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半命题作文《刻在心中的____》导写(附:思路点拨及范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半命题作文《刻在心中的____》导写(附:思路点拨及范文点评).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作文写作:半命题作文“刻在心中的_”导写(附:思路点拨及范文点评)文 题请以“刻在心中的 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纵观2020年中考作文,命题作文占半壁江山,半命题作文在命题作文中又占三分之一。命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生活,既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联系时事热点,如山西“那一刻的绽放”与“藏在心底的_”、湖北宜昌“加点_,调出生活好滋味”、四川乐山“留住_”、四川德阳“美的瞬间”、四川广元“那一刻,让我成长”等。对此题也一样,可以写“生活经历”或者“成长感悟”,也可以联系时事热点谈感想和认识。这是道半命题作文。“刻”是动词,原意指用刀子在
2、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刻花纹、文字等,这里指把生活中的某一事物牢牢记住,就像刻在心中一样,留有深深的印痕。那么,如何写好此题呢?1.别出心裁补题。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题。能让我们“刻”在心中的事物,一定撞击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今后也难以忘记。比如以“感动”为关键词,那就去捕捉让你感动的素材;以“善良”为关键词,就去打捞那些善良的人和事。找到刻在心中的东西,然后别出心裁,换一种方式补题,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写一群少先队员烈日下帮助清洁工打扫街道的故事,就可把题目补为“刻在心中的红领巾”;写一位老奶奶跌倒了,大家一反“常态”,争着去扶,就可把题目补为“刻在心中的!”,这
3、个题目,定能让人眼前一亮。2.立意要新颖别致。写此题,避开常见立意,另选角度立意,效果会更好。比如从反面立意,将一些丑恶现象或反面人物深深刻在心中,然后提出批评,呼唤正义、崇高精神等;又如写自然美景,先着力描绘,然后借景抒情,或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升华主旨,给人以启示。3.广开门路选材。在选材上,可遵循“兔子要吃窝边草”的原则,即围绕自己的生活选材,选自己亲身经历或最熟悉的事来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不过思维不能因此受到限制,要进行发散,多角度、全方位甄选素材。如可以把热点事件和话题纳入作文中,也可以将名家名言,历史人物、事件,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等用作素材。构思一:刻在心中的美景。抓住“美景”
4、一词,这里的“景”既可以是自然、人文景观,也可以是感受到的生活实景与真情,而“美”表示所写的内容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家乡是温暖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何事,都抹不去对家乡的记忆。而家乡的“景”是最亲切的、印刻在心底的。可以写家乡的美景,描绘那堵坍塌的墙曾经的模样;展现家乡四季不同的美;带读者领略那条承载了你儿时记忆的小河这些风景可能不及名胜古迹美,但在我们心里是独一无二的,将这份独特的情感表达出来,表达对心灵港湾“家乡”的热爱。构思二:刻在心中的眼神。如歌词“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那眼神如此神秘,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而你并不露痕迹”中所写,眼神具有多种含义,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会给我们带来别
5、样的感受。除父母家人之外,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最久,不同的老师眼神也是不同的,有严厉的,有慈爱的,有充满鼓励与期待的即便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眼神,可以捕捉最特别的眼神,加入对老师的外貌、神态描写和自己看到眼神后的心理描写,将这件事写下来。构思三:刻在心中的那个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人,在无尽的回忆里挥之不去。也许是他的声音、容貌让人念念不忘,也许是他的行为、动作引人注意,也许是他的语言、性格别具一格。比如,写某位性格独特的同学,是班级里的开心果,行事风风火火、爱表现,喜欢表达自己,但在快乐的外衣下,却有一颗脆弱的心,特别爱哭,受到批评或者感到委屈,眼泪就如金豆子般不停地
6、往下掉这样的人物是不是让人忍俊不禁?构思四:刻在心中的那件事。写事,重在将事情记叙下来,把思想或道理蕴含其中。可选的素材范围不算大,但也不算窄,家中事、学校事、社会事都可入文。比如,一天,你和伙伴去逛街,刚走到路口就听见一阵吵闹声,然后迅速被一群人包围,和他们一起目睹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要注意,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因此除了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要刻画人物的形象,而且,还要揭示事件折射的人生哲理或引发的思考。佳作展示刻在心中的那抹色彩杨汝迅每当看到相同的颜色,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年前的那个夏天暴雨如注!暴雨如注!2020年的那个梅雨季节,雨带赖在了长江中下游的上空不肯离去,每天都是电闪雷
