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78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和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梳理本课基础知识,明确基本的时空定位,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张。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发展壮大、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3.通过分析变法运动与社会大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自主预习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3.政治特征: 。4.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的表现(1) 。(2) 。(3) 。(4) 。2.变法运动(1)背景: 。(2)目的:

2、。(3)成果: 。(4)商鞅变法时间: 。内容: ; ; ; ; ; 。影响: 。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政治思想: 。(3)教育思想: 。(4)整理六经: 。2.老子(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 。(3) 。(4)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 。(2) 。(3) 。2.百家争鸣的内涵 。3.各学派的主张(1)儒家: 。(2)道家: 。(3)墨家: 。(4)法家: 。4.百家争鸣的影响(1) 。(2) 。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

3、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3.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

4、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按军功授爵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B.“有教无类”C.“仁者爱人”D.“贵贱有序”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

5、转折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D.“初税亩”的出现8.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A.B.C.D.9.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0.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A.严刑峻法可

6、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汉书食货志中对“王制遂灭”的态度如何?请你发表评价。材料二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

7、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说出材料二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参考答案1.C2.D3.B4.D5.B6.C7.C8.B9.A10.D11.(1)共识:变法使秦国富强。态度:作者对以井田制、分封制为代表的旧制度的覆灭持否定态度。评价: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旧俗和社会制度,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作者以旧制度的覆灭和贫富分化现象否定商鞅变法,是片面的。(2)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