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无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理解第六、七:文言文特殊句式一、考点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固定句式二、知识点梳理及课堂训练(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
2、型的文言判断形式。(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2、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夫六国与秦皆
3、诸侯。此亡秦之续耳。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用动词“为” 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4、用“非”、“未”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此人力士
4、。(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用介词 “于” 、“受”、“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5、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君幸于赵王。不能容于远近。 受制于人。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被动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戍卒叫,函谷举。课堂练习: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若属皆且为所虏!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且(将)为楚所得。 D受制于人。(三)、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
6、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四)、倒装句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
7、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之前。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卿欲何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 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惟兄嫂是依。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何以知燕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遮,概括)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项王、项伯东向坐3、 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府吏见丁
9、宁(我)久久莫相忘(我)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宾语前置句小结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四是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宾语前置。五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六是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三) 课堂练习: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
10、唯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人莫之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 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4、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都有“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情况。古代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11、+者”的格式。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4、村中少年好事者。(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 之+ 定 语+者”的格式。例: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僧之富者不能至(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使定语位置更加突出,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例: 1、持白
12、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 小 结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5、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例: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翻译:于+宾语+动词(形)(2)介词结构“以”,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例: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核舟记2、还矢先王,而告
13、以成功:伶官传序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4、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5、 祭以尉首 动词+以+宾语(名/代)翻译:以+宾语+动词(三)、介词结构“乎”,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四)、动词后有“如”“若”,之后再加上宾语。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动词+如/若+宾语(名/代)翻译:如/若+宾语+动词介宾短语后置 小 结1、动词+以+宾语(名/代)、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动词+如/若+宾语(名/代)课堂练习:请辨析下列句式。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刻唐贤今
14、人诗赋于其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尝射于家圃6、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表示反问:A、
15、何哉(也)?(怎么能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何为?(为什么呢?) 何辞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F、安哉(乎)?(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G、不亦乎?(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H、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I、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J、独哉?(难道吗?)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三、课堂小结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译成现代文时要注意:第一条:辨明句式类型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第二条:增、删词语(如省略句、判断句)第三条:调整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四、强化训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成
16、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 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3 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不拘于时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三、课堂小结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译成现代文时要注意:第一条:辨明句式类型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第二条:增、删词语(如省略句、判断句)第三条:调整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文言文特殊句式课后作业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惟弈秋之为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 甚矣,汝之不惠故燕王欲结于君 牛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A B C D2、从句式角
18、度看,和“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组是 ()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寡人之过也唯君图之微斯人,吾谁与归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A B C D3、从句式角度看,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相同的一项是 ()A舆薪之不见 B求人可使报秦者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王来何操戍卒叫,函谷举A/ B/C/ D/5、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夫子之谓也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19、赵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6、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宋何罪之有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7、从句式角度看,和“教以慎于接物”相同的一组是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此三者,吾遗恨也而今安在哉此世所以不传也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A BC D8、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府吏见丁宁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见犯乃死,重负国9、下列句子都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10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遂持驹去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11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患人之不己知游于赤壁之下 而君幸于赵王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 D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