7、鸣,大雨如注。一时间,四处告急,武汉城里处处看“海”,南京理工大学被人戏称为“南洋大学”。安徽、江苏、湖北的一些农村,房子被淹得只剩下了屋顶,庄稼几乎“全军覆没”。我的故乡在苏北大平原上,那些日子,同样是阴雨绵绵,时不时就会有些地势低洼的街道被淹,于是有人在微信上调侃:求求你白娘子,快走吧,許仙真不在我们这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从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一队队解放军官兵,冒着狂风暴雨,去救人,去护堤。他们或背着老人,或推着冲锋舟,在汹涌的洪水中艰难行走;他们或背着沙袋,或打着木桩,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坐在路边啃馒头,啃完继续投入战斗,那是一种怎样的坚强啊!突然
8、,一个画面深深震撼了我:一条大河波涛翻滚,水已快淹到坝顶,远处白茫茫一片;近处是一条泥泞不堪的河堤,解放军战士身穿救生衣,一个挨着一个倚在编织袋旁休息,疲惫写满每一张年轻的脸。远远望去,沾满泥水的迷彩服,黄色的救生衣,还有那脏兮兮的脸,汇成了天地间最独特的色彩。这抹色彩看上去没有什么美感,灰暗的色调乱糟糟地搭配在一起,极不协调。是啊,满是黄泥水的迷彩服怎么可能再迷人?满是泥巴的脸怎么可能再秀气?再加上昏暗的天空、混浊的河水,这样的画面怎么可能赏心悦目?可是,这抹色彩虽然猛地看上去不协调,没有美感,但只要仔细端详,你就会觉得,这是多美丽的一道风景啊!因为,在这抹脏兮兮的色彩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生
9、命,是一幅幅抵御洪峰的画面,是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一年前的洪水已退,但那抹特别的色彩,那群最可爱的人,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让人难以忘怀。点 评1.描绘具体,画面感强,给人震撼。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过程中,坐在泥地里休息的画面,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仅因为这个画面在电视新闻中一闪而过,更因为这个画面确实色彩暗淡,毫无美感。但作者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个画面及其蕴含的意义,通过描写和议论,把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围绕主题行文,环环相扣。行文过程中,作者紧紧围绕“刻在心中”构思,先写长江中下游遭遇暴雨,引出解放军战士参加抗洪抢险;再由此引出战士们在河堤上休息的画面,点出那是一抹
10、“独特的色彩”;接着,以反问的语气,对这抹色彩进行了评议,点出其美丽所在;最后,告诉读者,那抹色彩已深深刻进脑海,回扣题目,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刻在心中的古巷 饶国鑫古巷深深深几许,刻在心中难忘记。儿时的记忆都可浓缩进一条古巷,白墙黛瓦,爬山虎不急不忙地绕上屋,邻里的院子间也没有高高的围墙,只有稀疏几丛海棠。最令我难忘的是巷子深处的老婆婆,她家的后院有棵很大的桂花树。当秋风染黄了桂花树,叶中星星点点的金黄,若繁星,似残阳。此时,风也变成了浅浅的黄色,拂过心间,荡在脸庞。每当这时,我们几个顽皮的孩子便会蹦跳着跑进婆婆的院内,缠着她打桂花,做成糕点。记忆中她家的铁门锈迹斑斑,屋瓦碎了
11、大半,院子的铁丝上晒着的棉絮和几条草席似乎就是她的全部家当。她没有儿女,喜欢看着孩子们出神地笑。我们望着她的身影在蒸气中忙碌,一掀蒸笼盖,满院飘香。她还将桂花酿成桂花酒,轧成桂花糖,让我们给邻居们送去,送得多的孩子还有奖励。酒香不怕巷子深,桂花酒的魅力没人可以拒绝,甜丝丝的,醉人心扉。酒的香,酒的醇,在少女的笑窝里打漩,在老人的皱纹间舒展,携着暖人的情,成为了血液中流淌的温度。淡墨水彩,是童年的主色调。前些日子,搬家后的我第一次回到古巷。五色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门外的招牌上鲜艳的几个大字招揽着顾客,古建筑已被翻新,建起了高墙。婆婆的故居已被改作了卖点心的店铺,穿着围裙、持着大喇叭的售货员在门口兜
12、售桂花糕:“小姑娘,来尝尝吧,我们店的桂花糕是古法制作的!”大喇叭刺耳尖锐的杂声刺得我鼓膜生疼。耐不住她的热情,我买了一盒品尝。一入口,便是糖和香精的味道,蒸的时候没把握好火候,花的清香已荡然无存,唯有一丝苦涩。向前走去,惊奇地发现昔日的桂花树已被砍去,只剩一截枯死的树桩。慢慢地,我坐在树桩上,任凭渐沉的夕阳将我的剪影拉得很长,很长。这已不是我认识的古巷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我本应无比熟悉的地方竟变得如此陌生,但是我,该向何处,去寻找儿时的古巷?远处一个孩子的风筝断了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我目送着它渐飞渐远点 评1.将人生经历、生活经验和社会见闻等形象化、细节化,并且将独特的感悟汇入其中。本
13、文作为描述家乡变化的记叙文,非常精彩。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从童年切入,将童年趣味、邻里相处、民俗文化等元素细节敲碎描述,展示了一幅记忆里熟悉的古巷风貌图。后半部分以现在的视角切入,将今天的古巷与商业化的旅游景点结合,巧妙地写出家乡的变化,同时又反衬出对家乡的陌生感。在这变化的背后,体现出作者不可多得的细致与思考。2.在作文中挖掘深度,写出情怀,展现内涵。那么多人写古巷,可有几人寫出古巷的精髓?能从俗套中展示新颖的细节,这便是创意作文的重点!在文中,作者用淡墨水彩的颜色和桂花糕的清香将熟悉与陌生联系起来,它们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具象化的勾连。这一勾连,已经超越了熟悉与陌生的对立关系,将之重新联通。世界在变化,城市在变化,古巷在变化,我们的认知肯定也在变化,可是,有什么是不变的呢?作者回到古巷,亲身触摸家乡的一草一木,用行动感知古巷的变与不变。这样的写法会让我们想到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写?除却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文笔同样出色:清新优美的语言,在细微之处泛起情绪的涟漪。例如“我们望着她的身影在蒸气中忙碌,掀蒸笼盖,满院飘香”“远处,一个孩子的风筝断了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我目送着它渐飞渐远”不得不说,本文实属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