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实验题- 高一化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实验题- 高一化学专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 实验题学校:_姓名:_一、实验题1.有一瓶无色澄清的溶液,可能由以下离子中的几种组成:、I-、Cl-、 、Fe2+、 Na+、K+,请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及现象回答问题:步骤一:取适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和溶液B. 步骤二:往B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得白色沉淀和溶液C.步骤三:往C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得黄褐色溶液D.1.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2.检验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阳离子的方法是 。3.步驟三中溶液变黄褐色是因为生成了某种物质,确认该物质的实验操作与现象是:取适量D溶液于试管中, 。2.今有一混合物的无色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2、+、Fe2+、Cl-、Ca2+、Ba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第二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mol气体;第三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12.54g,经足量的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综合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2.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3.计算K+的物质的量:n(K+)_(具体值或取值范围)。3.由几种离子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Mg2、Ba2、。将该混合物溶于水后得澄清溶液,现取3份
3、100mL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结果1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2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收集到气体1.12L(换算成标准状况)3加入足量BaCl2溶液,,将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重;再向沉淀中加足量的稀盐酸,洗涤、干燥、称重第一次称重读数为6.27g,第二次称重读数为2.33g已知加热时+ OH=NH3+ H2O, 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1对Cl是否存在的判断是_(填“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或“不能确定”);根据实验13判断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2.试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_。3.试确定K是否存在?_(填“存在”或“不存在
4、”),判断的理由是_。4.若实验3中沉淀加稀盐酸后再洗涤,如何判断沉淀已洗净,方法是_。4.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可选用Ba(OH)2、HCl和K2CO3三种试剂,按如下步骤操作:(1)上述试剂中,B是_,C是_。(2)操作的名称是_(3)加过量A时发生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2.一份无色稀溶液中可能含有Na+、Fe3+、H+、Mg2+、OH-、Cl-等离子中的若干种。为了确定溶液的组成,进行了如下操作:用石蕊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试纸显蓝色;取2mL溶液,先加足量稀硝酸酸化,有气体产生,再加氯化钡溶液进行检验,没有明显现象。5.实验室里常用的干燥剂有:生石灰,固体
5、氢氧化钠,变色硅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其中掺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钴()作指示剂】,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浓硫酸,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氧化钙)等。(1)上述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A.B.C.D.全部(2)上述、两种干燥剂所属的类别依次为_。(填序号)A.酸B.碱C.盐D.氧化物(3)硅胶中无水氯化钴()呈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该变化过程属于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下列气体中,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_。A.B.HClC.COD.(5)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后易失去干燥能力,其原因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6.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6、(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胶体的制备。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4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乙向饱和溶液直接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制备方法正确:_,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2)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 A.胶粒小,不受重力作用 B.胶粒带同种电荷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胶粒能透过滤纸 ( 3)胶体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 (填选项字母)。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之间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D.胶体的分散质
7、能透过滤纸(4)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溶液,若_(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7.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 的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填“甲”“乙”或“丙”)。(2)证明有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此实验利用的胶体的性质是_。(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
8、体微粒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胶体进行实验: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做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胶体微粒带_(填“正”或“负”)电荷。向其中加入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8.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现取3份该溶液各100 mL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收集到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 L加足量溶液,对所得沉淀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再向沉淀中加足量稀盐酸,然后干燥、称量第一次称量读数为12.54 g,第二次称量读数为4.66 g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对是否存在的判断
9、是_(填“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或“不能确定”);根据实验判断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2)试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可不填满):阴离子符号物质的量浓度(mol/L)(3)试确定是否存在:_(填“是”或“否”),判断的理由是_。9.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原理中重要的一步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足量NH3和CO2制备NaHCO3。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 +NH4Cl,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过程,请结合具体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应选择
