掌握) 二、地形区及其特点 第三节 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二、影响北美洲气候的因素(不要求) 第四节 水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河流 一、水系的基本特征二、主要河流及其特征(掌握五个以上水情要素) 第五节 自然地理总特征(不要求) 第六节 北美洲人文地理美国 一、人文地理特
41、征二、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掌握四个方面)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记忆加理解,如美国主要产业及其特点、分布特点等) 四、城市经济地域系统(了解,考试不涉及) 五、美国知识经济(掌握) 第七节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上课未讲了解) 102102 102 103 103 105 106 106 106 109 109 110 112 112 113 114 114 114 115 116 117 117 117第十章 南美洲第一节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西洋,北临加勒比海,西接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二、大陆轮廓的一般特点 117118 118 118 51、海陆位置: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除
42、大陆西北通过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接,均为大洋环抱,东濒大第4篇:狼表格式教案狼表格式教案题狼型讲读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2、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教学重点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2、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难点及关键点1、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
43、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讨论,自主学习学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法。教具或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个案补充一、导入我的自白:今天我们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它是谁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自白。二了解狼。我的档案:狼这个动物我们说熟悉也很熟悉,那么对它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三辩证地看待狼。我的烦恼:虽说生物界的狼英勇无比,可是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请联系我们的生活以及本的相关内容谈谈狼到底得到了人们哪些不公正的对待了呢?你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呢?比一比:在我们的语文本里,也有这样的主题迥异的两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篇文
44、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篇文学作品中还分别写出了狼的哪些其他特点?那么为何同样是写同一种动物,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给大家作了下面的总结: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四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然而今天人们却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如今,不仅企业要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连
45、学校校长都要将它作为学生的偶像。下面这则新闻报道,你读完之后有何感想,你同意那位校长的观点吗?为什么?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补充资料。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五、作业布置“狼百科我来编”当你们看到那厚厚的充满知识的百科全书,心中一定充满了敬畏和好奇之感吧,其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深奥的知识也于平时的积累,所以留给大家的作业是编一本班级“狼百科全书”。每人参与编写第5篇:语文表格式教案语文表格式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二、教材分析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本册的综合性
46、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三、教学目的要求:第一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第二组:一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三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第五组:一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二是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三是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四是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第六组:一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二是能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