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基础扫描】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1)建立:约公元前_年,禹建立。(2)政治:以世袭制打破_传统。2商(1)实行_制。(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1)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_、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_。(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_传统的制约。国人也可以通过_来影响朝政。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1)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为适应
2、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变革,_权力加强。(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内容(1)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_手中。(2)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_,各司其职。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_”。三公九卿共同组成_。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_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_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是由_直接任命。(4)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_推行行政管理。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
3、制度仍是_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_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_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_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设_履行宰相的职权。(4)元:实行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绵延1000多年的_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雍正帝设立_,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
4、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1)汉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_”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_统兵征战,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宋: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形成_、州(府)、县三级制。(5)元:实行“_”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地方制度。(6)明清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_、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
5、朝廷向各省安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时,_成为一省长官。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重点聚焦】1、 历史概念:节度使制度2、典型史料: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链接高考】1、(2020山东历史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
6、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2、(2020天津历史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3、(2020浙江卷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设丞相设内朝设御史大
7、夫设司隶校尉A. B. C. D. 【能力拓展】1“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种观点()A指出了秦统一的重要历史作用 B肯定了秦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洞察到了秦朝制度的重大缺陷 D是对秦朝行政制度的全盘否定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自我归纳】分封制与郡县制有哪些联
8、系与不同之处?参考答案【自主核对】一、 1. (1) 2070(2)禅让制2. (1)内外服 3. (1)同姓亲族 嫡长子继承制(2)血缘 原始民主 舆论 二、 1.(2)君主 2. (1)皇帝 (2)御史大夫 九卿 中央政府(3)郡县 监御史 中央 (4)文书 三、 1. (1)三公九卿 中朝 东汉 (2)中书省 尚书省 (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4)中书省 (5)宰相制度 (6)军机处 2. (1)州 (3)节度使 (4)路 (5)行省 (6)布政使司 巡抚【重点聚焦】1、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9、。节度使设立 之处,对巩固边境安全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日益膨胀,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控制的藩镇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唐朝的中央统治。2、解读: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说明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反映出三生六部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制约皇权。【链接高考】1、【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
10、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2、【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3、【答案】D 【解析】题干考查汉代与秦朝制度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
11、秦朝。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是汉代有别于秦朝的内容,D正确;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在中枢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是秦汉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能力拓展】1、【解析】“使后无战攻之患”是指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答案】B2、【解析】分封制下各级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A、B、C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答案】D3、【解析】“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答案】D【自我归纳】(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