10、的气体收集装置为_(填序号)。,该兴趣小组在检验制取的CO2时,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这一异常现象,经检查发现错把浓盐酸当成了稀盐酸,请解释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_。2.氨气制备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Ca(OH)2(固)+2NH4Cl(固)CaCl2+2H2O+2NH3。现要制备并干燥NH3,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填序号)。写出用该发生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10.某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系列实验。1.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
11、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反应)。反应一段时间,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_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为了证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他们计划取出少量混合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3.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到溶液的颜色有两种可能,如下表。在下表中填写与现象相对应的结论与解释(可以不填满)。现象结论与解释可能溶液由浅绿色变红色可能溶液仍然为浅绿色4.可能中,若要使红色又变成浅绿色,又不增加其它的金属离子,可以加入_,可能中,加入
12、_可以使溶液变成红色。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并检验产物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的作用是_,烧瓶底部放碎瓷片的作用是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氧化产物是_。(3)D的作用是_。(4)E中的实验现象是_。(5)该同学对反应后硬质试管中固体物质的组成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1:只有Fe;假设2:只有_;假设3:既有Fe也有。12.某同学欲在实验室中完成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已知B中放入的是铁粉与石棉绒的混合物,C中放的是干燥剂,E为酒精喷灯,G为带有铁丝网罩的酒精灯。对比两
13、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检查乙装置的气密性?_。(2)乙装置中湿沙子的作用是_。(3)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该同学认为欲在乙装置的导管口处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装置H必不可少,H的作用是_。(5)对比甲、乙两装置的B和K,B的优点是_。13.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属于强酸的是 (用化学式表示,下同);碱性最强的是 。(2)、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3)有两种离子化合物,均由、四种元素组成。这两种物质可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请写出
14、涉及上述有关元素的两个置换反应(要求:同一反应中两种单质对应元素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 ;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无机化合物A、B、C、X有以下转化关系:若A、B、C含同一金属元素,X为强电解质,且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则B的化学式为 ,X的化学式可能为 或 (写不同类别物质)。14.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若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1)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仅由Y和Z两种元素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铜和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15、化物的浓溶液不稳定,受热可分解,产物之一是黄绿色气体,且当有28 mol电子转移时,共产生9 mol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Y和Z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2。(1)Y和H元素以原子个数比为1:2形成的分子的化学式为 。(2)X单质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浓溶液反应,当电子转移0.4mol时,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是 L。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表中元素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最外层有 个电子,最低化合价为 。(2)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族。(3)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半径最大的是 。(4)元素、形成的一种化
16、合物可用于漂白, 是利用其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用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回答下列问题。(1)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2)中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和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和 。和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该化合物的溶液与元素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三种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三者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为 。17.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2)反应开始
17、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支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B:_,D:_。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支试管分别加热,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D:_。(3)相同条件下,若将SO2与Cl2按体积比1:1混合后,再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能否褪色?_(选填“能”“不能”或“不能确定”)。其原因是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8.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2H2O2=2H2O+O2)的催化效果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一、图二所示的实验1.图一可通过观察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你认
18、为还可以作何改进?_2.图二所示实验中需测量的数据是_19.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用于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填“”“”或“”)。(2)某同学选用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说明该反应属于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进行实验(在甲试管中进行)。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19、或“可能是放热反应”);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_。(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选择上述装置_进行实验;方法: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0.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1.能完成本实验的装置是_(填“甲”、“乙”或“丙”)。A中浓硫酸作用 ,试管B内盛放的液体_。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3.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
20、是_4.用同位素示踪法可确定A中反应的原理。若含有同位素18O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则表示18O位置的化学方程式为21. “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主要作用有_、_、_。(3)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_。(4)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应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5)做此实验时,在加热前需向盛乙酸和乙醇的试管里加入几块碎瓷片,其目的是_。22.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情况,设计了几个实验。 请
