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谏逐客书》比较阅读训练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337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谏逐客书》比较阅读训练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1.《谏逐客书》比较阅读训练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谏逐客书》比较阅读训练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谏逐客书》比较阅读训练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2、,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二)李斯论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

4、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

5、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注疾首嚬蹙(pn c):形

6、容、厌恶、痛恨的样子。疾首,头痛。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 治:治理C弹筝搏髀 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B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3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D切

7、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4谏逐客书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警示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的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5下列对谏逐客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认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来看,客卿并没有什么亏欠秦国的。B文章指出,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夜光之壁、骏马等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对秦王驱逐一切客卿以致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使得天下的贤士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

8、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驱逐客卿“以资敌国”。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B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D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

9、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7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兵强则士勇 兵:军队 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矜:夸耀B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登记造册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燔:焚烧C今逐客以资敌国 资:资助、供给 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 劝:鼓励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于是 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 之:这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B“黔首”是指平民、老百姓,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当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10、”。古时平民百姓亦可称为“黎民”“布衣”“庶人”等。C“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D“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的一个年号,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论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而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对其驳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文。B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一事,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而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今,足见本文说服力之强。C李斯论主旨在

11、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而作者所论的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在今天也仍有借鉴意义。D谏逐客书由“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养系到秦国的安危,行文波澜起伏。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谏逐客书答案1B“至今治强”中的“治”是“社会安定、太平”的意思,而不是“治理”。 故选B。2D A项,都为连词,表目的,来

12、。B项,都为介词,相当于“于”。C项,都为副词,竟然。D项,连词,表转折,译为“却”。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3D 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D项,“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4D本文的主旨在于劝阻秦王逐客,劝谏时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把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与用物方面为我所用的态度形成对比,并抓住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指陈利弊。综合分析,D项最恰当。5C项,“李斯对做法很不理解”错,应该是李斯对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极力反对。6“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虽然,而”连接的是表转

13、折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需要断开,排除CD。“而以富贵之谋”中“以”的宾语为“富贵之谋”,且“贻”的宾语为“天下之乱”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7A“兵”意为兵器,武器;B“藉”同“借”;D“乃”意为“却”,表转折。故选C。8A“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错。“三王”应为“夏禹、商汤和周武王”。故选A。9C“李斯论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而作者所论的为臣者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错。李斯论的主旨应为论为臣之道,而非论为君之道,所以后半部分“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才是文章主旨。故选C

14、。10(1)关键词:“择”,舍弃;“就”,成就;“却”,拒绝;“明”,显示、彰显。(2)关键词句:“游宦”,游说求官;“谏”,劝阻;“术”,方略;“卒”,最终;“岂哉”反问句式。参考译文:(二)李斯论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

15、它便宜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便宜,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的。为什么呢?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

16、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