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改地理一轮复习点对点强基练:考点16城市等级和城市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改地理一轮复习点对点强基练:考点16城市等级和城市化.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16城市等级和城市化1、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意义重大。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图。据此回答1-2题。1.雄安新区的建设,对北京的影响是( )A.缩小北京的服务范围B.分散北京的城市职能C.降低北京的服务等级D.加强北京的交通地位2.雄县、容城、安新3县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有( )交通便利开发程度低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完善A.B.C.D.2、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如上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B.再城市化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A.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3、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目前全球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0%左右。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GDP的40%。下图为某年该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GDP比较。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环境污染严重B.核心城市
3、经济地位较低C.经济发展后劲不足D.内部发展更不平衡2.导致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更突出的主要原因是()A.该区域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B.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交通联系不便C.北京市扩散效应较弱,城市之间产业联系较弱D.该区域科技水平低,矿产资源不足4、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老城区选址考虑的区位因素最主要是( )A.河流B.铁路运输C.气候D.矿产资源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资源的开发B.人口分布的改变C.铁路运输的发展D.环境污染的影响5、海南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于2019年1月27日在海口开幕,省长沈晓明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
4、9年海南将从五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读图,回答1-3题。1.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国家政策优势A.B.C.D.2.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C.政府的优惠政策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3.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C.充分利用
5、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6、下图是东京市1975-2015年人口流动数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1.1975-2000年,东京人口净流出,最主要是因为()A.通勤成本高B.环境污染严重C.住房条件差D.经济发展缓慢2.1975-200年,东京城市化进程处于()A.中心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3.2000年以来,东京人口回流是由于()A.生活成本下降B.城市生态环境改善C.基础设施完善D.产业结构升级转型7、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
6、,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1-2题。1.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B.C.D.2.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8、城市绿心是指在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包括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如图示意)。据此完成12题。1.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A.位于湘、鄂、
7、皖之间,居于全国的中心位置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位于“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2.图示绿心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9、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合理值为1.12,数值越大越不合理。图示意2000-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时序演变,该时期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65。据此完成下题。1.2000-2015年我国( )A.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幅差距一直在扩大B.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8、一直呈增加趋势,城市规模在扩大C.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快,开始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2.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在2004年和2008年形成两个显著拐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自然环境的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土地利用效率A.B.C. D. 3.我国大城市群外围地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城市群中心地区更大的原因是( )A.城市群中心地区的土地供应相对充足B,城市群中心地区人口向外围地区迁移C.城市群外围地区的土地价格相对低廉D.城市群外围地区承接中心地区产业转移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
9、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庆市17558.87.444.248.4成都市12170.23.943.053.1南京市
10、10503.02.439.258.4(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 B2.A解析:1.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会缩小北京的服务范围、降低北京的服务等级,A、C两项错误。对北京的影响是分散北京的城市职能,B项正确。城市职能分散,会减轻北京的交通拥堵,不会加强交通地位,D项错误。2.雄县、
11、容城、安新3县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有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相通,交通便利,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程度低、土地价格低,正确。3县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1. A; 2.C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化进程及不同阶段特点。据图可知第一阶段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市郊地区人口增加最多,属于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城市中心区人口大量减少,属于逆城市化阶段; 第四阶段城市中心区人口又开始增多,属于再城市化阶段。2.据图可知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最少,该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 3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C解析:1
12、.读图计算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与宁波的GDP之比为3.0;京津冀城市群北京与保定的GDP之比约为7.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与中山的GDP之比约为5.8。由此比较可得,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更不平衡,核心城市经济地位较高,D项正确。2.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基础好,内部交通联系便利,科技水平较高,因此A、B、D三项均错误。核心城市北京扩散效应弱.对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小,会导致城市群内部发展更不平衡,C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答案:1. A2.C解析:1.从图中老城区的分布可知,该城市的老城区主要沿河流分布。2.该城市向北部铁路线附近的地区发展,说明铁路运输对城市形态发展有很大影响。 5答案及解析
13、:答案:1. D2.D3.B解析:1.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的经济发展。2.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3.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B; 3.D解析:1.A.东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勤成本低,故A选项错误; B.东京人口稠密,环境恶化,促进了人口的外迁,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C.东京人口稠密,居住条件差,促进了人
14、口的外迁,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D.1975年-2000年该时期日本工业化接近尾声,东京经济转向低速发展,人们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人口外迁,出现净流出现象,故D选项正确。2.根据材料1975年-2000年东京人口净流出,城市人口减少,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下降,应为逆城市化,中心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以及再城市化都会促进人口迁往城区,从而城市净迁入人口增多,故B正确,ACD错误。3.A.2000年以来,东京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升高,生活成本上升,故A选项错误;B.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促进人口回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故B选项错误;C.东京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比较完善,故C选项
15、错误;D.2000年以来,东京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回流,出现再城市化现象,故D选项正确。 7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A解析:1.阿拉斯加州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安克雷奇市与阿拉斯加州的其他地区相比纬度较低,沿岸有暖流经过,故气候比较温暖;地势较低,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捷。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8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C解析:1.据图可知,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误;中国绿心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错误;中国绿心主体位于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之间,地处“一江、两湖”流域, 水循环活跃,C正确;中国绿心
16、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髙,城市人口应少于农村人口,D错误。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绿心主体位于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之间,位于“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该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作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正确,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误,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绿心的建设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并且人口流动也不属于生态效益的范畴,B错误;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误。 9答案
17、及解析:答案:1. D;2.B;3.C解析:1.由图可知,城镇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幅差距在 2004年和2008年一度缩小;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 2004年明显有所减小,不是一直呈增加趋势;城镇人口增长 速度快,但不能判断是否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后期阶 段城市化速度慢,甚至停滞;2000 2015年我国城市用地增 长弹性系数为1.65,远大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合理值1.12表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 张速度,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态势整体失衡。2.2004年和2008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两个显著 拐点的形成主要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18、经济发展速度与 土地利用效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时段我国自然环境 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变化,错误。3.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数值越大越不合理,我国大城市 群外围地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城市群中心地区更大, 说明大城市群外围地区失调程度较城市群中心地区更为严 重,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群中心地区土地市场相对饱和而仍然 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城市群外围地区地价相对低廉,容易 盲目扩张;城市群中心地区人口向外围地区迁移,城市群中心 地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可能变大;城市群外围地区承接 中心地区的产业转移后,城市群外围地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 系数可能变小。 10答案及解析: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
19、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通亟待加强。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解析:1.从成渝地区的位里判断,成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参与我国西部大开发,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较多,从材料三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比南京小。3.分析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间发展均衡状况及城市间功能互补、城市间联系等方面分析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问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城市、城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