21、填写下列空白:实验一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光照后观察到量筒内形成一段水柱,认为有氯化氢生成。 (1)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第一步)(3) 水槽中盛放的液体应为(填序号)。A.水B.饱和石灰水C.饱和食盐水D.饱和NaHCO3溶液(4)该实验的实验现象为、试管壁上出现油状液滴。(5)该油状液滴中含有的有机产物共有种。实验二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光照反应后,滴加AgNO3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甲烷与氯气反应有氯化氢生成。(6)你认为该实验设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理由是.实验三步骤一:收集半试管氯气,加入10 mL蒸
22、馏水,充分振荡,采用DIS系统的pH传感器测溶液的 pH(下同),测得 PH=3.26;步骤二: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各占 50% ),在40 W的日光灯下光照6 min后,加入10 mL 蒸馏水,充分振荡,测得pH = 1.00。(7)判断该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的依据是23.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其中黑变红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_反应.2.甲和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的是热水和冰水,其作用分别是:甲是_;乙是_.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收
23、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要除去该物质,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_(填序号);然后,再通过_(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除去。A.碳酸氢钠溶液B.苯C.氯化钠溶液D.四氯化碳参考答案1.答案:1. 、I-、2.焰色反应3.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解析:2.答案:1.Fe2+;2.K+、;Cl-3.0.04mol解析:3.答案:1. 不能确定;Ba2、Mg22. 0.1mol/L ; 0.2mol/L3.存在;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和,经计算,的物质的量为0.05mo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2mol和0.01mol,根据电荷守恒得K一定存在4.取
24、最后一次滤出液少许于试管,向其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解析: 4.答案:1.(1)K2CO3; HCl(2)蒸发结晶(3)Mg2+2OH-Mg(OH)2; 2.(1) ; (2)Cl-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酸化,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有Cl-,否则没有解析:1.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Mg2+、,可用氢氧化钡将少量的Mg2+、分别沉淀而除去,但除杂时,每一步所加的试剂均是过量的,过量的氢氧化钡需用碳酸钾除去,而过量的碳酸钾再由盐酸来除去,故试剂A、B、C依次是Ba(OH)2、K2CO3、HCl,最后氯化钾溶液经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晶体。2.用石
25、蕊试纸检测该溶液,试纸显蓝色,说明溶液呈碱性,能与OH-反应的离子不能存在,所以一定不含有Fe3+、H+、Mg2+、; 取2mL溶液,先加足量稀硝酸酸化,有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还含Na+;不能确定的是Cl-。要检验是否有Cl-,可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酸化,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有Cl-,否则没有。5.答案:(1)C(2)B、C(3)化学变化(4)CD(5)解析:(1)生石灰为CaO,属于纯净物;固体NaOH属于纯净物;变色硅胶含和,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属于纯净物;无水氯化钙属于纯净物;浓硫酸属于混合物;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NaO
26、H和CaO,属于混合物;属于纯净物的是,答案选C;(2)固体NaOH属于碱,无水属于盐,故选B、C;(3)该过程可表示为,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HCl都能被NaOH吸收(相应的反应为、),所以不能用固体NaOH干燥;CO、不能被固体NaOH吸收,能用固体NaOH干燥;答案选CD;(5)生石灰久置后易失去干燥能力,由于生石灰吸水生成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答案:(1)甲; (2)B(3)A(4)不出现白色沉淀解析:(1)根据课本胶体制备的实验和胶体的性质知,甲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根据乙同学加入的物质,会直接生成红褐色沉淀,丙同学可制得胶体,但是过度加热,会导致胶体的聚沉,转变为
27、红褐色的沉淀,最终可能无法获得胶体;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胶体能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胶粒之间带同种电荷,相互之间有排斥作用,因而可以克服自身重力,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有外在因素比如加入溶解性高的化合物破坏了这种排斥作用,胶体体系就不再稳定,发生聚沉, B正确;(3)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A正确;(4)根据 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知, 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是和,半透膜可以保留胶体的胶粒,杂质离子和则通过半透膜进入到蒸馏水中,在更换若干次蒸馏水后,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全部洗净,所以最后的蒸馏水中不会再有,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不会看到白色沉淀的产生。7.答案
28、:(1)丙(2)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 (3) 正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解析: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直接加热饱和溶液,会生成沉淀;获得胶体的正确方法即是丙同学的实验操作。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操作是采用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胶体粒子向负极区靠近,导致负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由于加入的中的带有负电荷,易中和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生聚沉。 8.答案:(1)不能确定;、(2)阴离子符号物质的量浓度(mol/L)0.20.4(3)是;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和,的物质的量为0.1 mol,、的
29、物质的量分别为0.04 mol和0.02 mol,根据电荷守恒,一定存在解析:(1)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含有、,所以不能确定的存在。收集到的气体为,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 L,确定溶液中含有的物质的量为0.1 mo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根据中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可以确定一定含有、,那么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2)根据称量结果得出的质量为4.66 g ,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的质量为12.54 g-4.66 g=7.88 g,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 mol/L,所以根据电荷守恒,一定存在,不能
30、确定是否存在。9.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C;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制得的CO2中混有HCl气体2.B;F; 或解析:10.答案:1.肥皂泡有爆鸣声,3Fe+4H2O(g)Fe3O4+4H2;2.Fe3O4+8HCl=FeCl2+2FeCl3+4H2O、Fe+2HCl=FeCl2+H2、Fe+2FeCl3=3FeCl2;3. 现象结论与解释可能溶液由浅绿色变红色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3价的Fe,因为Fe3+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血红色。可能溶液仍然为浅绿色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3价的Fe,也可能不含+3价的Fe,因为如果铁粉有余,剩余铁粉会
