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及其竞争力比较,比较教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英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及其竞争力比较,比较教育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英教育服务贸易现在状况及其竞争力比较,比较教育学论文摘 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切进入进行和各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全球的产业构造也在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开场向更高层次层次的知识和技术靠拢,因而国际市场对教育服务贸易的需求上升。可从全球来看,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并不平衡,以欧美为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要受益国家。由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收益日渐提高,所以吸引了各国参加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市场中。与之相比,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存在非常大的发展差距。所以从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看,其现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教育是服务贸易构造和质量的改善。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英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竞
2、争力,提出相应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本文关键词语 : 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应对策略; 1、 中英教育服务贸易现在状况比拟 以留学生数据为比拟。中国境外消费贸易尤其是留学生教育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据最大比重。在2007到2021年之间中国累计有421万人员以教育为目的出国的有375万人,进入国内高校学习。固然近年来中国的留学人数随之提高,但是当前境外消费的逆差状态不能被忽视。自从参加WTO来,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出现了大幅的上升。由于近年来出国留学教育中自费出国人数在增加并且学成回国人数也有所增加,所以中国作为当前境外消费首要的教育服务贸易进口国。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
3、66.21万人,和2020年比增长了14.49万人,增幅为44%;2021年留学回国人数为51.94万人,较2020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42.38%。中国学成回国留学生数量占出国受教育的78.45%,这是按国际上发展中国家21的黄金回归比率计算得出的结果并且已经符合黄金配比要求,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 逐步缩小,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学成之后回国。 近年来,英国受益于中国学生的强劲增长。在英国中国留学生是属于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截至2020年3月,内政部批准了中国申请人的118530份四级签证,同比增长16%。UCAS发布了截至 2020年6月30日提交的大学和学院申请的最
4、新更新,这是同时申请最多五门课程的最终截止日期。这项分析将在截止日期后七个工作天内颁布。英国的40.5%的18岁青少年已经申请,去年的等值数字是38.9%。这意味着有281980名年轻人申请,比一年前的275520人增加了6460人,尽管18岁的年轻人人数比去年减少了1.5%经估计2020年也是全英国18岁人口总数下降的最后一年。当前,来自欧盟以外的申请人数量增加了10%,到达89130人,而欧盟申请人总数当前比去年减少2%,为49650人。所有年龄段的申请人总数当前为652790人,是四年来的最高数字。今年,在1月15日至6月30日申请截止日期之间,新申请人数增加了10%,2020年为846
5、00人,而2022年为76740人。在2020年3月23日到2020年6月30日这个时间段,新申请的人数到达了54810人,同比增加了17%。而2022年同期人数为46770人。 2、 中英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单个评价指标比拟 2.1、 显性优势指数比拟 公式:RCAij=(Xij/Xi)/(Wj/W) 在这个公式里,字母组合RCAij代表的是产品的显性比拟优势指数,字母组合Xij表示的是产品的出口额,字母W代表的是当下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出口总额。 在进行结果分析时我们具有统一的标准,即当RCA数值小于0.8时讲明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劣势,当该数值大于2.50时讲明其具有很强的优势性。 RCA指数
6、能较大限度排除国内和全球市场数额变化干扰,由于它是从进出口结果出发,间接评价比拟优势程度。RCA指数的经济学参考价值在对考察某一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输出与全球同期同类产业输出在同一水平及时间变化趋势上能否具备相对优势。但是该指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指数会高估其国际竞争力水平在当产业内贸易规模在出口规模中占较大份额的时候。 相比照来看,近十年来在抢占全球教育份额中实力微弱由于我们国家该类贸易RCA水平从未高于1,优势潜力略有具体表现出。在0.20.35 区间是发展正常的。从2007-2021年中英国高等教育RCA指数来看,发现中英国RCA水平都出现一定规模的增长;中国上升程度比拟明显由于对竞争微
7、弱现在状况做出了相应的改善。像英国这样的教育强国在其富足国民基础和优质教学条件影响下,有利于其它保持和提升现有的竞争地位,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基础比不上前者,所以对我们国家而言解决教育服务贸易赤字问题和落后竞争现在状况是一项迫切需要的艰巨责任。 表1 中英教育服务贸易显示性比拟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联合国统计司服务贸易数据库 2.2、 国际市场占有率比拟 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指的是教育服务贸易的输出额与输出总量的比例。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英两国的教育贸易,所以选取这两国的数据计算。从表2里能够看出,固然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比重在上升,但是英国相比仍有一
8、定差距。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低于英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水平,这是能够通过数据比照我们发现得出的结论。 2.3、 竞争优势指标比拟 对中英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贸易竞争优势指标进行一定的分析,其即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净出口额和总额的比例分布。且当其指数TC越接近1时,证明其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当TC指数小于1时证明其没有出口率。 通过计算,我们将中英两国的TC指数进行列表分析,如表3,我们能够看出英国属于出口支配型高等教育服务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很长一段时间里竞争弱势较为明显由于以教育进口为主导。 表2 中英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服务贸易数据库。
9、表3 中英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服务贸易数据。 3 、总结 本文选取了教育服务贸易的RCA指数(显性比拟优势指数)、IMS(国际市场占有率)和TC指数(竞争力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比照研究中英两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现在状况。与英国相比,中国相应的竞争指数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学科要素禀赋不平衡并且在来华留学生生源构造单一且层次不高,整体来看,竞争现在状况仍较弱。教育进出口差额也较大,在境内合作办学优质项目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境外办学内容形式单一。对跨境交付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没有明确答复;对引进人才的吸引力也有待加强,这表如今自然人沟通以单位外派为主,缺乏民间沟通
10、的活力。其次,随着新兴科教大国崛起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重视,以美英两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竞争优势显着,由于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在比照之下我们国家相应竞争指数位于中下层次,很难在全球高教服务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尽管该领域综合比拟优势有所强化由于受政策资金倾斜影响,但提高程度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看并不明显。在其稳固国民基础和优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英国作为教育强国有利于保持现有竞争地位和提升自个;由于中国的教育条件尚未成熟所以竞争中优势特别微弱,教育服务贸易常年的逆差在短期内也难以扭转现实,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提高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以下为参考文献 1任姝我们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在状况及瞻
11、望一侧重于 我们国家东西部教育服务贸易比照J当代营销(下旬刊),2021.(11):19-20. 2于思洋法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3陈丹丹,张菱菱马澜等基于钻石模型的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3)-131-132. 4张建林,郑春芳跨国高等教育属性研究一纡(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8,13(03):13-17. 5王剑波姜伟宏,康丽贞国际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对我们国家的启示J当代大学教育,2018.(06):60-64. 6王剑波,姜伟宏跨国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监管的比拟研究一-以跨
12、国高等教育提供国比拟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8,30(08)-:167-171. 7王吉花提升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考虑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8.(06)-.7-9. 8姚军,郝智慧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在状况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8,(03).48-52. 9程晋宽教育服务贸易中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政策的比拟研究J教育与当代化,2008,(01):3-10. 10刘欣,康晏红.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在状况及对策研究现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8)-39-42. 11李顺碧.吴志功WTO框架下的英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J.比拟教育研究,
13、2005,(06):71-75. 12夏人青英国战后国际教育政策的演变J全球教育瞻望200534(05):75-80. 13刘波张利入世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5.(03):92-93. 14姚震祥陈世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形式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5.(01).26-28. 15高云张民选教育服务贸易的产物:“无边界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论坛20411):.9-81. 16夏人青张民选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政治影响到服务贸易JJ教育发展研究,2004.(02):23-27. 17徐斌.李鑫中美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比拟J经营与管理2020.(11):106-109.