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各异的人生志向,相同的理想社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思想与人物形象。2.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3.品味不同人物性格和志向。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思想与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了解一个时代,梳理一个圣人【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2、,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来说,孔丘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制度,提倡仁爱,实行仁政,以君子之道修身养性,以中庸之道架构人伦关系。【孔子经典名言】1.谈到处世之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2.谈到交友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
3、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3.谈到做人之道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要担忧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本领。不要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4.谈到理政之道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5.谈到为人之道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
4、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6.谈追求之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解题】“侍
5、”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这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提问】通读全文,请梳理下列文言知识。【明确】(一)通假字1.鼓瑟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通“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
6、于“吗”)(二)一词多义1.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2)如或知尔(你们)2.与:(1)吾与点也(赞同)(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3.方:(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4.如:(1)如或知尔(如果)(2)如其礼乐(至于)(3)如会同(或者)(4)如五六十(或者)(三)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使富足)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4.端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5.曾皙后(名动,走在后面)6.赤也为之小(形作名,小事),孰能为之大(形作名,大
7、事)?(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1)不吾知也;(2)则何以哉;(3)尔何如?;(4)何伤乎?2.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异乎三子者之撰。(3)浴乎沂,风乎舞雩。(4)为国以礼(二)任务一:梳理一个场景,品读几个人物【提问】全文围绕“志”展开,请分清文章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提问】第一部分孔子问志中,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明确】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
8、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表现孔子启发性教学的特点。【提问】各个弟子是如何表述自己志向的?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1.子路【其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据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跟随
9、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述志】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和遭遇饥荒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使军队强大,百姓知礼义。【分析】子路的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2. 冉有【其人】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
10、很欣赏冉有的。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说明冉有多才多艺,而冉有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述志】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3. 公西
11、华【其人】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公西赤曾经在孔子推荐下,出使齐国。【述志】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4曾皙【其人】曾点,字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
12、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述志】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阳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地唱着歌回家。【析】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性格】懂礼爱乐,洒脱高雅。(三)任务二:品析不同评价,思考一种思想【提问】听了弟子们的述志
13、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明确】1.对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2.对冉有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提问】孔子为什么特别赞同曾皙的观点?【明确】第一,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第二,与当时的社
14、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动乱不安。孔子不满这样的现实,期望出现治世太平、和乐安详的理想社会。曾晢描绘的春游图暗合孔子的理想。第三,孔子更欣赏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来,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都有远大志向,但都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着重在于“大众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强康乐。这种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谦逊有礼和旷达潇洒,也是孔子欣赏之处。(四)任务三:探讨一种社会,思考一种人生【提问】从这段师生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1.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
15、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出力。鲁定公时
16、,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2.孔子作为老师,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