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26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历史古代史21周代爵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侯、伯、子、男”;二是对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战国时期,各国去爵号而称王,并在原有爵称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爵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秩序的血缘化B中央集权遭受地方冲击C周王室的日益衰微D授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2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3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

2、,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4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导致汉王朝陷入混乱并短期而亡C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D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5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

3、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6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7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侮迹,

4、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新唐书百官志 “巡察六条” 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新唐书百官志 “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新唐书循吏传序 “十道巡察制” 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 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 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8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

5、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9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0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城隍庙是宣传

6、迷信的封建堡垒1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1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13王阳明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

7、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阳明()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1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15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有“选贤”功能的汗位推

8、选制,但汗位继承人必须在皇室嫡亲血脉的“八王”范围内推选。这说明当时清朝()A完全承袭明朝的权力继承制度 B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C继承制度保证了继承人的贤能 D权力继承机制受宗法观念影响16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17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遗产项名称批准时间传统桑蚕织技艺2009年10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10月雕版印刷技艺

9、2009年10月中医针灸2010年11月中国珠算2013年12月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A技艺先进B实用性强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18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19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经济

10、结构急速变动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20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2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11、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

12、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

13、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中国历史古代史2答案1.C材料中的爵位变化主要发生在诸侯国,由周代的“公、侯、伯、子、男”到战国时期去爵号称王,体现诸侯国藐视周天子的权威,故C项正确。2.B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

14、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打兼并”这样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基,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是贵族政治,也无法判断宗法制的情况,C、D两项错误。3.A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建领主有盟约,而且能够限制商人,故A项正确。4.C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本意是要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但实践证明这些同姓诸侯王随着势力的增强,逐步形成了割据势力,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汉王朝早期,由于王国问题,一度陷入混乱,但随着王国问题的解决,西汉进入了繁荣时期,并非短期而亡,故B项错误;同姓诸侯王随着势力的增强,逐步形成了割据势力,威胁到了中央集

15、权,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不断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与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5.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讲述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6.A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刘邦和其布衣将相的出身可知,材料中这些现象是时代变革导致的

16、观念变化的结果,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外戚如何受到皇权制约或因为皇权而崛起,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外戚的贫贱比例大,非社会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政治联姻一般是强强联手,故D项错误。7.D从表格中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十道巡察制”这些信息可知,巡查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故A项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到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查者特权泛滥,故B项错误;致使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故D项正确。8.A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

17、,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9.B“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地方上的“商馆”是“招待外商”,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鸿胪寺”、各地方的“商馆”“互市监”“市舶司”等各自的职掌,可以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频繁,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枢权力,故C项错误;在魏晋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开放心态就已经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10.C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了城隍

18、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隍信仰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11.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儒学正统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确立就从未被动摇过,故A项错误;江南经济开发并不会产生玄学,这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是国家的分裂导致了玄学产生,而非玄学导致了国家分裂,这属于明显的因果颠倒,故C项错误;正是因为国家分裂,才导致“清静无为”式的魏晋玄学产生,说明其是特殊环境的产物,故D项正确。12.C材料中是重视对传统的经学的研究,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通过研究经本文,直接探求圣

19、人本意、经典本义”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认识,不仅仅是其义利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强调的是自己对传统经学的理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对之前对传统经学的注解,主张自己对其理解,不是批判周孔之道,故D项错误。13.A王阳明所谓的“正行”就是“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即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自己的行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谈及天地万物本源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详细解释了王阳明“格物”的含义,没有批判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王阳明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并不是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14.A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的

20、检举揭发,相互告状,并处以重刑,这种做法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体现法律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融合,不是法律与公德的融合,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逐渐强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C项错误;等级秩序日趋固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D项错误。15.D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材料强调的是汗位推选制度虽有选贤功能,但继承人必须在“八王”范围内,由此可见当时清朝权力继承机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A项错在“完全”;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继承制度的客观效果,排除C项。16.D清朝撰修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与实行思

21、想文化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清朝撰修辞书,保留民族语言,没有实现“书同文”,故B项错误;清朝撰修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促进民族交流,与实现民族文化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17.B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由此可知反映了古代科技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18.B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19.B根据材料“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

22、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可知这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经济结构急速变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符合明末的史实,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民众娱乐生活丰富,故D项错误。20.D“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说明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仅仅说明小说繁荣,与市井生活丰富无关,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不妥,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

23、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21.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2)问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每点2分,共10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影响

24、: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22.解析: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答案:示例: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2分)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的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信、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