31、与Fe3+反应,将溶液中Fe3+完全还原为Fe2+。4.铁粉,水解析:1.铁与水蒸气:3Fe+4H2O(g)Fe3O4+4H2故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肥皂泡有爆鸣声,证明已有氢气生成,反应已开始.2.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可能是:Fe3O4Fe、Fe3O4加入足量的盐酸,溶解,过滤,发生反应:Fe3O4+8HCl=FeCl2+2FeCl3+4H2O、Fe+2FeCl3=3FeCl2、Fe+2HCl=FeCl2+H.3.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红色,则说明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3价的Fe,因为Fe3+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血红色;现象溶液仍然为浅绿色,则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
32、没有Fe3+,可能是铁粉有剩余,剩余铁粉会与Fe3+反应,将溶液中Fe3+完全还原为Fe2+.4.可能中,若要使红色又变成浅绿色,又不增加其它的金属离子,可以加入铁粉;可能中,加入氯水可以使溶液变成红色.11.答案:(1) 产生水蒸气;防暴沸 。(2);(3)干燥氢气。(4)固体由黑色变为紫红色(5);解析: 12.答案:(1)向H中加入水没过导管口,连接好装置,微热K,若H中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乙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提供水蒸气(3)(4)干燥氢气,降低氢气中水蒸气的含量(5)使用石棉绒,增大了水蒸气与铁粉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解析:
33、(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H中加入水没过导管口,连接好装置,微热K,若H中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乙装置气密性良好。(2)此反应是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湿沙子受热时,水蒸发产生水蒸气,即湿沙子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3)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潮湿的氢气很难燃烧,故H的作用是干燥氢气,降低氢气中水蒸气的含量。(5)装置B中使用石棉绒可以增大水蒸气与铁粉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13.答案:(1)、 (2)(3)(4)(5) NaOH (或)解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是H,是C,是N,是O,是Na,是Mg,是Al,是S(5)A、B、C含同一金属元素
34、,X为强电解质,由图中连续反应可知,若A为铝盐,X为NaOH;若A为偏铝酸盐,X为强酸(如或);则B均为。14.答案:.(1)第三周期第A族(2)(3)(4).(1)(2)解析:.若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Z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Z为硫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W为Cl元素。(4)高氯酸浓溶液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的黄绿色气体为氯气,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氧元素被氧化生成氧气,由氢元素守恒可知,还有水生成,当有28 mol电子转移时,生成氧气为9mol-2mol7mol,故反应方程式为:.若Y和Z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2,设Y的核外电子数为y
35、,则Z的核外电子数为,即,解得,故Y为N元素、Z为P元素,则X为C元素、W为S元素。(2)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当转移0.4 mol电子时,故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15.答案:(1)6 ;-2 (2)三 ;A (3);(4)强氧化性解析:(1)为氧元素.最外层有6个电子,最低化合价为-2。(2)Al位于元索周期表中第三周期A族。(3)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荷数大的离子半径小,所以的半径最小;离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半径越大,的半径最大。 (4)可用于漂白,是利用其强氧化性。 16.答案:(1)NaOH(2)(3)NaOH 解析:(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
36、为NaOH、,故碱性最强的是NaOH。(2)形成的简单阳离子分别为,其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3)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和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Br,与NaBr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分别为Cl、Br、F,三者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FClBr,三种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HF。17.答案(1)没有取下分液漏斗的玻璃塞;(2)品红溶液褪色;品红溶液褪色褪色的品红溶液又恢复成红色;无明显现象;(3)不能; 解析:(1)A中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漏斗内气体与空气不连通,故打开活塞后液体不能流下。(2)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其漂白性是可逆的,加热
37、后会恢复原来的颜色;Cl2通入品红溶液时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会把品红溶液氧化而褪色,且该过程不可逆,故加热不会恢复原来的颜色。(3)由于Cl2与SO2混合后与水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故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8.答案:1.反应产生气泡快慢或反应完成的先后或试管壁的冷热程度; 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将FeCl3改为Fe2(SO4)32.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或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解析:19.答案:(1)(2)左端液面
38、降低,右端液面升高;放热(3)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可能是放热反应;(4)或;放热解析:(1)装置可通过U形管中左右两侧红墨水液面的高度差变化判断镁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装置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镁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装置是一个镁与稀盐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判断镁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形管左端液面降低右端液面升高。(3)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
39、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是放热过程,但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无新物质生成。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减小,则M可能是硝酸铵,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大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选择装置(或)进行实验,装置右边U形管中左端液面降低,右端液面升高(或装置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方法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
40、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热,达到棉花着火点,使棉花燃烧。20.答案:1. 乙、丙 ,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2.在试管A中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3.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为透明的油状液体,下层为无色溶液4.CH3COOH H18OCH2CH3 CH3CO18OCH2CH3 H2O解析:21.答案:(1)+(2)溶解挥发出的乙醇;与挥发出的乙酸反应;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3)防止碳酸钠溶液倒吸入试管中(4)分液(5)防止暴沸解析: (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